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雙硬盤安裝

一、確定連接方案
大家都知道,IDE設備(例如硬盤、光驅等)上都會使用一組跳線來確定安裝后的主盤(Master,MA)、從盤(Slave,SL)狀態。如果在一根IDE數據線上接兩個IDE設備的話,還必須分別將這兩個IDE設備設置為一個為主盤,另一個為從盤狀態。這樣,安裝后才能正常使用。
小提示:如果一根IDE數據線上只接惟一的IDE設備,不管這個IDE設備原先是設置為主盤還是從盤狀態,都不需要對這個惟一的IDE設備重新設置跳線。
通常都是將性能較好的新硬盤接在第一條IDE數據線上,設為主盤,作為開機引導硬盤。至于舊硬盤,有幾種接法:
1.兩個硬盤接在同一根硬盤數據線上,則第二硬盤應設為從盤。筆者就以此方案為例。
2.第二硬盤接在第二個IDE接口上,如果該接口的數據線上只有一個硬盤,也沒接光驅,那么第二硬盤就不用跳線;如果這根數據線上還掛有光驅,一般將第二硬盤和光驅的其中一個設為主盤,另一個設為從盤,這由你自己決定。
二、設置硬盤跳線
確定好硬盤的連接方案后,就要設置硬盤跳線了。一般我們可以在硬盤的IDE接口與電源接口之間找到由3~5列跳線。不管是什么硬盤,在跳線設置上,大致可分成主盤、從盤與電纜選擇(Cable Select)三種。硬盤的出廠預設值都是設為主盤,所以如果你將硬盤設為主盤,一般就不用設置跳線了。
硬盤跳線大多設置在硬盤的電源插座和數據線接口之間,如圖1所示。

筆者曾經看到一塊三星硬盤的跳線是設置在硬盤背面的電路板上。然后根據硬盤正面或數據線接口上方標示的跳線設置方法,如本例的希捷4.3GB硬盤正面就有跳線設置圖,如圖2所示。

根據圖中標示的設置方案,取出所有跳線帽就是從盤了,如圖3所示。

EXIF版本:0210 設備制造商:NIKON 攝影機型號:E995
光圈:f/4.3 快門:10/40 感光度ISO:227 拍照時間:2004:06:27 00:06:16
[
三、安裝硬盤與數據線
打開機箱,將硬盤裝入機箱的3.5英寸的安裝架,并用螺釘固定。將第一根IDE數據線未端插入老硬盤的IDE接口,IDE數據線中端插入新硬盤的IDE接口,如圖4所示。而且,IDE數據線的Pin1(也就是紅邊)必須與硬盤和IDE接口的Pin1相連接。最后再將梯形的四針電源插頭接到硬盤的電源插座上。

EXIF版本:0210 設備制造商:NIKON 攝影機型號:E990
光圈:f/2.7 快門:10/1195 感光度ISO:100 拍照時間:2004:06:27 00:06:00
將IDE數據線接到主板的IDE插槽中,同樣也要將IDE數據線的紅邊對準IDE插槽的Pin1,如圖5所示。一般來說,主板上會有兩個IDE插槽,將80針或40針的IDE數據線的另一端插入這個主板上第一個IDE插槽中。

EXIF版本:0210 設備制造商:NIKON 攝影機型號:E990
光圈:f/2.9 快門:10/1195 感光度ISO:100 拍照時間:2004:06:27 00:05:51
小提示:如果你的主板和硬盤都支持ATA 66/100/133,那么務必要使用80針的IDE數據線。否則,如果使用40針的IDE數據線的話(即與光驅的數據線相同),將會影響硬盤傳輸速率。
四、設置CMOS參數
對于新的主板來說,一般都會自動檢測硬盤參數。也就是說只要硬盤安裝正確,就無須設置CMOS。對于一些老主板來說,可能就需要手動進行設置了。
啟動計算機后,按“Del”鍵進入CMOS Setup程序的主菜單。選擇“IDE HDD Auto Detection(IDE硬盤驅動器自動檢測)”并回車,可以看到第一、第二硬盤的所有參數,包括容量、柱面數、磁頭數、扇區數、工作模式等等。檢測結果表明,雙硬盤的安裝和設置已經成功。按“Esc”鍵,退回到主菜單。最后按快捷鍵“F10”或選擇“Save And Exit Setup(存盤退出)”。退出CMOS Setup程序后,將重新啟動計算機,如果在開機自檢時,能檢測出硬盤參數就說明已安裝成功。
至于如何用Fdisk進行硬盤的重新分區及用Format進行硬盤分區的格式化,很多文章都有介紹,無須贅述。不過在格式化硬盤時一定要注意“盤符交錯”問題。例如你已將新硬盤分為三個區,格式化D盤時,千萬不能輸入“format D:”,而是要輸入“format E:”,否則你只會格式化老硬盤的C盤。建議在格式化新硬盤之前不要掛接老硬盤,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了。
其實安裝雙硬盤的過程比較簡單,只要你能細心一般就可以順利完成。如果你的主板比較老,安裝雙硬盤之后,如果出現在通電自檢時就可能死機、鎖住,或者硬盤容量顯示錯誤等現象。那么很可能是遇到傳說中的硬盤容量限制問題了。
如你以有了一只新硬盤,并準備安裝,那請先看完本文吧:
一、設置硬盤跳線
打開主機箱,查看第一硬盤的連接方式,如發現是采用雙接口的數據線,第一硬盤的硬盤跳線設置為master(主盤)。將新購的第二硬盤連接在數據線的第二接口上。第二硬盤的硬盤跳線應設置在slave(從盤)狀態(注:對照硬盤正面的跳線圖可以正確設置硬盤跳線)。
二、安裝硬盤
在主機箱合適的位置處固定硬盤。按“紅線接電源”原則連接好數據線,即把數據線上有顏色標記(為紅色)的一側,對電源插座的方向,然后平推插入。 再接電源線。確認無誤后,蓋好機箱。
三、重設CMOS參數
啟動計算機,根據屏幕提示按“Del”鍵進入BIOS主菜單。選擇“STANDARD CMOS SETUP(標準CMOS設置)”并回車,把光標移動到“Primary Slave(第一從盤)”的“TYPE(類型)”項上,用“PgUp”或“PgDn”鍵選擇,將其值設定為“Auto(自動檢測)”,再移到“MODE(模式)”項上,同樣將其值設定為“Auto”。按“Esc”鍵,退回到主菜單。
選擇“IDE HDD AUTO DETECTION (IDE硬盤驅動器自動檢測)”并回車,再回車跳過主盤檢測。當出現“Select Primary Slave Option (N=Skip)(第一從盤選項,N=跳過)”時鍵入Y,即可看到第二硬盤的所有參數,包括容量、柱面數、磁頭數、扇區數、工作模式等。檢測結果表明,硬盤已經安裝成功。按“Esc”鍵,退回到主菜單。
選擇“BIOS FEATURES SETUP (BIOS特性設置)”并回車,查看“Boot Sequence(引導順序)”項,將引導順序設置為“A,C”。按“Esc”鍵,退回到主菜單。
選擇“SAVE AND EXIT SETUP(存盤退出)”并回車,鍵入Y。退出CMOS參數設置。
注意:如果所購硬盤的工作模式不能被計算機識別,則須在“MODE”項下進行人工設置,其中“NORMAL(普通模式)”支持的最大硬盤容量為528MB,“LBA(邏輯塊模式)”支持的最大硬盤容量為8.4GB,“LARGE(巨大模式)”支持的最大硬盤容量為1GB。
四、硬盤分區
重新啟動計算機后,將Windows 98啟動盤插入A驅動器。
注:1.如果在安裝Windows 98時沒有制作啟動盤,請進入Windows,單擊“開始→設置→控制面板”,雙擊“添加/刪除程序”圖標,然后選中“啟動盤”標簽,按提示制作Windows 98啟動盤。
2.啟動盤須與計算機當前使用的操作系統相一致,操作系統為Windows 98,啟動盤亦須為Windows 98。不同操作系統的啟動盤不能混用,否則將會造成不可預料的后果。
當屏幕出現A:\>時,鍵入“FDISK”并回車。屏幕會提問:Do you wish to enable large disk support(Y/N)………?[Y](你希望支持大硬盤分區嗎?)
由于筆者的主盤已采用了FAT32分區,故直接回車,進入FDISK選項。
在“FDISK Options(FDISK選項)”菜單中共有五個選項:
1. Create DOS partition or Logical DOS Drive
(建立DOS分區或邏輯DOS驅動器)
2. Set active partition(設置啟動分區)
3. Delete partition or Logical DOS Drive
(刪除分區或邏輯驅動器)
4. Display partition information
(顯示所有分區信息)
5. change current fixed disk drive
(選擇要修改的物理磁盤)
選擇5,回車,屏幕上出現:Enter Fixed Disk Drive Number(1-2)
選擇2回車,回到Fdisk主菜單。
選擇1,回車。屏幕出現分區菜單:
1.Create Primary DOS Partition
(建立主DOS分區)
2.Create Extended DOS Partition
(建立擴展DOS分區)
3.Create Logical DOS Drive(s) in the Extended DOS Partition
(在擴展分區中建立邏輯驅動器)
由于C盤已是主DOS分區,因此在菜單中選2(建立擴展DOS分區),回車后屏幕提問:
Enter partition size in Mbytes or percent of disk space (%) to create an Extended DOS partition……?[](以兆字節為單位(或百分比)輸入要建立的擴展DOS分區的容量)
直接回車,取默認值,將主DOS分區以外的6.4GB硬盤空間全部分配給擴展分區。按“Esc”鍵,退回到分區菜單,選擇3(在擴展分區中建立邏輯驅動器)并回車,屏幕提問:
Enter logical Drive size in Mbytes or percent of disk space(%)……?[](以兆字節為單位(或百分比)輸入邏輯驅動器的容量)
根據需要,準備將擴展分區分為兩個容量相等的邏輯驅動器,故在此輸入50%。回車。
由于擴展分區還沒有分完,屏幕再次提問:
Enter logical Drive size in Mbytes or percent of disk space(%)……?[]
直接回車,取默認值(擴展分區的總容量減去第一個邏輯驅動器的容量)。至此,擴展分區被分為兩個同等大小的邏輯驅動器D:和E:。按兩次“Esc”鍵,退出FDISK。
這里須注意兩點:
1.擴充盤的分區系統須與主盤的分區系統相一致,比如同為FAT32或同為FAT16。主盤的分區信息可在執行FDISK后選擇4(即顯示分區信息)進行查看。
2.主盤如果采用FAT16分區,則在屏幕提問:Do you wish to enable large disk support (Y/N)……?[Y]時只能選“N”,且每個邏輯分區不能大于2GB,大于2GB的物理硬盤必須分成多個小于2GB的邏輯硬盤。這是因為FAT32以前的分區方式無法管理2GB以上的邏輯分區。
五、高級格式化邏輯硬盤
在A:\>提示符下鍵入“FORMAT D:”,對D盤進行高級格式化。格式化開始時,屏幕會提示讓您確認,鍵入Y后回車即可。格式化完成后將提示您輸入Volume label(卷標),回車跳過即可。屏幕接著會顯示D盤可用空間等參數,D盤高級格式化即告完成。
再鍵入“FORMAT E:”,對E盤進行高級格式化。
至此,硬盤擴充過程全部完成,對D盤、E盤進行存取操作,一切正常。
最后再補充一點,安裝完后進入WINDOWS,會發現盤符錯亂,即主硬盤的第一個分區為C:,副硬盤的第一個分區為D:,然后才按照順序排列下來,有些朋友覺的很不方便。在這里我們改一下BIOS的設置就可以輕松搞定:
1.將第二個硬盤接到第二個IDE接口上,選主盤(Master),將光驅選從盤(Slave)。
2.進入BIOS,選擇“IDE HDD AUTO DETECTION (IDE硬盤驅動器自動檢測)”并回車,再回車跳過第一主盤檢測。當出現“Select Secondary Master Option (N=Skip)(第二主盤選項,N=跳過)”時鍵入Y,即可看到第二主盤的所有參數,包括容量、柱面數、磁頭數、扇區數、工作模式等。檢測結果表明,硬盤已經安裝成功。按“Esc”鍵,退回到主菜單。然后選擇“STANDARD CMOS SETUP(標準CMOS設置)”并回車。只留下“Primary Master(第一主盤)”,其他全部選NONE,然后按“Esc”鍵,退回到主菜單。
3.選擇“SAVE AND EXIT SETUP(存盤退出)”并回車,鍵入Y。退出CMOS參數設置。
再到WINDOWS里去看,瞧!硬盤們已經很整齊的排好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