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告誡兒子:「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勤無以成學。」許多人好大喜功,追逐名利,但是奢華的人生,往往如曇花一現,唯有充實內在,提升涵養(yǎng),才能擁有光輝的歲月。如何達到呢?四點與大家分享:
第一、非淡無以明志:人生最高的境界是能甘于淡泊,因為追求繁華容易,返璞歸真困難,倘若無此淡泊心志,要將人格發(fā)揮到極致,就非易事了。生活恬淡寡欲、遠離名利,才是真正的君子,如孔子「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楊慎「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都是最佳的實證。反觀現代人,慣于物質享受,真正能「不畏浮云遮望眼」者,又有幾人?
第二、非靜無以致遠: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位慓悍的妻子,有回對他大發(fā)雷霆,又朝他潑冷水,蘇格拉底只是笑笑地說:「雷鳴之后,免不了一場大雨。」外境的風雨,動搖不了圣者內心的寧靜。儒家說:「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佛經亦云:「靜心投入亂念中,亂念全入靜心中。」我們在一天之中,不能沒有獨處的寧靜時間;唯有寧靜,才能讓我們的身心永保安泰。
第三、非學無以廣才:西漢文學家劉向以為做學問是「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學習是成功的基石,人生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若太過故步自封,容易在原地打轉,無法踏步向前。做人處事,要「學」才能開闊我們的視野,發(fā)揮我們的才華,所謂「開卷有益」,懂得廣學多聞,就能豐富內涵。
第四、非勤無以成學:人生無論做學問或創(chuàng)業(yè),未經過集腋成裘的扎實功夫,往往無法學有所成。正如愛因斯坦說的:「求學猶如植樹,春天開花朵,秋天結果實」,若抱持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的心態(tài)為學做事,再容易的事也無法順利完成。所謂「勤能補拙」,只要有「勤」,必能實現理想,創(chuàng)造佳績。
生活里要想達到寧靜致遠的境地,這四點可以參考:
第一、非淡無以明志,
第二、非靜無以致遠,
第三、非學無以廣才,
第四、非勤無以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