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追求定論
這篇文章的標題就叫定論,那么什么是定論呢?就是不再有異議的結論。就是每個人都能同意的結論。A方法比B方法好,好在哪里?好多少?為什么好?我們追求定論,就是追求一種有效的比較和評價標準。
軟件開發有那么多方法,有那么多過程,那么多“最佳實踐”,但是卻從來沒有定論,為什么沒有定論呢?因為軟件開發的“方法學”還處于蒙昧的“隱喻時代”,各家各派,都從自己的隱喻出發來看問題,所謂“雞同鴨講”,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但是追求定論的努力,并不是從我才開始的。在此之前也有人追求過,這樣的努力,統稱為——“軟件度量”,這當然是典型的西方觀點:能夠量化,就能夠比較;能夠比較,就能夠改進。這樣的觀點,一點沒錯,但是還少了前面一句,首先要理解,才有可能量化。如果我們不能真正理解軟件開發的本質,就無法判斷哪些可以量化,如何量化,以及度量得出的數據又該如何解釋,數據的重要性如何?不能回答這些問題,追求定論,依然是不可能的。
請允許我先把話題扯遠一點,談一談管理學,談一談泰勒以及泰勒之后的管理學。
1.“科學管理”與“泰勒式管理”
泰勒是毫無疑問的科學管理之父,為什么我會起這樣一個標題呢?“科學管理”和“泰勒式管理”還有什么不同嗎?
所謂“科學管理”,在我看來,就是以科學的方式研究管理。而泰勒正是以這樣的方式研究如何進行管理的第一人。在泰勒之前的所有管理,無論好壞,都只是停留在經驗的層面,而經過泰勒的科學方式的研究,管理也終于可以當之無愧的稱之為一門科學,而泰勒以這樣的研究方式,得出的結論,就可以稱之為“泰勒式的管理”,這兩者并不能等同。
我們知道,一個科學體系,包含兩個方面,假設(公理)與邏輯推論。從哲學上來說,我們把假設稱為世界觀,而把推出結論的方式,稱為方法論。無論誰來研究管理,只要他運用的是科學的邏輯的方法,我們就可以稱其為“科學管理研究”,而如果他的初始假設與泰勒的不同,那么他得出的結論,就不是“泰勒式的管理”,但卻肯定是“科學管理”。
無數的人可以有無數種不同的假設,那么我們如何判斷哪一種假設更為合理,得出的結論更有價值呢?答案是:通過解釋和預言。一套理論,必須自洽,也就是僅僅依靠本體系內已知的,有限的假設,通過邏輯推理,能夠解釋所有已知的、相關的現象。其次就是通過推理得出的預言,要能夠接受驗證,并且不被證偽。兩種不同的假設得出的不同的預言,就能夠通過驗證,判斷他們的勝負。而在預言沒有被證偽前,該理論體系,就和其他尚未被證偽的理論一樣,是有效的。而所謂的偽科學,就是只能解釋,無法給出預言的理論。
“泰勒式的管理”,首先被證明是有效的。通過發現或者發明某個具體崗位上的最佳辦法和最佳工具,大幅度的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以搬運生鐵為例,工場工人裁減數從400~600下降到140,人均工作量從每天16噸,上升到每天59噸,人均收入從每天1.15美元上升到每天1.88美元,平均費用從每噸0.072美元,下降到每噸0.033美元。另外還有更為重要的效果是在工人本身,工人中喝酒的人大為減少,浪費錢的人也少了,因此都比以前生活得更好,他們把自己的頂頭上司和教師,看成是最好的朋友而不是強逼他們做工的人。
泰勒的研究方式十分科學,他尋找并假設了影響工人效率的幾大因素:技能、工具、激勵、外部環境。并一一研究這些因素對于效率的影響,進而通過實驗的效果來得出結論。這所有的一切,都沒有什么錯,只是當時的科學研究,尚無法證偽泰勒的諸多假設。而這些假設,也只有通過更進一步的科學研究,才有可能證偽。這個研究在管理學歷史上大大有名,被稱之為:“霍桑試驗”,由喬治.埃爾頓.梅奧主持。
“霍桑試驗”原本是一次典型的“泰勒式的科學試驗”。根據科學的思維模式,一個待研究的系統,接受很多輸入變量,也產生很多輸出變量,在嚴密的、可控的、量化的輸入變量的變化情況下,觀察輸出變量的變化,通過一系列的數據去分析系統可能的數學模型,而“霍桑試驗”的第一階段,就是要研究各種外界工作條件,對生產率的影響。他們把女工分為試驗組和控制組(始終不改變條件,以作對照)然后每次試驗只改變一項條件,比如照明條件,工間休息時間和頻率,工作日長度等等。按照試驗計劃,第3、第10和第13試驗期的工作條件將完全相同。但實際記錄到的產量,卻分別是:2500、2800、3000。這是完全不符合預測的,也不是簡單的測量誤差可以解釋的,更令人不解的是,對照組的產量也在持續的提高。
這究竟說明了什么問題?到底是哪里出錯了?梅奧是這樣分析這個問題的:他認為存在著兩種研究方法,“臨床式研究”和“實驗室”式研究。“臨床式研究”的目的在于對事物的本質形成正確的認識,并學會處理實際材料的技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區分哪些方面可以繼續進行更詳細的“試驗室”式研究。如果隨后的“試驗室”方法由于排除了某些未知的重要因素而歸于失敗,研究人員就應當回到“臨床式研究”中去,以便弄清自己忽略了哪些因素。
而在我看來,所謂的“試驗室”研究,就是在不動搖基本假設的前提下,進行邏輯推理,對照現實,豐富理論的細節。只有當這一理論的預言失敗,或者出現無法解釋的現象時,基礎假設才會被置疑,研究者需要重新去尋找能夠解釋現有現象的新的假設,這樣的研究往往非常困難,而且一旦成功就一定意義非凡。這在科學哲學上,被成為“范式的轉換”。
科學范式的轉化,從來都不是科學的失敗,而是科學的重要的,甚至是跨越式的進步。在管理學上,從“經濟人”假設轉換為“社會人”假設,就是這樣一次重要的進步。但是卻有很多人,既不了解科學進步的規律,也不了解管理學的演變,卻簡單的認為人際關系學派的興起,就意味著科學管理學派的失敗和錯誤,并進而認為科學管理學派的失敗,就意味著以科學方法研究管理底失敗,這樣的誤會,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未完待續)
posted on 2005-10-31 22:33
讀書、思考、生活 閱讀(205)
評論(0) 編輯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