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信人: newforest (木遙·眼睜睜的死去), 信區: AdvancedEdu
標 題: 寫給即將赴美的朋友們
發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7年06月16日23:44:47 星期六), 轉信
(序)
不是想寫一篇關于行李準備的清單。這樣的文章在網上汗牛充棟,恨不得告訴你不妨把整個家樂福里的東西都搬去美國。我想寫這篇文章只是因為我想起了兩年前的我。
兩年前我對我即將開始新生活的地方一無所知,心下惴惴不安。縱然我對待行李的態度一貫是寧缺勿濫的類型,也仍然忍不住四處查看別人都帶了些什么,然后一遍一遍問自己這個需不需要那個需不需要,再加上媽媽從旁操心,最后——當然是帶多了。
可是另一方面,等我真的開始試圖在美國展開的我的新生活的時候,卻發現有許許多多本應當在國內做好的事情卻沒有做——連想都沒有想起來過。而且也似乎沒有任何文章提醒過我這些事情,仿佛它們都是常識一般。
所以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傳達這樣一個概念,就是赴美行李的準備,并不比各位四年或者六七年前來到北京時的行李準備更復雜。而赴美前夕應該做的準備,又遠遠超出了行李的范疇。
簡而言之,我想是想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給大家描述一下新生生活的大致模樣。至少就我自己而言,在赴美之前對美國生活的想象,要么模糊不清,要么似是而非,要么根本就是錯誤的。我想盡力澄清其中的一些問題,提醒一下各位也許忽視的地方。自然,即便沒有我的提醒,各位的異鄉生活一定也能開展得轟轟烈烈熱鬧精彩——事實上我常常覺得這才是留學生活里最有趣也最刺激的一部分:從兩眼一抹黑開始慢慢理清生活的脈絡。不過,反正我此刻閑著也是閑著,所以聒噪幾句,想來也是有益無害的。
一、 衣,食,日常消費。
首先我想開宗明義,提出本文的中心思想:請記住,你要去的地方不是西藏,不是老少邊窮地區,不是埃塞俄比亞,你要去的地方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你能在北京買到的東西,有99%可以方便地在美國買到。
價錢比較的問題我們呆會兒再討論。我的意思也不是說什么東西都不帶就最好了。我只是想說,基本上很難找到一樣東西是萬一忘帶了就會給你的美國生活帶來很大困難的。所以,放輕松,準備行李是一件很不重要的任務。我很難理解那些在行李里放上一大捆牙刷的人,難道你覺得美國人都不刷牙的么?
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必備日常消費品的準備就很簡單了:估計一下自己第一次去超市的日子,然后,基本上在這個日子之前你要用到什么就必須帶什么。事實上,對絕大多數美國地區來說,這個日子就是你赴美的第一天或者第二天。再次強調,你不是去荒島或者原始部落里上學。即使你聽說自己的學校處在什么玉米地或者沙漠中央,那也不意味著當地連超市都沒有。美國是幾乎沒有城鄉貧富差別的,所以,只要當地仍然有美國人幸存并聚居,你就可以放心大膽的認為自己能享受到幾乎全部現代文明的成果。如果你還能弄到一臺能上網的電腦,那么拜amazon或者ebay所賜,“幾乎”這兩個字也可以扔掉。美國郵政體系之發達遠超中國,你完全不必為自己的學校在地圖上看起來遠離大城市而煩惱。
所以,所謂的“必備行李”其實就那么回事。你當然可以帶上一堆洗發水吹風機剃須刀手電筒過去,不過,說實話,何苦呢?
美國買東西貴啊!有人會說。
那么我們來說說美國的日常消費費用問題。
首先就我本人而言,我生活的城市的物價水平就全美而言是偏高的(洛杉磯),我的工資水平就一般留學生而言是偏低的(每年有保證的獎學金不超過兩萬)。所以,我想我的意見不至于被當作過于奢侈的想法。
其次,請記住,在接下來的四到五年之內美國就是你的家,那么你對一切消費標準的判斷,都會以美國而不是中國的物價作為基準。也許現在聽起來還有些奇怪,但是等到真正出國之后至多兩個月內,你就會習慣于一切都按照美元來估計,而不會再自動把它們換算成人民幣了。
這是因為,說到底,是購買力而不是直接匯率決定了我們的生活狀況。請記住如下事實:在美國的學校餐廳吃一頓正常的午餐(類似于北大農園的層次)大約需要四到八美元,在美國住一個月的學生宿舍大約需要三百到八百美元,等你買了車之后每個月給車加油要花掉三十到一百美元。這是三項你無可回避的花銷。以此為基準,當你聽說一個男孩子在美國理一次發需要六到十美元左右的時候,你不應當去想,哇,十美元就是人民幣七十多塊錢,好貴!而是應當想,哇,十美元還不到兩頓學校食堂的午餐,好便宜!(如果在北京,一般來說,兩頓食堂的午餐大概是換不來一次理發的。)
聽起來有點像自欺欺人?其實只不過是實事求是地討論問題而已。既然五美元的午餐你天天都要吃(或者自己做飯能省一點點),那么別的東西非要換算成人民幣再考慮不是有點奇怪么?
在此基礎上比較美國和中國的物價,你會發現對于絕大多數商品來說,美國都便宜得多(也許只有書籍是例外)。一臺好一點的筆記本電腦只需要花我們這些窮學生不到一個月的薪水,這在國內大概很難想象。一輛不錯的德國半新二手轎車也不過需要一個普通研究生三到四個月的薪水,這在國內當然更不可能。當你初來美國,驚訝的看到即使在大城市高樓大廈的密度也遠不及中國一個小城市的時候,你一定奇怪美國怎么這么土。等你發現一個普通的美國中產階級能用一個月的工資的二十分之一買到市面上隨便哪個牌子的最新款手機,你才會明白美國之富庶體現在什么地方。
我們當然遠遠算不上中產階級,一個月還不到兩千塊錢(至少我不到),但是請相信我,在美國致富談不上,基本的物質生活是不用發愁的,為了一條毛巾在中國和美國的差價而耿耿于懷就更用不著了。
廢話了這么多,主旨只有一句:凡是美國買得到的東西,大多用不著攜帶。那到底什么才是美國買不到的東西呢?
首先是藥。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藥,有些還是中藥。準備一個小藥箱在身邊是必要的。
其次是炊具,主要是指中餐的炊具和筷子之類。其實這一點也因地而異。如果你來洛杉磯這種中國人無窮多的地方,那什么瓦罐高壓鍋都很容易買得到(其實大多數大城市附近都有中國人開的超市)。如果你確定你熱愛做飯而學校附近沒有中國人聚居區,那你買鍋吧——反正我是來洛杉磯才買的,極其便宜。
當然還有牽扯到中美生活差異的物品,例如電源轉換器之類,不贅述。
再次是個人的衣服。這里主要是指攜帶自己喜歡的舊衣服。也就是說,帶什么衣服應該立足于哪些衣服自己喜歡,而不應當立足于哪些衣服在美國買不起。有人曾經告訴我在美國買不到適合中國人尺碼的衣服。我以為這個問題一定對我來說特別嚴重——我的體型即使在中國人中間也偏瘦——可是事實是我幾乎沒有在美國買衣服時遇到什么麻煩,確實不像身體更壯實的同學的號碼選擇那么多,可是也完全談不上有什么困難。說到價錢,美國的衣服并不貴,而且越好的衣服相對而言越便宜。就以仔褲而論,Levis的褲子只要不到五十美元就能買到,即使直接折合成人民幣,恐怕也比在國內買便宜許多。因為害怕在美國穿不起衣服而在國內買一堆新衣服帶著,這恐怕有點杞人憂天了。
(讓我們把賬算得更細致一點。比方說,我要去北方上學,需要買一件防寒服。在國內買一件高檔的防寒服大約五百元左右,相當于畢業學生平均月收入的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在國外買一件高檔的防寒服大約需要一百美元到一百五十美元,相當于普通研究生月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可是更關鍵的是,對大多數北大學生來說,在國內花的每一分錢,基本上都是父母的錢,而出國之后花的錢是自己掙的錢。同樣是買一件防寒服,花去父母月收入的一大部分和花去自己月收入的一小部分,哪個更合適呢?)
一個特殊的問題是關于正裝。很多人在考慮出國之前做一身正裝帶上,對此我很難發表意見(因為我不穿正裝),但是我可以提供下列事實以供大家參考:
1. 在美國校園里穿正裝的人的比例不會高于中國校園。美國學生的普遍裝束是恤衫或者線衫,中國學生喜歡的襯衫夾克之類在美國都屬少見,正裝則絕無僅有(商學院等也許除外)。
2. 好一點的正裝在美國比在中國更容易買到,相對價格也更便宜。當然這里所說的正裝不包括唐裝和旗袍。至于差勁的“正裝”,在美國和在中國一樣,都令人聯想到體力勞動者。
3. 我來美國兩年,沒有遇到任何需要穿正裝的場合,周圍別的院系有時候會有需要正裝的場合,請向學長咨詢。如果第一個學年沒有這類場合,我建議可以不用在出國之前買。
4. 我沒見過任何人在任何地點穿過唐裝或旗袍,演出除外。
——似乎我一直在刻意潑大采購愛好者的冷水。其實我只是想說,有很多東西我們想當然覺得很必要,其實并不那么必要。當然你一定要保證“萬無一失”我也沒意見,特別是女孩子們。我認識一個mm去美國念書的時候帶了五箱衣服。我只能說……呃……我不太理解女孩子對衣服的心理,嗯。
唯一在美國真正無法像國內一樣盡情消費的,是吃。在美國小快餐店吃一頓漢堡或者三明治或者批薩或者墨西哥餐大概要花五到十塊錢,好一點的餐廳(有侍者的)大約每人十五到三十不等,環境更優雅一點的也不會超過每人五十(這是基本上是留學生腐敗生活的上限)。需要注意的是小費。在這里普及一下小費常識:快餐店(就是像麥當勞一樣點菜的時候就交錢的那種)不需要小費。有侍者的飯店需要小費。小費的數額是餐價的15%到20%(一桌朋友一起吃飯只用給一份小費),一般來說給15%就沒問題,很正式的晚餐最好給20%。當然小費給多給少全憑自愿,但是在餐廳服務達到基本標準的情況下,給合適的小費是基本的個人禮貌。
給小費的方式:結賬時的單子上一般只打印出原價,下面有一欄tip和一欄total都是空著的。如果用信用卡交費,就把信用卡交給侍者,侍者拿著卡去刷,然后拿回來需要簽字的收據。自己在單子上簽字的時候心算出小費填在tip一欄上,然后把小費和餐費的總和填在total一欄上,簽字,自行離開。請注意這個順序:侍者拿卡去刷的時候還不知道你要交多少小費,所以他只是取得了這張卡的授權。當你離開之后侍者會檢查你填寫的小費數額,并且按照你填寫的金額劃賬,一般說來不會多劃。如果你用現金付款,那么可以直接把相當于餐費加小費的現金直接留在桌子上走人。如果身上沒有零錢,就把整錢交給侍者,侍者找來的零錢一定是按照原餐價找的,這時再把小費部分留在桌子上走人。——在極少數情形下餐廳會直接就把小費算在餐費中扣去,這時結賬單上會有顯示,但是這種強索小費的情況一般很讓人鄙視,就像顧客自己不給小費一樣是不禮貌的行為。
除了餐廳之外,別的需要人工服務的場合一般也需要小費,例如食物外賣或者理發,比例與吃飯大同小異,但是多數是直接把小費交給為自己服務的人。
言歸正傳,從前面的數據可以看出,在美國腐敗和在北京相比,費用并不算貴。可是錢不是問題,當你懶得做飯又被大同小異的批薩和三明治膩味得要死的時候,你就會覺得燒餅油條西門雞翅之可貴,可是這偏偏是沒法帶去美國的。
所以我的建議是:趁著還在國內,各位盡情的腐敗吧!
二、 住與行
這個問題對于大多數朋友來說,也許遠比衣食消費更為陌生。大家總是自己逛過超市的,可是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租房子住的經驗吧。
可是奇怪的是,我見過的大多數關于出國行前準備的文章都把焦點放在行李的準備問題上,卻鮮少有人討論關于國外的具體生活狀況的了解。而按照我的經驗,這恰恰是最可能給自己帶來困難的地方。
我仍然記得我最初來到美國的那個晚上,下了飛機已經入夜。師姐的車子向我除了地址之外一無所知的住所駛去,我看著車窗外一個中文字也沒有的冷清街道,心里一片茫然。我的住址是個臨時的地點,所以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我不停的找新的住所。沒有手機,不明白公交路線,那段時間吃盡了苦頭。——現在回想起來,那也許是極值得回憶的有趣經驗,但是如果我在出國前能做更多功課的話,我想那個過程一定會順遂許多。
所以我想在這里向大家介紹一些各位未必了解的細節,告訴各位哪些事情是應當在出國前就利用網絡好好加以了解的。我不能保證面面俱到,也不能保證我的經驗一定適用于每個人(有可能有些細節只適用于洛杉磯而我自己不知道),我只希望能起到一個提醒的作用。
首先是住。無論是學校的公寓還是自己在外面租的私人公寓,一般都分成furnished和unfurnished兩種,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unfurnished,因為一般說來,沒有人喜歡睡在別人睡過的床墊上,因為這畢竟是在美國,上一任房客是什么人都有可能。
Unfurnished并不是說完全就是個空房子,只是說臥室里是空的而已。大多數美國公寓——無論是學校公寓還是私人公寓——格局都差不多,有一個廳,廳的一角是廚房,廚房里一般會有冰箱和天然氣灶臺(無論是不是unfurnished),但是不一定有微波爐。剩下的地方就是私人空間。一般會有m個臥室(一般說來m=1,2,3),每個臥室住一個人——當然也會有人愿意和你share他的臥室,這樣子一般很便宜,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愿意有自己的獨立空間——然后整間公寓會有n間衛生間(n不大于m),如果n=m,就說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私人的衛生間,這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況,因為可以把各種私人物品都隨便放在衛生間里,否則就要和別人share衛生間。另外需要說明的是美國的公寓一般都鋪著地毯(滿干凈的,不要想象成中國常見的那種臟兮兮的油膩地毯),少數公寓是木地板,我沒有見過別的類型的地面。
上述的公寓稱為mbnb,第一個b是bedroom,第二個b是bathroom。我至今為止在美國換過四個公寓,分別是2b1b,2b2b,3b2b,2b2b。其中3b2b是說有一個人有獨立衛生間,另一個衛生間被兩人share。如果公寓是1b1b,那么這種公寓也被稱為single apartment。如果是1b1b但是臥室和廳連在一起沒有隔斷,也就是說,其實就是一間大房子,一角是廚房,另一角是起居的位置,這種公寓也被稱為studio。1b1b和studio的租金一般大于2b1b或者2b2b的一半,因為整個空間都是自己的,包括廚房在內。
當你來到美國時,有三種典型的居住情況:
1. 你住在直接從師兄師姐那里轉租(sublease)來的公寓房間里。因為是轉租,所以往往是私下里進行,不簽合同,也往往能夠得到師兄師姐的照顧,比如說可以有臨時的家具用,出門可以搭便車,但是這種轉租一般是不合法的,有時候甚至只是住在客廳里(當然是以很便宜的租金)。這種情況沒什么可說的,一切都和師兄師姐商量就是了。
2. 你住在當地一戶人家自己從自己的別墅租出去的一間屋子里。這種情況比上面的轉租更正式,往往也有更多的私人空間,但是因為有房東同住在一棟別墅里,家具之類的問題仍然很容易解決。
3. 你住的是正式的(無論是學校的還是社會上私人的)公寓里。這種公寓往往是一整棟樓,每一間房間都是用來出租的。我們需要簽正式的合同,按時交房租,但并不能隨時見到房東。這是留學生最常見的住法,也是對新生來說最麻煩的住法。初來乍到,舉目無親,面對的只是一間空空蕩蕩什么都沒有的臥室,估計這是很多人來到美國后覺得最困難的一刻。
要做的事情很簡單:盡快聯系自己的學長或者朋友,買床買家具,如果第一天來不及做完這些事情就先在地毯上打地鋪或者睡在朋友那里。這并不是什么可怕的經歷,很多人都是這么過來的。
然后,更重要的是迅速熟悉周圍的環境,知道最近的超市在哪里,知道附近的快餐店或者餐廳在哪里,知道怎么乘車去學校。這三件事情了解了,心里就有了底氣,別的什么困難都可以很快克服掉。
這就是我要給各位的主要建議:在出國之前,利用google map事先做好上面三件功課。雖然是紙上談兵,總比兩眼一抹黑要強得多。
這里我想介紹一下美國地址的特點。大家申請過程中一定填寫過不少地址,但是多數是學校的校內地址,而不是私人地址。總的說來,美國的私人地址比中國的地址簡單得多也規范得多,99%都是下面這個樣子:
123 ABC blvd/dr/st/ave, apt 456
Los Angeles, CA xxxxx
就這么兩行。第一行里的123是建筑的門牌號,ABC是街道的名稱,blvd/dr/st/ave是幾種最常見的街道類型,其中blvd是boulevard的縮寫,相當于中文的“某某大道”;dr和st是drive和street的縮寫,相當于“某某街”或“某某路”;ave是avenue的縮寫,相當于“某某巷”(在有些地區ave也可以指大道);其余常見的街道叫法還有way/pl(place)/ct(court)/pkwy(parkway)等等。如果建筑里面很多住戶,具體每個住戶就由apt xxx來描述,apt 是apartment的縮寫,有時候也簡寫成# xxx。如果建筑本身只包含一戶人家(譬如說是個別墅),那么地址里就只有門牌號和街道名,沒有apt那一部分。在美國,公共街道上幾乎所有的建筑都會在外面醒目的標出自己的門牌號,所以即使正在開車,在大街上找到一個地址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地址的第二行是地域描述,前一半是城市名,注意這個城市指的是county(郡)的下一級單位,往往不大,例如洛杉磯郡就包括了los angeles市、santa monica市、culver city市等等很多小城市,而且這些城市往往完全連在一起,很可能一街之隔就是兩個不同的城市。所以一個人可能對你說他住在洛杉磯,但是地址里卻不出現los angeles字樣,因為洛杉磯郡包含了十幾個小城市,其中只有一個叫los angeles。第二行的后一半是州名縮寫和zip code。在美國zip code非常重要,甚至往往被銀行等單位用來識別身份。查詢天氣時也只需要輸入當地zip code就可以了。
各位在出國前一般說來總是能知道自己未來居住地的確切地址,那么,務必請通過google map了解一下這個地點周圍的地理情況,包括附近的主要街道名稱,住所和學校的地理位置關系等等。然后可以利用google map的搜索功能得到附近的超市、快餐店等信息。搜索超市時,請先向學長打聽好當地的大超市都叫做什么名字,保證自己搜出來的不要只是一間只賣礦泉水的小商店。就洛杉磯來說,最大的幾家超市分別叫做ralphs, cvs, Albertson, long drugs等等,這些超市的分布密度很大,一般來說洛杉磯市內任何地方步行十五分鐘至少會有這些超市中的一家,而且他們絕大多數是24小時營業的(小超市則未必)。最好打印出一份包含住所和附近超市以及街道名稱的地圖來隨身攜帶,會給自己頭幾天的生活帶來很大方便。
最后一個問題是交通。公交系統的發達程度在美國因地而異,在東部很多地方公交系統相當重要,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諸如洛杉磯等西部城市,城市交通的主流是私人駕車,公共交通只占有很少的比重。而且請特別注意,在洛杉磯這樣的城市里是沒有北京那種出租車的。在洛杉磯出租車只能通過電話預訂,不能在街上招手停車(事實上街道上一般來說也幾乎看不到出租車),而且出租車的價格極其昂貴,坐一次可能要五六十美元。所以很多留學生(包括我)在洛杉磯生活了很多年,一次出租車也沒有坐過,這是和北京最大的區別之一(以上關于出租車的情況未必適用于別的城市特別是東部大城市,請自行向學長查詢)。
我沒有在美國坐過地鐵(洛杉磯只有downtown附近有一小片區域有地鐵),所以我下面只是簡單介紹一下美國的自行車和公交車系統。我的介紹只基于我在洛杉磯的經驗,不能保證適用于全美。
首先,在大多數城市的街頭是幾乎看不到自行車的,校園里會常見一點。自行車在社會上更像是一種運動方式而不是出行方式(類似于北京街頭的輪滑)。在美國,騎自行車需要帶頭盔,車上一般會安裝前后車燈,自行車在大多數街道上和汽車共用車道(這一點使得自行車行駛比北京危險得多),少數車道上有專用道。自行車和汽車一樣遵守汽車的交通法規。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在美國交通法規這四個字的分量可和北京完全不同。比方說,幾乎沒有任何行人會闖紅燈(在東部城市或許沒有這么理想),所以,汽車司機在綠燈通過十字路口的時候會默認另一個方向上沒有人闖紅燈,也就根本不會減速。所以如果有人騎著自行車又闖紅燈,如果在北京他會被司機罵,如果在美國則很有可能會被剎不住車的司機直接撞死……當各位來到美國之后就會很驚奇的發現,原來傳說中的所有行人不管有沒有車都安分守己的遵守交通法規的情形真的司空見慣。然后等回到北京之后又身不由己的開始闖紅燈,就像我一樣。
總的說來,在買自行車的問題上不妨征求一下學長們的意見,如果當地交通狀況合適,買一輛自行車會在一開始還沒買汽車的時候提供很大幫助。我就買過一輛,將近200美元(這邊所有的自行車都是變速車),騎起來非常舒服。
后來被偷了。
其次討論公交車,美國的公交車和北京公交的主要區別體現在下面幾點:
1. 國內往往一個城市只有一個公交公司。美國一個地區通常有若干公交公司同時運營,各家公司有自己獨立的公交路線編號。例如ucla附近有bigbluebus,culvercity和metro三家公交公司,當我們說ucla附近的6路車時,必須指明是哪家公司的6路車。同一家公司內部的公交換乘往往是免費的(但是只能換乘一次并且不能用來坐往返車)。不同公交公司間的換乘也往往比獨立買兩張票要便宜,具體收費方式請查詢各公交公司網站。
2. 公交站牌的設立方式和國內不同。并不是每個站都有特別的站名,多數情況下公交車的車站總設立在兩條街道的交點處,例如設在wilshire blvd和westwood blvd的交叉路口,那么站名就叫作wilshire and westwood。只有當某一站經過某個特殊的地點時才會以該地點來作為站名。不是每一站上都有寫著全部站名的站牌,只有大站(多數是重要干道的交叉路口)才有附帶行車路線的站牌,而且這個行車路線也往往只是一個簡略的草圖。多數小站只有一個畫著公交車所屬公司標志、寫著 bus stop字樣的牌子,甚至連這是幾路車的車站都不標明。這意味著如果你不事先了解公交車的行車路線,當你來到車站以后是完全無法判斷你該等什么車的。要了解一輛車的行駛路線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各公交公司網站查詢(一般都有圖文并茂的說明),一是在該公司的每輛公交車上有該公司的各路(不限于你所乘坐的那一路)車的行車路線手冊免費領取。
3. 公交車依照時刻表運行。不同公司的公交時刻表詳略程度有所差別,例如只給出大站的經停時間,或者給出一天中各個時間段的發車頻率,但一般說來公交車會嚴格依照時刻表運行,在沒有突發交通事故的情況下誤差一般不超過五分鐘。時刻表可以事先查詢。
4. 公交車只有在看到街邊有人在等車時才會主動停車,如果乘客要下車,需要告知司機下一站需要停車,告知的辦法是拉動車廂內部兩側的警鈴繩或按動警鈴鍵,這時司機前面會顯示出stop requested的字樣,司機就會在下一站停車讓乘客下車。
還有很多細節上的差異,例如美國的公交車未必能夠保證覆蓋全部城區,公交車一般都很不擁擠(至少在洛杉磯如此),車上設有專門的殘疾人位等等。我的建議是,首先向學長或者學生會查詢你的學校周圍的公交車(包括地鐵)運營情況,然后去各公司網站上查詢公交路線網,熟悉自己將要乘坐的車次路線和費用,最好也把重要的路線打印一份攜帶。
不要像我剛來美國時一樣,第二天一大早要去學校,東問西問才找到車站,對著看不懂的站牌發愣。好不容易等來一輛車,上車問了問司機確實能到學校,可是又不知道該交多少錢,也不知道哪一站下車。后來看到車上有很多學生模樣的乘客,心里猜測大概和他們一道下車就對了。于是坐啊坐啊,身邊一個一個乘客都下車了,車上只有我一個人惴惴不安,然后終點站到了,茫然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只好下車。
結果……也就到學校了。
三、 銀行,手機,SSN
銀行、手機和SSN差不多是每個新留學生來到美國后最先要面對的幾樣繁瑣事務。這些事務當然不可能在出國前就予以辦理,可是有些背景知識先了解一些總是有好處的。
首先是SSN(社會保險號碼, social security number, 有時候在美國人的口語里簡稱為social)。SSN的辦理過程需要同自己系里的小秘進行討論,此處不再贅述。我只簡單的介紹一下這個號碼本身。SSN是每一個在美國有合法工作的人的重要身份識別號碼,一旦擁有,終身不變(即使中途失去工作甚至離開美國)。SSN保存著個人的信用記錄以及重要的財務信息(例如是否按時納稅,是否曾經破產等等),如果沒有SSN,很多別的東西的申請(銀行帳號、手機開戶、州ID、駕照等等)都會受到影響。一般說來有TA或者RA的F1學生都能立即申請到SSN,只拿fellowship的學生因為不算有工作,則往往只能申請到ITIN(Individual Taxpayer Identification Number)作為代替,這當然給一部分學生帶來很大的不便。就我周圍朋友的經驗而言,沒有SSN的學生可能可以試著去申請做reader(即批改作業,可以在自己系,也可以在兄弟系)或者office assistant之類的工作,不是為了掙錢,而是因為做了這類工作就算雇員,可以申請SSN。因為SSN只要有了就不會消失,所以只要做一次就一勞永逸了。
SSN是一個全國唯一的九位數號碼,格式是xxx-xx-xxxx,申請到的SSN是印在一張淡藍色的小卡片上的(至少加州是如此),這張卡片需要保存仔細,切勿丟失。只有極少數幾種情況需要出示SSN卡片原件給別人看(例如在加州申請駕照時需要),一般情況下只需要能背出號碼就可以了。號碼本身是重要的隱私信息,不要輕易透露給別人,特別是不要在電話上透露給別人。有時候在和銀行或者手機公司通電話的時候對方需要核實你的身份,需要你報出SSN的后四位數字,但是基本上不可能需要你報出完整的SSN。如果接到陌生人打來的電話,無論對方自稱是什么身份,如果對方要求你報出完整的SSN,一般都應當拒絕。如果確有事務性的需要,可以掛斷電話后使用自己知道的對方公司的客服號碼重新打給對方。
需要提供完整SSN的場合一般包括:填寫政府部門的表格(主要是稅表),填寫公寓租賃的表格(這是因為公寓租賃是個人信用活動的一部分,按時交納房租有助于個人信用的提高),填寫各種銀行帳號和電話帳戶的申請表等等。我不能保證沒有別的場合需要提供完整SSN,但一般來說請保持足夠的警惕。如果要在網上填寫SSN,請確保網址是由自己輸入的(而不是打開別人來信里的鏈接),并請確保網絡瀏覽器有合適的安全設置(后面會進一步討論網絡詐騙問題)。
說明一下,SSN并不是身份證號碼。在美國是沒有全國統一的身份證的。通常各州會有自己的州身份證(州ID)。如果一個人持有某州頒發的駕照,那么駕照一般說來就起到了州ID的作用,如果一個人不會駕駛,他也可以直接申請普通的州ID。以加州為例,駕照和普通的州ID都是在機動車管理局(DMV)申請,看起來也幾乎一模一樣。一個人剛來到美國,只要拿到了SSN一般說來就可以申請州ID了。如果后來學會了駕駛,可以進一步申請州駕照。詳情請參閱各州DMV網站。
其次是銀行。這又分成兩個獨立的部分,即帳戶和信用卡。信用卡在多數情況下不可能剛去美國就申請到,常見的情形是在三個月之后才有足夠的信用記錄拿到自己的第一張信用卡,到那時各位應該已經開始適應美國生活,所以此處不贅述。只提醒一句,盡量申請知名的大公司(隨便問問學長或者美國朋友就知道什么是知名大公司)提供的信用卡,不要相信小公司的廣告(這些廣告多數以“我們不在乎你的信用記錄”為訴求),申請小公司的信用卡未必會有什么危險,但是這些信用卡一般額度很低(低于五百美元),而且伴隨著種種苛刻的條款(高年費等等)。不妨耐心一點,很快就能拿到大公司的好信用卡了。
銀行帳戶則是頭幾天就可以申請的。有些銀行要求申請賬戶時必須已經申請到SSN,有些則不用(但一旦申請到SSN需要立刻告知銀行)。通常情況下一個人在一家銀行的賬戶包括check account(支票賬戶)和saving account(儲蓄賬戶)兩個部分,這是和國內的賬戶不同之處。這兩個賬戶是統一管理的,你可以自己隨意把錢在這兩個賬戶之間倒來倒去,沒有手續費,稱為內部轉帳(有些銀行會有次數限制,例如每個月內部轉帳不得超過六次)。兩個賬戶的區別是saving account有利息,但不能直接提款,check account可以直接提款,但沒有利息。所謂提款一般包括給別人寫支票和自己從ATM機器上取現金。saving account因為不能直接提款,所以錢放在里面比較安全,check account就不那么安全(比如ATM卡有可能丟失),所以一般來說大家的做法是把自己存款的主要部分放在saving account里,而只在check account里面放一小部分錢(例如五百美元)。一旦自己從check account里提了一部分款,隨時可以通過登陸網絡銀行從saving account里面轉帳過來補充。
申請帳號的時候一般就同時申請了同check account相掛鉤的ATM卡,有時也稱為check card或debit card。這張卡的用法和國內通行的借記卡沒有什么不同。大家可以事先在網上查詢自己學校附近有哪些銀行有ATM機,從而決定在哪家銀行開戶。
提款的另一種常見方式是給別人開支票。在開戶的時候銀行會給你一本或兩本支票簿(check book),每本一般有25張空白支票。支票簿用完了可以再向銀行索取,但要交一定工本費。給別人開支票是通常美國人之間現金往來最常見的做法。支票(check)和現金(cash)的區別在于支票更安全,例如我要給某人500塊錢,如果我在身上攜帶500元現金是很危險的事,可是我攜帶一張給該人的支票則完全沒有危險,因為我在支票上寫有對方的名字,別人即使拿到也是廢紙一張。另一方面,丟失空白支票則是很危險的事情,因為拿到這張空白支票的人可以隨便開一個數額寫給他自己。雖然支票上需要簽名,但是銀行并不會(也不可能)仔細核對每個簽名是否偽造。所以空白支票簿請勿隨身攜帶,萬一丟失需要及時掛失。至于如何填寫支票和如何兌現支票是很難用文字描述的事情,各位可以在拿到支票簿后請教一下學長。debit卡和空白支票簿往往在開戶后一兩周內寄給你(支票簿上需要打印你的個人信息,所以不可能當時就取到)。如果你暫時沒有固定的地址,可以要求銀行把卡寄給你開戶的分行,然后到時候自己去取。
需要提醒的是,前面已經說過支票里的錢只能從check account里出,所以在給別人開支票的時候請確保check account里有足夠的錢,否則銀行會罰款(至于罰款之外這筆錢到底怎樣劃賬,請查閱自己的銀行在開戶時提供的用戶手冊)。
其余的事情大多可以通過網絡來進行。每家銀行都允許你建立網絡帳號來管理自己的銀行賬戶。個人工資也可以申請直接打入銀行賬戶(稱為direct deposit),具體申請辦法請詢問自己系里的小秘。在申請direct deposit的時候需要知道自己的帳戶號碼(注意check account和saving account各有各的帳戶號碼,你可以自己選擇把工資打入哪個賬戶,然后采用相應的號碼),還需要知道一個叫做routing number的九位號碼,這個號碼是用來識別銀行的。這三個號碼都可以在開戶時拿到的一大堆材料里查到。Check account的號碼和routing number一般還可以直接在自己的支票上看到(印在支票的最底部),詳情請查閱銀行網站。在申請direct deposit的時候往往還需要知道開戶行地址,一般也可以在支票上看到。
有了銀行賬號就應該盡快把自己隨身帶來美國的現金存起來了。真正的美國生活開始之后,現金是很少用到的。銀行卡和支票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有人會問到底帶多少錢去美國合適,以及錢怎么攜帶比較好。首先,我的個人意見是帶現金就可以,不用辦旅行支票。因為從一下飛機開始就要花錢,而弄明白支票怎么兌現卻不是一下子的事情。當然帶現金需要自己小心謹慎。如果你的國內信用卡可以國際支付的話,應該考慮帶上以防萬一。
至于帶多少錢才夠,取決于每個人的具體情況。我只提醒一下一開始有可能需要的花銷(以全獎學生為例):
如果你在家里還沒有在網上付過那邊的房租,那你剛去就要付房租,而且往往還要付一筆相當于一個月房租的押金。也就是一下子付兩個月房租。這筆押金要到退房時才退還,而且有可能會拖延一陣子才退還(如果是私人公寓的話)。
如果你的公寓里沒有家具,那么置辦全新的基本家具大概要花三百塊錢以上。Moving sale會便宜一點。
如果你想要盡快買新電腦,大約需要一千元左右。
如果你要在還沒有SSN的情況下辦手機,可能需要五百元左右的押金。
你需要檢查一下你什么時候能拿到第一筆的工資,一般說來往往要等到第二個月的開頭才能拿到。所以有可能在你拿到第一筆工資之前你還要承擔頭一個月的生活費,并且有可能還要再多付一個月的房租(如果房租是每月一號付的話)。
另外還可能有別的花銷,因為總會有些意外情況出現。預算不應當緊張的一分錢都不剩。
總而言之,記住寬備緊用四個字。否則剛去美國人生地不熟,遇到財政問題是很麻煩的。
還要提醒一下關于網絡金融詐騙的問題。在美國,網上金融活動在個人生活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所以請格外警惕利用難于察覺的細節差異來進行詐騙的網站。例如,一種常見的詐騙方式是你收到一封你的銀行——例如citibank(花旗銀行)——的來信,告知你的帳戶近期有可疑的資金流動,需要你登錄網上系統進行查對。信中給出了鏈接,鏈接可能是形如citibank.xxx.com的形式(懂得域名原理的就會明白這是xxx.com的子域名而不是citibank.com的子域名),也有可能看起來就是www.citibank.com的形式,但是當你點開這個鏈接的時候卻被導向另一個網站(這是因為一個鏈接的顯示文字可以和實際指向地址不同),這個網站看起來和你熟悉的citibank的網站一模一樣,于是你輸入了賬戶名和密碼——然后詐騙就成功了。結論是:處理財務事務時,自己輸入網絡地址來登錄網站,永遠不要進入陌生人給你的鏈接。
有了銀行卡,就可以方便的購物了。生活中的購物場所絕大多數都允許劃信用卡。Debit卡上面如果有VISA或者MasterCard的標記也可以作為信用卡來刷(和真正的信用卡的區別是當時就要從自己的帳戶里扣款)。刷debit卡的時候刷卡機或者收銀員會問這是credit card還是debit card,如果按照credit card來刷就不需要密碼只需要簽名,如果按照debit card來刷需要輸入PIN密碼。如果是在網絡上購物,同樣可以把有VISA或者MasterCard的標記的debit卡當作信用卡來使用,卡的正面的16位數字就是卡號。但是要提醒的是debit卡不如真正的信用卡那么安全,因為信用卡購物本質上是暫時“花銀行的錢”,所以有了購物糾紛可以聯系銀行進行申訴,debit卡是直接劃自己的錢,有了糾紛要解決就難得多。所以碰到不熟悉的購物網站心里沒底,可以讓學長幫忙用信用卡買,然后寫支票還錢就好了。
最常見的購物網站當然是amazon,可是大家更常見的做法是不主動去某個網站購物,而是讓專門的價格比較網站來告訴我們某樣商品在哪個網站最便宜。例如購買電器時可以先去www.bizrate.com,找到你要購買的電器和型號,它會自動列出所有的常見購物網站里該產品的價格,并且還有該網站的顧客評分,你可以在評分比較高的網站里選擇最低價的一家購買。如果你輸入自己的zip code,這家網站還能算出大概需要的郵費。類似的網站還有google旗下的google product。如果購買學術書,也有類似的價格比較網站www.campusi.com。
其余的常用網站還有:
www.cnet.com(各種電器型號的介紹,比較不同型號的電器功能上的差別。)
www.dell.com(留學生最常見的購買PC機的方式,可以自定義配置,有點像攢機的感覺。)
www.dealsea.com,www.deal2buy.com和www.fatwallet.com(三個張貼最近哪里有什么商品打折的網站。)
購物之道,博大精深,留學生中有不少都是此間高手。各位不妨多向學長打聽,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最后說一說手機的問題。至于住宅固定電話的開通和水電煤氣網絡一樣,算作公寓的utility,需要和公寓管理人員研究,所以此處不予討論。
美國的手機和國內的手機的主要區別在于:
1. 美國手機開戶比國內更為正式,不存在北京那種二十塊錢隨便就能買號的情形。在美國手機開戶一般需要SSN,有些公司允許沒有SSN的情況下開戶,但須交納一定押金(例如500元),這筆押金一般會在一年或兩年后以預交話費的形式歸還。即使在沒有SSN的時候開了戶,一旦申請到SSN也需要馬上告訴手機公司。按時交納手機話費是提高個人信用的途徑之一。
2. 美國各地都有若干家主要的移動電話運營商互相競爭,例如Cingular/T-mobile/Verizon/Sprint等等。這些運營商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信號優劣程度,請向學長咨詢當地的主流運營商。不同的運營商會推出各自的不同檔次的plan。一個典型的plan一般以如下形式出現:每月交納一筆固定的月費,然后得到一個每月的工作日通話時間額度,只有在周一到周五的白天通話才記入這個額度。每月不超過額度的通話時間不會另外計費,超出額度的通話時間會以較高費用額外計費。除周一至周五白天以外的時間的通話記入另一個額度,這個額度往往極為充裕(有時甚至就是無限),一般不會超出。另外不同的運營商還會推出各自的額外優惠如family plan等等。舉例來說,我自己的手機是洛杉磯的Cingular手機,我采用的plan是每月50元左右的月費(稅后),450分鐘的工作日通話額度,5000分鐘的其余時間額度,另外Cingular有兩項很好的優惠,一是Cingular手機之間通話免費,二是每月用不完的工作日額度可以累積(roll over)到下月使用。我的實際使用情況是每月工作日額度一般能用掉50%到80%,并且由于有前月累積,從未出現過超額通話的情形。各位可以自己在網上查詢當地手機運營商提供的plan。
3. 短信額外計費,并且收發均計費(一般是一條一角錢)。所以在美國很少有人發短信。取而代之的是語音信箱服務。幾乎所有的手機上都提供此項服務,即無人接聽時會自動轉入語音留言。
4. 手機號的格式看起來同住宅電話完全相同,都是1-xxx-xxxxxxx,撥號的時候國家區號1可以不撥,但后面的三位地區區號和七位電話號碼一般都要撥。大多數手機都不存在長途的問題,也就是撥美國境內任何號碼都同樣計費,有些服務商還提供免費外地漫游(roaming)。
順便說一下給國內打電話的問題:撥打國際長途需要購買長途電話卡,撥電話時,先撥電話卡的電話(往往是一個當地電話),然后按照提示輸入電話卡的密碼,然后輸入國內電話號碼,輸入格式是011-86-區號-電話號碼,注意不能遺漏前面的011。長途電話卡可以在中國城很多街頭報刊書店購買,也可以在網上購買(例如www.ecallchina.com ),購買方式和通常的網絡購物類似,沒有信用卡用debit卡代替就可以了。
5. 手機繳費完全在網上進行。每月會有帳單,登陸手機網站用銀行帳戶或者信用卡付費即可。
6. 各家公司都有遍布各地的營業網點辦理開戶。第一個月需要交一筆額外的手機開戶費。至于手機電話本身則相當便宜,多數會在開戶時附送或提供大額優惠購買。如果愿意用自己以前的舊手機,可以去辦理手機開戶的網點咨詢如何帶機入網。不同開戶網點(而不僅僅是不同手機運營商)有不同的手機購買優惠,可以咨詢學長哪里最劃算。注意有些手機運營商的手機不是機卡分離的,即以后不能換用別家公司的sim卡。手機丟失后可以去開戶網點咨詢,一般會以比較優惠的方式獲得新手機。
最后討論一下賬單(statement/bill)。在美國每月會收到大量賬單(手機/電話/煤氣/水電/銀行賬戶/信用卡……),為了避免被紙信淹沒的困擾(也為了節省成本),大多數公司都提供電子帳單的選項,以電子郵件的方式寄出或直接登陸網站查詢。但是很多時候申請信用卡時銀行卻會要求你提供電話或水電的賬單原件以核實你的住址信息,所以一般會在身邊保留一些紙質賬單備用。賬單會列出當月消費的明細(電話賬單上會列出每一次通話的詳細信息),付費方式可以選擇給公司郵寄支票或者網上電子付費,多數情況下大家都采用后一種方式。
盡速辦理手機對能夠方便的開始美國生活有很重要的意義。大多數情況下大家是沒有住宅電話的(我至今都沒有),手機就成了唯一的對外聯絡方式。有了手機,各位或多或少就能找到一點國內生活的感覺了——除了需要適應沒人發短信聊天的事實以外。
四、預習美國
很多人都曾經問過我在出國前的最后日子里還應該準備寫什么。我的建議是,除了吃喝玩樂之外,學點英語。
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合時宜。馬上就要去美國了,干嘛在國內學阿,事倍功半的。
我當然不是建議這時候再去做閱讀理解和完型填空,我是說,不妨抓緊最后的時間,預習(也可能是復習)一下在美國生活中實實在在會馬上用到的英語,而不是考試中的那種。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剛到美國的時候需要買一雙拖鞋,就跑到一家大超市里去找,怎么也找不到。想找營業員問一問又很快放棄了。原因很簡單,我不知道“拖鞋”這個詞怎么說。
(各位都能在不被提醒的情況下主動想起來么?)
這其實是平時英語學習的一個死角。我相信肯定有很多詞匯量超高的大牛,可是我也相信有很多人一定和我一樣爛——我可以保證托福閱讀幾乎不錯,但是我不能保證生活里需要用到的詞統統背過。就算見了面認識,主動去說又是另一碼事。我們學英語的時候總被告知動詞是最需要花功夫學的。問題是實際生活中一個動詞想不起來了總能找到替代說法,名詞呢?我總不能現場造詞吧。
各位只要認真的想一下,就會發現我們生活里有大量的針頭線腦是平時從來不去留意的。一旦進入一個絕對的英語環境,你會很快感受到一種解釋都無從解釋起的郁悶……不會說就是不會說。訂書機怎么說?訂書針呢?螺絲刀?手電筒?飯盒?枕頭?被子?鞋帶?手套?透明膠帶?隱形眼鏡?筆筒?變壓器?剃須刀?各位都能在口語環境里很快反應出來這些詞的英語說法么?
如果進入一個餐廳里,餐巾紙怎么說?吸管怎么說?侍者問你雞蛋喜歡怎么做,怎么回答?hash brown是什么東西?clam chowder呢?我第一次去pizza店里吃快餐,菜單上滿眼的pepperoni/pasta/spaghetti……郁悶的指了指一個看起來不錯的pizza,又要了一份salad,師傅問我是要garden還是caesar,%&$@!#^*%#!隨口說garden,師傅又我喜歡哪種dressing……dressing是什么?沙拉還要穿衣服?
(類似的問題還有看病。噴嚏怎么說?哈欠呢?腹痛怎么說?潰瘍呢?最郁悶的事情莫過于醫生嘰里呱啦診斷了半天卻一個字也聽不懂了……)
這其實是每個剛來國外生活的人的必經之路,如果在國內就看過很多的日常生活類美劇,問題也許會有所緩解,如果英語差勁如我,大概就只能一點一滴的摸索。膽大心細臉皮厚,慢慢自然就能如魚得水起來。可是如果事先在這些問題上下點功夫,我相信這個過程會輕松許多。
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是簽名。在美國,無時無刻不需要簽名,而多數中國學生是在第一次被要求簽名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從來沒怎么簽過名。需要說明的是簽名本身只是一個標識身份的符號,本身不一定是英文,用中文乃至用一朵花作簽名都可以,只要保證一致性就可以了。如果用英文作簽名,請不要用規范的英文字體以防止被模仿。我的建議是,如果你從現在才開始打算采用一個固定的英文簽名,就提前開始做一點練習,一般說來新的簽名樣式需要過一段時間才能穩定下來。如果到美國才開始用英文簽名的話,很可能會造成前后簽名不太一致的情況。
最后也是最沒辦法預先下功夫的當然是口語和聽力。美劇也許有用,可是畢竟時日無多,我只能說,事已至此,憑著大家在英語課上積攢的底子,一頭跳進英語的汪洋大海里慢慢練習吧。有一個學長曾經告訴我,練聽力和口語的最好辦法就是在美國打客服電話,我深以為然。在美國各種服務業公司(銀行/手機/公寓物業/網絡購物……)都有客服電話系統,一個電話打過去,什么手勢紙筆都幫不了你的忙,只有純憑著嘴巴和耳朵全力以赴。我仍然記得我剛來美國時打過的一個客服電話,那頭的CSR(Customer Service Representative)接起電話來,核實了我的身份之后很快的嘰里咕嚕說了一句話,聽起來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但是我聽不懂。
CSR:&%^$&%#*^%¥……
我:……Pardon?
CSR:&%^$&%#*^%¥……
我:……Pardon?
CSR:&%^$&%#*^%¥……
我:……I’m really sorry but I cannot understand you. Pardon?
CSR:DID–YOU–HAVE–A–GOOD–DAY–TODAY?
我……
有些事情雖然事后回憶起來很好玩,可是……如果我當時不那么糗該多好啊……
五、 結束語
我來到美國的第二天中午,就和另一個同來的同學一起找到了SMS94級的大師兄,同時也是UCLA最后一年的PhD學長。滿肚子自然有一肚子的問題要問,可是又不知從何問起。
師兄在桌子上鋪開幾張白紙,一條條開始講他認為我們應當注意的事項。一邊講,一邊在紙上寫下要點,一口氣寫滿了三張紙。
然后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我們幾個同來的中國學生結伴,一起去辦SSN,一起去銀行開戶,一起買手機,一起走好幾站路去在當時的我們看來很遠的一家Mall,幫一個gg給他mm買禮物。我們互相交流乘公車的心得,互相打聽支票的寫法,互相介紹餐廳里那些沒聽說過的墨西哥食物究竟是什么味道。再后來,我們開始在網上找二手車,買車,學車,再后來,有新生跑來向我們打聽:“SSN去哪里申請啊?”
于是我就產生了想把師兄當年做的事情以一種更仔細的方式再做一遍的念頭。這當然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正如我在一開始所說的那樣,自己從無到有在這片新大陸上建立自己的新生活,這本身就是極有趣的經歷。可是另一方面,我也仍然記得自己當時心里曾經有過的踟躕猶豫,忐忑彷徨,我相信我是在做一件有價值的事情。
各位即將踏上彼邦國土,這好像是一個決定性的時刻。你們會經歷我所經歷過的一切,從生疏到漠然,從激動到厭倦。你們會一點點的看到這個和祖國迥然不同的國家的偉大和陌生,會看到某些全新生活方式的模糊身影。你們會從新生變成新生口中的學長,你們會覺得美國也不過如此。
可是你們一定會記得剛剛來到美國的那段時間。無論往后你們走上什么道路,回國、工作、改變信仰,無論你們是否覺得出國是正確的選擇,你們都會記得在一開始你們怎樣克服重重困難打開生活的局面。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正是這一趟飛越重洋之旅最精華的意義之所在:在陌生的環境里挖掘自己的潛力,去面對無窮無盡的未知。
所以請鼓起勇氣來,無論你準備的是否充分,一旦上了飛機就沒有退路,你得面對各種各樣的意外情況,竭盡全力地證明自己能夠應付這個有生以來最大的挑戰。你們必須成功,而且必將成功。
這會是走過這條路的每個人生命里最值得回憶的片段之一。
而在那一切開始之前,請多珍惜最后的這段日子吧。多花些時間給這座你鐘愛的園子,以后你只是一個拿著校友卡的過客。多花些時間給自己的父母,以后你再也不會有這樣大段的時間和他們呆在一起。多花些時間給自己記憶中一切難忘的角落吧,以后它們都只是你行囊的一部分。
至于未來,就在那兒。
祝各位一路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