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C,
用白話來講,就是由容器控制程序之間的關系,而非傳統實現中,由程序代碼直接操控。這也就是所謂“控制反轉”的概念所在:控制權由應用代碼中轉到了外部容器,控制權的轉移,是所謂反轉。
DI,
依賴注入的幾種實現類型:
1.接口注入
2.構造子注入
3.設值注入
幾種依賴注入模式的對比總結
接口注入模式因為具備侵入性,它要求組件必須與特定的接口相關聯,因此并不被看好,實際使用有限。
Type2和Type3的依賴注入實現模式均具備無侵入性的特點。在筆者看來,這兩種實現方式各有特點,也各具優勢(一句經典廢話J)。
Type2 構造子注入的優勢:
1. “在構造期即創建一個完整、合法的對象”,對于這條Java設計原則,Type2無疑是最好的
響應者。
2. 避免了繁瑣的setter方法的編寫,所有依賴關系均在構造函數中設定,依賴關系集中呈現,
更加易讀。
3. 由于沒有setter方法,依賴關系在構造時由容器一次性設定,因此組件在被創建之后即處于相對“不變”的穩定狀態,無需擔心上層代碼在調用過程中執行setter方法對組件依賴關系產生破壞,特別是對于Singleton模式的組件而言,這可能對整個系統產生重大的影響。
4. 同樣,由于關聯關系僅在構造函數中表達,只有組件創建者需要關心組件內部的依賴關系。對調用者而言,組件中的依賴關系處于黑盒之中。對上層屏蔽不必要的信息,也為系統的層次清晰性提供了保證。
5. 通過構造子注入,意味著我們可以在構造函數中決定依賴關系的注入順序,對于一個大量依賴外部服務的組件而言,依賴關系的獲得順序可能非常重要,比如某個依賴關系注入的
先決條件是組件的DataSource及相關資源已經被設定。
Type3 設值注入的優勢
1. 對于習慣了傳統JavaBean開發的程序員而言,通過setter方法設定依賴關系顯得更加直
觀,更加自然。
2. 如果依賴關系(或繼承關系)較為復雜,那么Type2模式的構造函數也會相當龐大(我們需要在構造函數中設定所有依賴關系),此時Type3模式往往更為簡潔。
3. 對于某些第三方類庫而言,可能要求我們的組件必須提供一個默認的構造函數(如Struts
中的Action),此時Type2類型的依賴注入機制就體現出其局限性,難以完成我們期望的功
能。
注:本文的很多總結來源于對《spring框架,技術詳解及使用指導》(作者:夏昕)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