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2006-11-29 00:20
nemo 閱讀(1244)
評論(2) 編輯 收藏
?
這篇論文對大多數人普遍認為的
IP
在未來將會掌控通訊世界的看法提出質疑,并且用翔實的論據和大量的推理將我們思維中的
IP
神話一一破除,并且在比較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的優劣之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基于分組交換的
IP
協議應該在邊緣網絡中繼續發揮它最大努力交付的功能,而核心網絡則應該使用光纖電路交換作為多種服務的平臺。
對文章所提問題的一些探討
倘若核心層用光纖電路交換,那么這樣的專線如何注冊,如何登記?而要重新構建龐大的像電話線一樣的專線系統會花費多大的人力物力?還有,核心網絡如何從支持
IP
的分組交換轉換為光纖電路交換?呵呵,這是我在讀本科時所提出的疑問,不過現在竟然提不出來這樣的疑問了,如果沒有再看到這篇文章。
重新構建龐大的像電話線一樣的專線系統是不可行的
,
這會造成更大的資源浪費。而且現有的技術手段也已經摒棄了這種做法。現在已經有一些公司去申請專線,這意味著電路交換在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大的需求。
無論文章中如何說明
IP
使用的范圍不廣,我們從實際生活中已經感受到互聯網已經使并且正在繼續使整個世界為之改變。而
IP
協議正是互聯網得以快速傳播的基礎,所以在目前情況下來看,想要改變現有的通信技術格局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比較同意文章中所說的,讓路由器支持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兩種方式,從而使其能夠自適應。這個設想非常具有誘惑力,如果這項技術實現,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在現有的光纖線路基礎上,提供電路交換的服務。但是由于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所以利用現有光纖結構支持電路交換將會是一個技術瓶頸,沒有太多選擇的余地。而這項技術一旦實現并開始推廣,這意味著路由器廠商的春天來臨了,從前的路由器都有更換的可能。
我在思考電路交換跟
IP
有什么本質的區別?特別是跟
TCP/IP
這種面向連接的服務的區別是什么?我所理解的就只是電路交換要求在通信開始之前先建立一條鏈路,而后源端和目的段獨享此線路,這個獨享是指物理層上的獨享;而
TCP/IP
是邏輯上的專線,仍然是遵循多路復用的原則,一條鏈路上可以同時有很多
TCP/IP
報文傳輸,因為
TCP
協議封裝在
IP
協議內部,在未去頭尾之前無法分辨是否使用了
TCP
協議。
文中所提到的
IP
協議比較大的缺點是復雜,在路由器的處理過程中花費了很大的代價,但是如果使用電路交換,假如不拉專線的話,仍然需要路由器來進行分辨選擇,那這時候只需要為每個端設定一個唯一的標識,只要剛開始雙方同意傳輸數據之后,就建立好了物理連接,以后就不需要再由一層層底層協議包裹著傳輸了,的確省了很多工作。
我不是很認同文中的劃分方法:在網絡的邊緣地帶使用
IP
協議,在核心網絡使用電路交換,有兩個問題:一是這個邊緣網絡、核心網絡的界限如何劃分?如果像文中所說的根據通訊環境的不同來劃分,將無線、衛星通信和水下通信列為邊緣網絡,這樣做的確很容易做到,但是仍然過于死板。許多不需要
Muntiple-service
的用戶使用
IP
協議就已經綽綽有余了,沒有必要使用專線網絡。因此,應該面向用戶需求來選擇是否使用電路交換方式。
讀后總結
讀完之后還是反思挺多的。
首先,任何一項技術都應該以辯證的思維來看。從前我一向覺得網絡沒有挑戰性,因為它是已經給出的一組規則,我們所做的只是了解它、使用它。因為所有人都這樣做,所以我們考慮如何改進它時只是在現有的技術框架下來思考,而這通常是很難有大的突破的。因此,必須要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對一切所學的知識報有批判的繼承的態度,才有可能提出大的創新點。
其次,許多技術以前不采用只能說明它在當時不如其他技術好。但是并不說明它今后永遠都是壞技術。電路交換就是這樣。我們在學習網絡的第一天起,就聽到的是電路交換的壞處,分組交換的好處,這樣的知識甚至已經成為我們思維習慣中的一部分。而讀完這篇文章之后,我發現電路交換也有非常多的優點。許多事情仔細想想很有意思,由于當時的帶寬所限我們沒有能力使用電路交換,選擇了分組交換;而分組交換的發展使得帶寬資源的不斷快速增長,又帶給電路交換以重新使用的可能。技術可能就是這樣在不斷的進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