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便攜是一種趨勢
網絡服務是一種趨勢
觸摸屏的發展是一種趨勢
..............
這些趨勢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是在電影里看到的,一個電腦就是一個屏幕,而這些離我們并不遠。
它是什么
有這樣一種服務,只要你是它的終端,你可以用它做很多事情,例如:
電腦,開機,進入一個數M程序的終端,當然這是一個服務終端,加載所需要的服務。
我需要瀏覽器,只需要 install xxx://www.servicegate.com/browser,然后start,一個瀏覽器界面就出來了,
我需要編輯word文檔,google提供了這個功能。
我需要上QQ,install xxx://www.qq.com/qqservice,然后start,QQ界面出來了
我需要玩魔獸,沒問題,只要暴雪提供了該服務,我們只需要一個install命令,就可以玩了。
這是一個全新的應用系統,它的一切都建立在網絡的基礎上,所有資源均來自網絡服務提供商,這看起來像云計算,或是SaaS,沒錯,但是不管它像什么,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提供一個更安全,更方便,更快捷的應用平臺。
它的操作就像你平時使用的操作系統一樣,你甚至無法感覺到它的存在,因為在你開機的瞬間你就已經在使用它了。
它有什么好處
免費——它是免費的,你不需要為它支付任何費用就可以使用它
安全——在服務終端中(注意,它不是操作系統),它幾乎取消了硬盤的概念,數據全部存儲在你信任的服務供應商中,因此你不必為病毒或木馬而發愁,當然也不需要買殺毒軟件了。
快捷——不再花費大量的時間查看安裝進度,然后再安裝大量的驅動。
便攜——就像你插入一個U盤,或是放入一個光盤,只要有網絡的地方,你就可以使用它。
服務——你不再需要下載,安裝等繁瑣的操作,這一切都由服務中心來完成。
網絡環境結構圖

網絡通信結構圖
1. 分布式MVC(N層)網絡結構——可以理解為分布式C/S應用,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網絡游戲,客戶端只負責接收和響應輸入設備,服務器處理具體的業務邏輯和數據存儲。
2. 通信協議——這就有點像HTTP了,但是它必須要比HTTP更強大才行,因為它需要更迅速的傳輸和響應,以及更復雜的通信內容和指令,當然這并不難辦到。
3. 終端——它只負責根據服務的指令顯示相應的內容,或者它只是一個服務的“鏡頭”。
4. 數據中心——可以理解為“云”。
終端結構圖
1. boot——引導程序,加載終端的微內核
2. 設備驅動——基礎驅動程序,在目前的機器結構中,這3個驅動是需要的,而理論上,它們應該集成在硬件芯片中,即設備統一驅動程序,換句話說,不管是鼠標,鍵盤,觸摸,光電感應等輸入設備,它們的驅動應該是統一的,因為它們只是用于輸入而已,同理,網絡設備和顯示設備也一樣。
3. 微內核——與Linux的內核機制相仿,只不過它應該是微型的,在應用層面,它可能只包含3個部分:用于加載管理服務的模塊,用于實現通信協議的模塊,用于顯示的模塊。
4. 服務加載模塊——管理來自網絡的服務,包括加載,卸載,啟動等。
5. View-SDK——來自網絡的服務如何顯示,就是由它來決定,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瀏覽器,但是它需要比瀏覽器更強大,從而引導通信協議的制定。這里的View-SDK目前還比較模糊,不能將它看成普通的SDK,它有可能只是類似于IE,或是實實在在的類似于可視化開發工具的界面,這里,先不確定它的細節問題,只要知道它是個能顯示的東東就可以了。
示例
案例一、Eclipse
對于Eclipse,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如果要將它用于該平臺,與現有平臺有何區別。
終端部分:只有一個顯示框體,他是基于終端的View-SDK的(之前有提到View-SDK,這里有個誤區就是,把它想象成現有的Eclipse),沒有代碼,沒有插件,甚至沒有供它運行的文件(看起來像IE了,或是一個遠程控制)。
數據中心:代碼,插件等業務邏輯和數據存儲都在這里了。
如何運作
終端通過新的通信協議向數據中心發出指令,由數據中心來決定終端的顯示,通過指令或是其它方式。
問題
以上3個結構圖,只是對這個平臺的一個方向上的構想,在這個平臺中,會包含以下問題:
1. 微內核的技術構成,結構是否合理,通過現有技術是否可以實現它,或者它與現有技術是否有沖突,并能否解決這個沖突。
2. View-SDK的技術構成,是否能夠以最少的代碼實現,并且實現之后,還可以稱之為微。
3. 通信協議的制定,這是依賴于View-SDK和服務器端技術結構的,因為它們都是全新的。
4. 其它,包括與現有的網絡技術,軟硬件技術的沖突,包括P2P和現有的網絡協議等等。
posted on 2008-11-02 16:35
Phrancol Yang 閱讀(221)
評論(0) 編輯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