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下午,韶關市區,風采樓。僅一樓而已,看一眼就罷。
10月4日晚,回廣州。
----------------風采樓簡介--------------
風采樓座落在韶關市區風采路與上后街(舊名學宮街)之交叉口,建筑雄偉獨特,
氣勢軒昂,被譽為韶關的標記。
風采樓是明代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韶州知府錢鏞為紀念韶關藉北宋名臣余靖
而建的,屢經重修。風采樓在中“風采樓”三個大字,寫得柔韌而蒼勁,筆力神韻活
躍于字中,是明代書法家陳白沙(獻章)茅筆字的存世珍品。
風采樓與北京天安門、故宮為同時代同風格的建筑物,樓高22米,正方形,頂為
三重飛檐翹角,正中有華飾小圓頂。占地100多平方米,原是磚林結構,于1932年以水
泥鋼筋結構重建,保持原有建筑的一些特色,樓底可通行各種車輛,北門建有鐵柵小
門,循回環形樓梯而上便是一層主樓,東西鞏園上有“風采樓”三個大字,風采樓內
有一塊玉石碑,署有《風采樓前后記》。“風采”兩字取自當時的刑部尚書蔡君謨的
詩:“必有謀猷禪帝石,更加風采動朝端“之名。風采樓西望武水,東臨湞江,氣勢
軒昂,建筑精巧、古色古香、氣勢軒昂。這座建筑物現為韶關市博物館館址,樓上有
余靖的生平介紹展,晚上在彩燈的裝飾下更顯其“風彩”。
余靖,公元1000年生于韶州府城,二十四歲一舉高中進士,初授官為贛縣尉,很
快又升為新建(江西南昌縣)知縣。三十四歲入朝延做官任秘書丞。四十三歲升為右
正言(諫官),后又出使遼國,使當時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得以和解,為鞏固
宋代天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余靖是嶺南繼張九齡后又一顯赫的朝延重官,
他與張九齡一樣剛正不阿,廉潔自重。與范仲淹、歐陽修、尹沂被尊為宋朝“四賢”,
與歐陽修、王素、蔡襄被稱為“四諫”,后來官于工部尚書。公元1065年病逝于江寧
(今南京)。廣東省廣州曾有“八賢堂”,余靖就是八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