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jia);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禮記·中庸》.
◎白話解:豫者預也,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說話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夠事先決定妥當,就不會行不通了。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就是教人怎樣做到一個“豫”字的。 “豫”就是預先做好準備,凡是處理任何事情,預先做好各種準備就能獲得成功,不做準備就會失敗,古人曾用四個“前定”來闡述這個“豫”字。
凡是發表意見,在重要場合講話,要先準備好講好講什么,怎么講。古人說這叫“言前定則不跲”(跲讀jia,窒礙)。
凡是要采取某種行動,大至行軍作戰,小到出門旅行,都要預先考慮這一行動中將會遇上什么情況,做好相應的準備。這叫作“行前定則不疚”(疚,讀jiu ,出毛病)。
至于要建立一種學說,闡明一個道理,那就更要花大力氣做好周密準備了,論點要正確,論據要充分,論證要符合邏輯,才能使人無可辯駁。這叫做“道前定則不窮”(窮,盡、受困)。
“凡是豫則立,不豫則廢”,強調事先的準備,至今有指導意義。“有備無患”也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