老鷹故事之啟發-學習頤養生命 (2008-08-06 01:31:00)
近日,野雪在琢磨老鷹的故事,試圖啟發出自己這方面的哲學內涵。大家先來欣賞一下老鷹的故事背景:
老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年齡可達到70歲。然而要活這么長,它必須在40歲時做出痛苦而重要的決定。因為當老鷹活到40歲時,爪子開始老化,
無法有效地抓住獵物;喙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膛;翅膀也變得十分沉重,因為羽毛長得又濃又厚。這時它只有兩種選擇:等死或是經過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
程——150天漫長的操練。
它如選擇后者,就必須很努力地飛到山頂,在懸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確保安全,并開始那痛苦的更新過程: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巖石,直到完全脫落;然后
靜靜地等候新的喙長出來,并用新長出的喙把指甲一根根地拔掉;當新的指甲長出來后,再把羽毛一根一根拔掉。五個月后,新的羽毛長出來了,它便又能夠自由翱
翔藍天,獲得30年的歲月。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毛澤東詩詞)“黑鷹不省人間有,度海疑從北極來。萬里寒空只一日,金眸玉爪不凡材。”(杜甫詩句)成功人士被人喻作鷹。
看來鷹與成功者的確有相似之處。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鷹在四十歲,竟然
也能如孔夫子所言達到不惑,而且也去積極主動的學習改變。
鷹為何在四十歲時還要改變自己?這是因為鷹知道自己的天命。鷹的天命就是讓鷹喙、鷹爪、鷹翅能夠頤養精神,飛上藍天,適應大自然。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譯文】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
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譯文】孔子說:“如果到了四十歲,一事無成,讓人看了感到厭惡 ,他的一生也就完了。”
四十歲,對于圣人孔子如此看中。四十歲,對于自然界一只老鷹也如此重視。無論人還是物,四十年的風雨磨練了不惑的心靈。并不是每一個人、每一種動物都能在四十歲時涅槃到不惑。因為不惑而追逐適應天命,積極主動、徹徹底底改變自己。于是,孔子苦學《周易》,老鷹面涯革新。
老鷹的天命是什么?老鷹的天命很簡單,是飛上藍天,自由的釋放生命的能量。它需要鋒利的鷹爪為根本、輕快的翅膀為憑借、靈活的鷹喙為工具。
老夫子的天命是什么?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譯文】孔子說:“早晨起來明白了仁政學說的真理,即使當天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為了“聞道
”,孔子的確倍受過折磨。子曰:“吾嘗終日不見,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譯文】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問題,(但并)沒
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看來孔子為了知自己的天命,不僅不去考慮如何解決吃飯問題,而且能夠做到廢寢忘食的求道狀態,最終孔
子終于明白通過不斷地學習才是求知天命的最佳途徑。
孔子的天命就是完善自己的仁政學說。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譯文】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在六藝中廣泛涉獵。”
在孔子看來,那自由自在的藍天就是仁政學說,那鋒利的鷹爪就是社會道德規范,那輕快地鷹翅就是仁愛的品質,那靈活的鷹喙就是六藝知識和技能。
看老鷹之故事,又思孔夫子之道,野雪仍是跟在圣人之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