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在讀這一章的時候,我總是感覺每兩句之間是一種遞進的關系,細細忖度,似又不全是,前四句倒可以這么判斷,后四句就未必了。產生這種模糊的感覺可能與恰好每兩句的第二句給我的感觸更深有關系。
“自知者明,自勝者強,強行者有志,死而不亡者壽”。自知比知人更難,自勝比勝人更艱,這是現時為人普遍認可的真理性的結論。“知足者富”則成為有些人掛在嘴邊聊以自慰的麻醉劑,使得這一句總是讓人聯想到停步不前與不思進取。其實從“為”的廣義論,老子無為即是有為,因為餞行“無為”的行為就是“有為”。所以“知足者富”更強調的是控制欲望,對結果淡然處之的境界。與此同時,便是要有志,要強行。所以人言:老子的哲學是無為,就是消極避世,是消極哲學,我深不以為然,這是對老子的思想一知半解的產物,是沒有讀懂老子的主張。否則老子怎么會在“知足者富”后馬上闡明“強行者有志”?怎么會還提到“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死而不亡者壽”是老子對生命價值的闡述,也引發了我對生死問題的思考。人從出生一刻起就在經歷死亡的過程。死亡是死亡過程的終結,也是死亡過程的高潮,就如同新年午夜的最后一聲鐘鳴。所以,所有活著的人都無時無刻不是在體驗死亡的過程。長壽不單純是以存活時間來計算的,如果用整個人類的歷史來衡量,活到二百歲,與活二十歲的區別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對于個體來講,多活幾十年在生命終結時也是沒有多大差別的,遺憾也罷,沒有遺憾也罷,都要撒手的。而生命的價值則是長壽的矯正值。老子的思想存活到現在,歷經約2500多年而不朽,老子的壽命應是實際生存時間加上這還在延續的2500多年。普通百姓一生疼兒疼女,他的壽命則應是實際生存時間加上兒女懷念他的時間。而如果生命特征仍在,但凡事以一己私利為本,全然無惠及他人之處,那么,他的壽命就要做減法了,需要用實際生存時間減去開始自私自利的時間。左派詩人臧克家的那句詩是有道理的: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我們都要反省,我們還活著嗎?我們要怎樣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