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http://www.blogcn.com/u2/18/33/zzjdblog/index.html
1.先進先出法,是以先入庫的存貨先發出為假設前提,對發出存貨計算成本的一種方法。
例如:
??假設庫存為零,1日購入A產品100個?單價2元;3日購入A產品50個?單價3元;
??5日銷售發出A產品50個,則發出單價為2元,成本為100元。
2.后進先出法和他相反,是以后收進的存貨先發出為假設前提。
3.加權平均法:
?單位存貨成本=(月初成本+本月收入成本)/(月初結存數量+本月收入數量)
???發貨成本=發貨數量X單位存貨成本
4.移動加權平均:(
?一批收貨后單位存貨成本=(原有庫存成本+本次收貨成本)/(原有數量+本次收入數量)
發貨成本=發貨數量X一批收貨后單位存貨成本
5.個別計價法:是假設存貨的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一致,按每一存貨的購入成本來確定發出成本
6.計劃成本法:存貨的收入、發出、結存都以計劃成本計價,同時通過“材料成本差異”,登記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具體內容好多了,可以看看會計方面的書。
移動加權平均法,庫存每發生一次變化,就會做一次計算并更新結果。因此移動加權平均法的開銷較大,一般的企業在應用時都使用的先進先出法或者加權平均法。
存貨計價方法的籌劃是采取合適的計價方法將材料費用計入產品成本。在選用先進先出法、個別計價法、后進先出法等計價方式應與批次管理結合起來才能便于管理系統進行價格進行實時核算與分析。物料的物理的先進行出、后進先出、分別認定與存貨計價方式可以分開處理,比如物料的進出庫存采用,先進先出但它的計價方法可以選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個別計價法、后進先出法。
不同的計價方法,會使結轉當期銷售成本的數額有所不同。期末存貨的大小與銷售成本的高低成反比,從而會影響到當期納稅利潤數額。期末存貨如果計價過低,當期的利潤可能因此減少;期末存貨計價過高,當期利潤可能增加;期初存貨如果計價過低,當期的利潤會增加,期初存貨過高,當期利潤會減少。在物價上升情況下,企業耗用原材料的成本較高,當期利潤減少,可采用后進先出法;如果原材料價格下跌,就應用先進先出法;如果價格比較平穩,就用加權平均法;如果材料價格漲落幅度大,宜用移動平均法。
通常采用全月加權平均
加權平均是手工核算方式下應用較為普遍的一種方式,在實際工作中,有下面兩種計算方式,但不論哪種方式,首先計算單位存貨成本,計算公式一般如白菜所寫,也有下面這種寫法
??單位存貨成本=(月初結存成本+本月采購成本+本月其他增加金額-本月其他減少金額)/(月初結存數量+本月采購數量+本月其他增加數量-本月其他減少數量)
??上式中,其他增加是指除采購外的增加庫存的情況,如轉入、盤盈等,但不包括借入,其他減少是指除銷售外的減少庫存的情況,如轉出、損耗等,但不包括借出
1、先算庫存
??月末結存成本=月末結存數量*單位存貨成本
??銷售成本=月初結存成本+本月采購成本+本月其他增加金額-本月其他減少金額-月末結存成本
2、先算銷售成本
??銷售成本=銷售數量*單位存貨成本
??月末結存成本=月初結存成本+本月采購成本+本月其他增加金額-本月其他減少金額-銷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