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場美嘉搞定了葉問,終于償了幾日來的愿望,結論是不虛此行,好電影。


從電影院出來,上車,一直到家里打開筆記本,腦海里腦海里回旋的都是電影中的情節,畫面。紛繁的武技較量場面,可愛以及可恨的人物面孔,如同影片的片頭中天上的云一樣,慢慢的向左右散去,最后在視野的正中央,終于浮現出來四個大字:“詠春,葉問”。我問自己,為什么最后留下來的不是某一個精彩的打斗場面,也不是美女熊黛林的面容,甚至不是中國人出了口惡氣的豪情,而是簡簡單單的這四個字。回憶葉問的說出這四個字時候的心定氣閑,我在腦海中勾勒,最后給自己的答案是幾個關鍵詞:儒,宗師,氣。


關于宗師,電影用對比的方式給了明確的解釋。對比的是誰,是樊少皇扮演的金山和甄子丹扮演的葉問。武技強弱的對比是明顯的,但我認為卻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身懷絕技時面對對手的心態。宗師葉問是虛懷若谷的俯覽蒼生,而金山卻是霸氣十足的目中無人。葉問打敗影片一開場的時候到府上挑戰的武師,可以守約“閉門比武”,與其說是給落敗的對手留面子,不如說是給自己一份清靜,這是獲勝者難以做到的謙遜。反觀對手金山,打敗幾個牛鬼蛇神,便不可一世,唯我獨尊。葉問在家中打敗金山的那一場戲是個笑點,其中似乎有點成龍武戲里面的搞笑武打的意味。那一刻,我特想和金山說一句:“你個土賊,回家多練幾年再出來擺乎吧”。


關于儒,影片中葉問的獨白最能說明:中國武術有深刻的儒家文化包含在其中,從本源上說,止戈為武,中國人的武目的多在于氣節,而日本人的武則多泛濫于侵略,占有。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影片把武技和儒家文化聯系起來,是說出了中國的武之魂,所以能夠引起國人的共鳴。空有強技的武終究只是術,而加入了人性光彩的武才能夠終究成為道。儒家講中庸,講禮,講仁,葉問為什么是宗師,不單單是因為他的武藝高強,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也就是儒家文化帶來的魅力。


然而葉問終究不能一味虛懷若谷下去,因為他處于那樣一個時代。時事不容許他依照儒家的“禮”、“仁”等等的約束走下去,當時事逼人,氣結于心,忍無可忍之際,于是其他的暫時拋于腦后,出了這口氣再說。譬如影片開始金山上門挑戰,反對丈夫總是論武的葉問妻子也終于忍不了挑釁,所以“不要打爛家里的東西”,這猶如寓言一般的笑點,和后來葉問忍不了日本人的殘暴,以一挑十的出氣相對照,道出了中國人的武的目的。人不欺我,我不欺人,但人若欺我——那么sorry,忍耐是有限度的。當許多人懼服于淫威之下,這個人,這一些人,是站立著的。于是影片最后群眾們拍手歡呼的時候,葉問被中槍后群眾們擠開欄桿的時候,電影院里面也全場情緒激揚。


《赤壁》我也是在電影院看的,現在想來電影猶如其中的小喬一樣,就是個花瓶。而《霍元甲》的故事也略顯單薄,而且最終霍元甲的死總是讓人戚戚,于是想來值得稱道的也就是其中的場面了。但《葉問》不同,他讓我看到上面所說的哪些打斗場面之外的東西,也是最值得記住得東西,也必將是若干時日之后想到這電影的時候首先回想起來的東西。


其間有一個情節很是搞笑,值得一記。做翻譯的林家棟在擂臺上說的“為了加強中日文化的交流……”等等的鬼話,于是電影院里一陣哄笑。這樣明顯的反諷,向來演員拍的時候也會笑場幾次。寫到此處,想象要中日友好,終究是扯淡,中國人受的傷太深了。


也不是完美。例如最后一場和日本XX軍官的打斗,本是武戲的高潮,卻描述的有點過于簡單。葉問三下五除二一頓暴打是很爽快,很出氣,但缺少了作為電影高潮片段本該有的精彩。


總之,是一部好電影,值得去電影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