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點,點點在操場背單詞,
咕咕:(用全校人都恨不得想掐死他的音量在清晨的操場上喊)one, two, three. One—— two———three——— .
點點:(拿著書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一,一生two,二生three
three生萬物….(發現自己被干擾讀錯了,惱羞成怒) 喂,咕咕,一大早在這里瞎
叫什么阿?!
咕咕:我正在學關于數字的單詞呢,所以先大聲讀一遍,找點感覺。
點點:原來是這樣阿,我在看的《道德經》也有關于數字的最初概念呢,既然我們都在看關于數字,我們今天就來談談數字把。
咕咕:好的,從one two three開始。
點點:其實在發明數字之前,我們的老祖先已經開始了最初的計算。當需要計數的時候,他們用上了他們最天然的工具——手指來進行簡單的計數。后來人類逐漸發展壯大,需要處理的數目也越來越多,或許在有天數完腳趾還是不夠的情況下,古人們開始用小圓石來作為算籌。在古希臘的民主投票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計算方法的影子,兩個箱子放在演講廳的門口,當競選的候選人依次完成他們的演講后,人們從門口走出,把石頭投入代表自己贊成的箱子里去。最后哪個人的箱子里面有最多的石頭,那個人就會當選。這種制度叫做“poll選舉,民意測驗”其實就是今天民主投票的原型,poll投票就是ball的變體,小球的意思(note1 : b=p)。
咕咕:我明白了,所以得票很多的人,我們叫做“a heavy ballot(選舉票)”,而那些關注民眾選票的人被稱為“pollster 民意測驗家”。
點點:是啊,石頭計數的概念一直到今天的英語中依然可見一斑,我們現在用的computer,最早的原型是計數器,意思就是(把石頭)放到put 一起來。再比如說我們的粉筆怎么說?
咕咕: Chalk阿,大部分是鈣的化合物石灰石等吧,石灰石被古人用來劃線,所以叫做limestone = line + stone 劃線的石頭阿。
點點:不錯,chalk其實就是 “calcium鈣” 的變體,(note 2 ),鈣化物是一種石頭,也是常用的算籌。在拉丁詞根中,calc代表“石頭、計算”的意思,所以“calculate叫做“堆石頭——計算”的意思,“calculus叫做“微積分”,也叫做“結石”,不都是把“鈣calcium”一點點積累起來么?
咕咕:原來是這樣啊,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才開始有數字的概念,然后呢。
點點:我們還是從一說起吧,英語中間表示一的單詞,出現頻率最高的是one和sole,還有表示同一的前綴“mono, homo”等。其中”sol”的構詞能力很強,比如說作為詞根的isolate使隔離;desolate荒涼的;insular島嶼;兩個孤單的人在一起“console 安慰、慰籍”,作為詞素的:cap+ sole = capsule 一個(把小顆粒)裝成一塊的的容器——膠囊;一個人張大嘴巴solo獨奏;我們看到的星星有很多,但是太陽只有一個,所以叫他為solar很好理解吧,太陽系就是solar system.
咕咕:我明白了,所以solemn叫做“莊嚴的”,是不是就是“sol man 太陽人”阿,我們的Solomon所羅門,可是一個很莊嚴的人物呢。
點點:(汗。。。)差不多啦,這個單詞叫做“每年只有一次的”,所以叫做“莊嚴的”。
咕咕:(沾沾自喜的)所以這個sole man 一出現,我們就都要向他莊嚴地salute 敬禮!
點點:好啦,好啦,我們還是談談二吧,這個單詞。。。。
咕咕:(剛才的興奮還沒完呢,搶過話來interrupt )這個單詞我認識,一般叫做 two,。兩個孩子在同一個媽媽的肚子里,不就是two in嗎,讀快點就是“twin雙生子”了,同樣道理 twenty twelve 和between都是來自于 two ,between不就是be two in”在兩者之間”么?了解了單詞結構,對語法也有很好的幫助, “Twist 扭矩“ 叫做”two ist兩個主義者”,注意到扭矩起碼需要兩個不在一條直線上的力作用,也就很好理解拉。
點點:是啊 ,還有一個表示二的單詞是“double 雙重的”,“du, di”就是雙重的意思,從比如我們說雙排氣管的汽車叫做dual pipes ,如果有人對自己自由主義,對別人共產主義我們說他是dual citizenship,dual是“雙重、兩個的意思”。“du”進一步引申懷疑的意思。你看我們中文中間的“惑”字,就是 “心中認為或者還有第二個選擇”,叫做迷惑的意思,英語中間懷疑的表示方法和這個也驚人的一致,“dubious 可疑的,不確定的”,他的同義詞“doubtful 可疑的”不也是來自于“有雙重性的意思的“么?“skeptical 起疑心的,懷疑的” 也是 “拿住cap(許多)的,無法確定”意思阿。
咕咕:想不到中文和英文竟然有如此的巧合呢,真有趣。
點點:其實這不是巧合,語言之上的是文化和思維,語言之下的卻是邏輯。比如說,中文中間的“人”,英語中間的“human ” 法語中間的“etre humaine ”,不同語言中發音不同,表達不同,但是如果要表達中文“我是人”的個意思的時候哦,幾乎所有的語言都表達出相同的語言順序和基本結構“我。是。人”,這種“主謂賓”的結構存在于大部分的語言之中,就是因為它表現了最基本的邏輯。在很多造字里面,就體現了這種最基本的邏輯,所以中文漢字的結構和英語也很有相似之處。接下來我們看到,二生三的“三”字,也有和中文相似的演化過程。
咕咕:那就快開始把,三不就是three么。
點點:對阿,但是這個單詞變成構詞的詞素的時候,同樣也有“h”的脫落,變成了“tri”,比如說“tripod三腳架、triangle 三角形”,而“trivia 閑話、小道消息”就是在三岔路口,特別容易流傳的東西。
咕咕:Via?v-i-a我明白了,這個詞根和two-in一樣,讀快點就出來了,是way的意思,所以也是“道路”的意思吧。對了,還有一個我記得黑客帝國里面的女一號崔妮蒂,她的名字叫做“Trinity”,這個又是什么“三”呢?
點點:你觀察的還真仔細,Trinity是一個基督教中的宗教用語,叫做“trinity 三位一體”,他代表基督教中的“the union of Father, Son, and Holy Spirit in one God”。《Matrix》也是一部宗教意味的很濃的片子,比如說我們的男主角Neo其實把名字里面的o掉個個就是 “one”的意思阿,而“The one”在基督教里面特指上帝。
咕咕:(恍然大悟)怪不得電影一開始,你就說Neo一定是救世主,原來是這個原因阿。
點點:(無奈的聳肩)單詞學太好了,沒有懸念阿。
咕咕:(郁悶中)別臭美!還是快往下說吧,
點點:古羅馬有三個部族,所以“部族、部落”這個單詞叫做“tribe tri + be 三個存在”,而部族是要向帝國去捐獻、進貢的,這個單詞“tribute貢品、頌詞”就是“使他去成為部族的—— 捐獻”的意思。
咕咕:我明白了,所以tribute作為詞根,有“捐獻,捐贈”的意思,比如“contribute 捐獻” “distribute分發、散發” “attribute加于、歸結于”。
點點:雖然部族對帝國忠心耿耿,但是兩個部族之間有沖突卻是常事,“diatribe 猛烈的口頭攻擊”就是形容這種行為的,dia叫做“通過、兩者之間”,不就是“di兩者(間的)a一個”嗎? 每次發生這些爭吵,三個部落的長老就會一起搬出在象征法官的“長板凳bench”開庭主持公道,所以“tribunal 法官席,特別法庭”這個單詞由此而來。
咕咕:聽上去好像我們的三堂會審。
點點:三引申出來更多的意思,比如中文中的“白發三千丈”“三思而后行”這些都是虛指,代表多的意思。東西一多自然有了“瑣碎、細節的”,所以 “trifle 瑣事、少量” “trinket小飾物、瑣事”連“trick”也不是什么大智慧,而是“小詭計、騙局”。
咕咕: 好玩好玩!我發現如果中文學好了,英文會好理解的多,這和我以前的想法完全相反呢,我一直以為學習英語就要完全拋開中文。
點點:是啊,這也是大多數人的誤區。學習英語的確需要一個好的,甚至密封的英語環境,但是并不代表我們就要拋棄我們原來的中文。現在與國外接軌的呼聲正烈,但是我們卻常看到軌接過來以后,只有外國的火車往中國跑,卻鮮有中國的火車往外國走。在夾縫中模仿的中國人如此的迷茫和笨拙。這讓我想到古老的邯鄲學步,我們沒有掌握自己的文化,又何以精通別人的文化呢?最后我們只好永遠尷尬的蹣跚而行,丟失我們自己了。所以即使我們今天在談英語和西方文化,我們也時常感到中文的博大和微妙,以及站在中文根底上對英文的更深了解。文化和語言之間不是相沖突,而是互相助長的。
咕咕:是啊,所以今天的題目,不叫one two three,我們叫做,道生one,一生two,二生three,
三生萬物
Note 1 b=p 英語中由于早期的字母像型化,所以b-p很多時候可以互換,
比如 burse=purse 錢包
Lambent = lamp + ent 閃爍的
Note 2: h 的脫落 注意到h經常不發音,所以在統一拼寫前,由于拼寫記錄的問題,常會被舍去。
如 channel 溝渠、通道 = canal 運河
char 焦炭 = carbon 碳
hard u ous = arduous 艱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