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5日
Adobe Kuler是一個在線顏色配色方案管理工具,位于http://kuler.adobe.com/。
它也可通過AIR運行在桌面,下載地址:Download the Kuler desktop
其主界面應該是一個 Flex應用:
在其中你可以查詢下載別人創(chuàng)建的配色,并進行評價?;蛘邉?chuàng)建自己的配色方案。
創(chuàng)建新的配色界面:
可以根據(jù)顏色空間創(chuàng)建,也可以根據(jù)現(xiàn)有的圖像創(chuàng)建。并且可選擇預設的風格或者定制自己的風格。
根據(jù)圖像創(chuàng)建

version 1.0
Class Hierarchy

奧運會場館規(guī)則出臺,其中明文規(guī)定“禁止裸奔”。呵呵,覺得非常之好,非常有必要??!
在火炬?zhèn)鬟f的時候,我給一個擔任開道車任務的公安朋友說,我要去裸奔。他說,得了吧,就你那點東西,別丟人現(xiàn)眼了。人家老外還可以拿出來亮亮相。
我哈哈大笑說,也是,大大有道理。我放棄....
其實,現(xiàn)在社會,有許許多多就恰似“裸奔”的現(xiàn)象和行為,人們就當沒看見。比如,薪水只有千多元的公務員,每天抽的都是中華之類的,再比如.....
算了,懶得說
OLPC基金會的廉價電腦隨著全球性物價上漲的浪潮,可謂路途多艱。意大利一家命名為V12 Design的公司設計的雙屏筆記本則非常之Cool。其實看起來,液晶或者其他顯示介質的發(fā)展,鍵盤已經(jīng)成為完全可以虛擬的東西。當然,這樣更加依賴于軟件和系統(tǒng)了。IPhone和HTC的Diamond都非常的Cool。
這款筆記本也非常的惹人流口水:


對于看大量電子書的我,這樣看起來多安逸阿,尤其是可以在上面亂寫亂畫,就像在紙張上一樣。

發(fā)現(xiàn)一個Qrcode的 生成(編碼)庫,基于JavaScript/ActionScript, 并可封裝為Flex組件,因為是日文,還沒注意到有解碼代碼。
http://www.d-project.com/jsp/flex/003_QRCode/
該網(wǎng)站也有一些Flex的實例代碼。
http://www.d-project.com/jsp/flex/
也提供Qrcode的Java和.NET實例
http://www.d-project.com/qrcode/qrcodelib.html
Web 2 時代的Meshup 應用有兩種極端,簡約模式 和 豐富模式。前者 遵循簡潔的界面更個和簡單的UI體驗,所謂 顯式設計,業(yè)務上遵循獨特簡單的模型。 后者則是RIA宣揚的豐富如桌面的Web應用,并且開始用Web占領桌面,如AIR,SilverLight之類。
地圖和位置則是一個很好的調味劑,凡位置相關者應用均可混入。公共Map應用不多,主要有:
Google Map
Yahoo Map
MS Map
國內還是51ditu (靈圖)做的較好,國內地圖比較詳細,但不能提供衛(wèi)星地圖。
使用條款
google
就使用條款來說,Google地圖的主要條款有幾條值得注意:
““服務”只能用于一般情況下無需收費即可訪問的服務。”這個一般情況下是什么意思?
諸如合法性、知識產權的部分無需多說,不得將“服務”用于:(a) 用作或與實時路線指南一起使用(包括但不限于線路規(guī)劃指南和其他可通過傳感器接受的路線指導),或 (b) 用作或與任何系統(tǒng)或功能一起使用來實施對自動或自主駕駛行為的控制。
還有一個限制就是流量問題,地址解析請求。每天每個地圖 API Key 可發(fā)出最多 5 萬個地址解析請求。相當于大約每 5.76 秒發(fā)送一個。如果當天超過這個限制,您可能暫時無法使用地圖 API 地址解析。如果繼續(xù)違反此限制,可能會造成此后您對地圖 API 地址解析的訪問被永久攔截。
大體來看,還是比較寬松的。
Yahoo
而yahoo地圖幾乎是明文限制商業(yè)使用的。而且中國的地圖數(shù)據(jù)幾乎沒什么用。至于Yahoo中國搞的地圖,好像是Map2China提供的,也基本上沒更新。
MS
Ms的地圖屬于Live系列,引擎為Wirtual earth. 英文為 map.live.com,支持3D。中文為 ditu.live.com,2D地圖。地圖還算比較詳細,即時性不夠。
live Map的API 稱為 interactive SDK,開發(fā)中心位于 http://dev.live.com/virtualearth/??磥?是live 平臺的一部分。
51ditu
除了地圖比較詳盡即時外,還提供應用API。但速度不太快。API提供免費服務,也提供商業(yè)服務,根據(jù)流量收費。詳見http://api.51ditu.com/special/vip/index.html。
Oracle公司的網(wǎng)站現(xiàn)在基本上出于打不開的狀態(tài),都持續(xù)數(shù)月了。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難道是收購BEA了之后還在重組中,不過這種現(xiàn)象好像是在收購事件發(fā)生之前哦。
1 驅動程序:
微軟官方驅動:
http://www.microsoft.com/downloads/details.aspx?FamilyID=6d483869-816a-44cb-9787-a866235efc7c&DisplayLang=en
2 連接
設置 SQL Service的服務引擎和客戶端均開啟TCP/IP連接,通常TCP端口為1433默認。注意IP All的端口設置也須設置為1433,否則會出現(xiàn) Connection Refused錯誤。
3 設置認證方式。
SQL EXPRESS Management Studio中好像無法修改認證方式,可以直接修改注冊表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Mi crosoft SQL Server\MSSQL.1\MSSQLServer LoginMode
1 為Windows Only
2 Mixed
否則,如果為1,出現(xiàn)user not associated with a trusted sql server connection
從偶然架構到一個全球規(guī)模的統(tǒng)一的集成基礎設施可能是像一個使人畏縮的任務。 把一切都準備就緒,然后再象扳動一下開關那樣將所有的應用都一下子轉移到新的基礎設施之上是不現(xiàn)實的。這已經(jīng)是組織為什么老是要不斷添加偶然架構方案作為權益解決之計的一個主要的理由,甚至他們確實知道這樣使相關的問題永垂不朽也是如此。
ESB 提供了能力來幫助減輕所介紹的痛苦。 第 9 章將通過一個案例來介紹如何遠離一個完全建立在 FTP 和每夜批處理作業(yè)之上的早以存在的集成解決方案。
讓我們現(xiàn)在重新回到對偶然架構的討論。 在圖 2-6中,實線、虛線、點劃線代表用于集成的不同類型的連接技術和通信協(xié)議。注意其中有一個用集成Broker表達的已存在的 “集成孤島”,以及POS應用和財務應用之間的連接是使用FTP 文件傳輸。在POS應用和ERP應用之間先前已經(jīng)升級來使用HTTP 之上的SOAP協(xié)議,正如銷售自動化應用 (SFA) 和客戶關系管理 (CRM) 之間的聯(lián)結。
圖表 2?6 使用SOAP通信、 FTP 、手工插座(Socket)、而且包括一個集成Broker的代表性的偶然架構
ESB 可以在一個部門級的層次或在一個項目的基礎上被引入。 在項目層次采用 ESB 允許你能夠習慣于使用 ESB 服務容器進行基于標準的集成,并且完全可以堅信該項目能夠集成到一個更大的集成網(wǎng)絡之中,并且與企業(yè)級的公司的集成策略目標相一致。
我們采用ESB的例子中的第一個步驟是要集成前端應用(FrontOffice)。在圖 2-7 中,前端的CRM、財務和SFA 通過“服務容器”連接到ESB 之中。這些容器是 ESB 架構的主要組件,我們將在第 6 章詳細解釋。 經(jīng)過 ESB 服務容器進行的集成的特性可能會不同。 容器和應用之間的接口可以通過使用第三方的應用適配器來完成;容器可以暴露使用WSDL描述的XML數(shù)據(jù);或者它可能被實現(xiàn)為完全用戶定制的代碼。
圖表 2?7 ESB 可以在不打破原有點對點路徑的前提下,在單個項目基礎上采用
但是也許更有趣的不是那些已經(jīng)集成到ESB 之內的東西,而是還沒有集成進去的東西。圖 2-7 表示了已有的 FTP 和SOAP協(xié)議之間的通信線,原來是連接到前端應用的,現(xiàn)在直接連接到那些特別配制來使用那些協(xié)議進行通信的ESB組件。應用仍然處于總線“之外”,Pos應用和伙伴CRM應用可以與集成到ESB總線“之內”的前端應用進行通信而不需要做任何修改,對他們如何參與ESB基礎設施也不需要知道任何東西。注意,現(xiàn)在POS應用是連接到ESB 上的一個 FTP 橋接器,而且伙伴CRM應用則是連接到配置為總線的一部分的Web Services端點。
ESB 已經(jīng)被引入了,但是對這些配備了ESB能力的應用以前所連接的點對點通信組合區(qū)沒有產生任何影響。被插入總線的應用如今轉而使用連接到ESB 集成容器的一個單一接口, 而且已經(jīng)省卻了對它們先前所有其他類型的通信連接的管理和維護。
我們將會在第 9 章中看到,即使是總線域中最新集成的應用也可以就地將他們轉移到完全的ESB方式,并且與它們各自的項目開發(fā)時間線相一致。
在我們的ESB采用的例子得下一階段中,POS應用將在每一個遠端實現(xiàn)ESB能力,并且去除對不可靠的 FTP 聯(lián)結上的依賴。 這可能會簡單如在每一個遠端安裝一個ESB容器,并且插入到總部的ESB之中,或者涉及到在每一個遠端的多個應用之間的一個“迷你”的集成環(huán)境。那么二個 ESB節(jié)點就可以通過一個基于可靠消息的安全連接進行通信(圖 2-8)
圖表 2?8 在各個地點分立安裝的ESB可以安全和可靠地連接在一起
此外,遠端位置仍然可以在他們自己的分離集成環(huán)境里面運行,并且可以按照需要有選擇地共享數(shù)據(jù)。例如,遠端位置可以獨立地擁有并且運作一個屬于集體特許經(jīng)營的零售店鋪。它們沒有必須共享關于它們的日常運作的信息,但是的確需要共享諸如價格更新和庫存信息之類的數(shù)據(jù)。遠程ESB 節(jié)點可以連接到位于總部的 ESB 網(wǎng)絡,有選擇地暴露消息通道以共享價格變動之類的數(shù)據(jù)。
2.4.3 保留和分層: 進入現(xiàn)有的 EAI Broker連接
我們的ESB 采用示例項目的第三階段涉及到橋接進進一個已經(jīng)部分地與一個集線器-和-插頭 EAI Broker集成在一起的部門。我們先前提醒過,采用 ESB 不是一個全有或全無的概念。如圖 2-9 所示, ESB 允許IT部門通過將一個已存在的 EAI Broker橋接到ESB之內來保護它里面的IT資產。
圖表 2?9 “保留-和-分層”方式允許將ESB橋接到EAI Broker安裝之內
橋接 EAI Broker可以一多種方式進行。比如,它可以通過使用一個Web Services接口來完成,或者綁定到下層的消息通道。依賴于ESB和 EAI Broker 的實現(xiàn),ESB 更加可以建立在EAI Broker下面的消息隊列基礎設施之上,因此部分地替換EAI Broker的功能仍然可以保留較低層的、消息通道。
我們的 ESB 采用示例項目的最后步驟是解決和業(yè)務伙伴集成的問題。如圖 2-10 所示,這可能包括原樣保留SOAP聯(lián)結,以及在每個伙伴端安裝一個 ESB 節(jié)點。決定采用哪一種方法完全依賴于你的組織和伙伴之間的關系,以及業(yè)務伙伴是否允許你在其地點安裝軟件,或者他們已經(jīng)有能夠連接到你的ESB之上的ESB。
圖表 2?10 ESB 可以個別地管理與業(yè)務伙伴的SOAP聯(lián)結, 或者可以連接到另一個地點的ESB節(jié)點
插入到一個 ESB 擴展的分層的服務能夠管理對伙伴的連接的后勤保障。例如,一個特殊的伙伴經(jīng)理者服務可以在每一個伙伴的基礎上管理與伙伴之間的正在進行的協(xié)作的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可能包括正在使用哪一個更高層次的業(yè)務協(xié)議(比如, ebXML、RosettaNet 等)、以及對話的狀態(tài),比如消息交換的當前狀態(tài)、是否收到一個期望的應答消息、以及從業(yè)務伙伴接收到一個業(yè)務響應所能夠接受多長的時延。
本章包含下列主題:
- 對更廣泛的、更通用的集成基礎設施的需要的各種驅動因素
- 偶然架構是今天所使用的主要集成設計。 在這種系統(tǒng)中,當前的企業(yè)完全沒有很好地聯(lián)通的。
- 只有 10% 的應用被聯(lián)接。
- 而這些之中,只有 15%的使用了某種類型中間件。
- 到目前為止,分布式計算技術加重了,而不是解決了,偶然架構的問題。
- 集線器-和- 插頭EAI Broker已經(jīng)有了一定程度的成功。然而,它們:
- 大部分是專有技術
- 沒有為組織提供一個標準化的、可以在企業(yè)內通用使用的集成平臺。
- ESB 借鑒了在 EAI Broker技術方面學習的經(jīng)驗的價值。
- 集成作為是一個部門層面和公司文化的問題,和它作為一個技術上問題同樣重要。
- ESB 允許逐漸增加的采用,以符合各個部門單獨的開發(fā)時間表。
因為RFID要產生和輻射電磁波,所以法律上將其歸為無線電通信系統(tǒng)(radio systems)。 無線電服務必須在不被RFID 系統(tǒng)所干擾和影響的前提之下。為了確保RFID 系統(tǒng)不會干擾鄰近的廣播和電視,移動無線服務(警用,安全,工業(yè)),航海和??諢o線通信服務和移動電話服務,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必須仔細的規(guī)劃適用于RFID系統(tǒng)所用的頻率范圍。(基于此,通常只可能使用保留工業(yè)、科學和醫(yī)療用途的頻段。這些頻段稱為是ISM 頻段,可以用作RFID 應用。
圖表 6?1 RFID 系統(tǒng)使用的頻段
除了ISM 頻率,整個低于135 kHz (在北美、南美和日本為<400 kHz)也是可以使用的,因為這些頻率可以工作于高磁場強度,特別是針對感應耦合式RFID 系統(tǒng)。
因此, RFID 最重要的頻段是0–135 kHz, 以及ISM頻段中圍繞6.78M(在德國已經(jīng)不適合),13.56 MHz,27.125 MHz,40.68 MHz,433.92 MHz,869.0 MHz,915.0 MHz (非歐洲地區(qū)),2.45 GHz, 5.8 GHz 和24.125 GHz的頻段。
RFID 在各個頻段總體分布如下圖:
圖表 6?2 估計的RFID在各頻段的全球總體分布圖(百萬單位)
圖表 6?3 全球RFID頻率使用分布圖
低于135 kHz 的頻率被各種無線服務大量使用,因為他們沒有保留作ISM 頻段。這個長波頻段的傳播特性可以使得在低技術成本下達到連續(xù)傳播超過1000 km 半徑的范圍。通常這個范圍的服務服務是用作航空和航海的導航服務 (LORAN C, OMEGA, DECCA),授時服務,標準頻率服務以及軍方的無線電服務。因此,位于中歐Mainflingen的授時發(fā)射機DCF 77 使用的就是77.5 kHz的頻率。因此RFID 系統(tǒng)在此頻率運行可能會影響到reader周圍數(shù)百米范圍內的無線接收的時鐘失效。
為了防止這種沖突,歐洲對感應式無線電系統(tǒng)的管制法案 220 ZV 122,將定義一個從70 到119 kHz的保護區(qū),這個區(qū)域將不再分配給RFID 系統(tǒng)。
頻率6.765–6.795 MHz 屬于短波頻段。其傳播條件可以是你能夠在白天的傳播達到100 km。而在夜間,橫貫大陸的傳播都是可能的。這個范圍主要云南關于寬范圍的無線電服務,例如廣播,天氣和航空無線電服務以及新聞社。
這個頻段在德國還沒有被通過為ISM 頻段,但是已經(jīng)被ITU指定為ISM 波段,并且已經(jīng)在法國用作RFID系統(tǒng)。而CEPT/ERC和 ETSI 則在CEPT/ERC 70-03準則中將起指定為協(xié)調波段。
頻段13.553–13.567 MHz 位于短波波段的中間。其傳輸特性使得其可以整天都可以達到橫貫大陸的傳播。這個范圍一般用于范圍要求非常廣的無線電服務,比如新聞社和電信點對點服務(PTP)。
這個范圍內的其他ISM 應用,除RFID之外,主要還有遠程控制系統(tǒng),遠程控制模型,試驗無限設備和尋呼系統(tǒng)。
頻段26.565–27.405MHz分配給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的CB 廣播。無須注冊和免費的無線電系統(tǒng),功率小于4 Watts 的私人無線電愛好者可以使用,傳輸可超過30 km。
這個頻段的ISM 應用除RFID之外,還有電療器械(醫(yī)用設備)、高頻焊接設備(工業(yè)應用)、遠程控制模型和尋呼系統(tǒng)。
當安裝27 MHz RFID 系統(tǒng)時,必須特別注意附近的高頻工業(yè)焊接設備。HF 焊接設備可產生很高的場強,可以干擾附近的RFID 系統(tǒng)的運行。當為醫(yī)院規(guī)劃27 MHz RFID 系統(tǒng)時,也要考慮電療設備的因素。
范圍40.660–40.700 MHz 位于VHF 頻段的低端。其傳輸特性僅限于地面波,所以由于建筑物和其他障礙所產生的衰減很明顯。這個頻段鄰近的其他ISM 范圍主要由移動商業(yè)無線電系統(tǒng)(森林,高速公路管理等) 以及電視廣播的(VHF 頻段 I)。
這個頻段主要的ISM 應用包括遙感和遠程控制應用。這個范圍目前很少用作RFID 系統(tǒng)。 這個頻段所能達到的有效范圍要遠遠低于更低的頻段所能達到的范圍,因為這個頻段的7.5 m 波長不適合構造小巧和便宜的backscatter transponders。
這個頻段430.000–440.000 MHz 主要分配給全球的業(yè)務無線電愛好者。無線電愛好者使用這個頻段來進行聲音和數(shù)據(jù)的傳輸以及通過中繼廣播站和衛(wèi)星的通信。
UHF 頻段的傳輸特性近似于光。當遇到建筑物和其他障礙時將會出現(xiàn)衰減和反射。依賴于操作方法和發(fā)射功率,無線電愛好者使用的系統(tǒng)可能達到的范圍在30 到300 km之間。使用衛(wèi)星也可以達到全球連接。
ISM 范圍433.050–434.790 MHz 主要位于業(yè)務愛好者使用頻段的中部,并且被各種各樣的應用所占據(jù)。包括,內部通話器,遙感發(fā)射器,無繩電話,短距離對講機,車庫自動進入發(fā)射器等等。所幸的是,這個頻段的干擾倒是很少見。
頻段868–870 MHz 在歐洲主要用作短距離設備(SRD) ,因此在 CEPT的43個成員國中都可以用作RFID系統(tǒng)。
亞太地區(qū)的國家也正在考慮通過這個頻率為SRD頻率。.
這個頻段在歐洲未作為ISM 應用。歐洲之外(美國和澳洲) 頻段888–889 MHz 和902–928 MHz 是可用作后向散射式RFID系統(tǒng)的。
其鄰近頻段主要由D-net 電話和CT1+ 和 CT2 標準的無繩電話所占據(jù)。
ISM 頻段2.400–2.4835 GHz 部分和業(yè)余無線電愛好者使用的頻率和電波探測服務是用的頻率相重疊。這一段的UHF 頻率和更高的SHF 頻率的傳播特性幾乎相當于光。建筑物和其他障礙將是很好的反射體,并且產生非常強的衰減。
除了backscatter RFID 系統(tǒng)之外,主要的ISM 應用包括遙感發(fā)射器和PC WLAN 系統(tǒng)。
ISM 頻段5.725–5.875 GHz 部分和無線電愛好者使用頻率和電波探測服務的頻率相重疊。
這一頻段的主要服務包括運動傳感器(用作防盜等),非接觸式衛(wèi)生間干手器,以及RFID系統(tǒng)。
ISM 頻段24.00–24.25 GHz 部分和業(yè)務愛好者使用頻率,電波探測服務和衛(wèi)星地球資源服務的頻率重疊。
目前還沒有RFID系統(tǒng)運行于此頻段。
新的CEPT 協(xié)調文檔'ERC Recommendation 70-03 relating to the use of short range devices (SRD)' (ERC, 2002) 開始作為CEPT 44個成員國的國家法令。舊的協(xié)調文檔則被新的歐洲協(xié)調文檔代替2002版的REC 70-03 也包括在CEPT成員國中對特殊應用和頻率的國家限制的綜合注解 (REC 70-03, Appendix 3-National Restrictions)。
REC 70-03 定義了頻段、功率等級和短波設備的發(fā)射期間。在使用R&TTE Directive 1999/5/EC)的CEPT 成員國中,那些符合第12條 (CE 標識) 和第 7.2條 的設備將不用重新申請執(zhí)照。
REC 70-03 主要處理總共13 中不同的不同頻段的短距離設備,具體在各自的附錄中描述,包括:
REC 70-03 也引用了ETSI 標準(如EN 300 330),后者包含測量和測試指南。
此標準是由ETSI (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 負責,主要向國家電信當局提供無線電和電信管理的基本規(guī)則的制定。
ETSI EN 300 330 標準形成了European licensing regulations for inductive radio system 的基礎:
? ETSI EN 300 330: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Short Range Devices (SRD); Radio equipment in the frequency range 9 kHz to 25 MHz and inductive loop systems in the frequency range 9 kHz to 30 MHz'.
? Part 1: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st methods'
? Part 2: 'Harmonized EN under article 3.2 of the R&TTE Directive'
除了感應式無線電系統(tǒng)之外, EN 300330 還涉及了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商店用), 報警系統(tǒng),遙感發(fā)射器,短距離遙控系統(tǒng)等。
除了CEPT 成員國之外,這個規(guī)則還被亞洲和美洲的一些國家用作RFID 系統(tǒng)能夠許可證的管理。
標準 EN 300 220, 題為'Radio Equipment and Systems (RES); Short range devices,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st methods for radio equipment to be used in the 25 MHz to 1000 MHz frequency range with power levels ranging up to 500 mW', 提供了關于低功率無線電系統(tǒng)的許可法規(guī)基礎,它有兩部分組成: EN 300 220-1 針對發(fā)射器和其功率特性, EN 300 220-2定義接受器的特性。
EN 300 220 將設備分為4類— 從Class I到Class IV 。這個標準包括ISM 波段和整個頻段的低功率設備。
RFID 系統(tǒng)在本標準中并沒有明確提及。
EN 300 440 標準,'Radio Equipment and Systems (RES); Short range devices,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st methods for radio equipment to be used in the 1 GHz to 25 GHz frequency range with power levels ranging up to 500 mW,' 則形成了低功率無線電系統(tǒng)的歐洲國家法規(guī)的基礎。EN 300 440 將設備分類為3種,— classes I 到 III。
使用backscatter transponders 的RFID 系統(tǒng)被分為class II系統(tǒng)。進一步的細節(jié)則由CEPT recommendation T/R 60-01 文本:'Low power radiolocation equipment for detecting movement and for alert' (EAS) 和T/R 22-04文本 'Harmonisation of frequency bands for Road Transport Information Systems (RTI)' (toll systems, freight identification)進行管理。
在美國,RFID 系統(tǒng)必須根據(jù)'FCC Part l5'取得許可證。這個法規(guī)涉及了頻率范圍從9 kHz 到大于64 GHz 和由低和中等功率發(fā)射器故意產生的電磁場和由廣播和電視接收機以及計算機等設備非故意產生的電磁波。低功率發(fā)射器的目錄包括了各種各樣的應用,例如無繩電話,遙感發(fā)射器,校園廣播站,玩具遙控設備和車門遙控設備等。感應耦合或者后向散射式RFID 系統(tǒng)在FCC法規(guī)中并沒有明確提及,但因其頻段和低功率特性,自然包含在法規(guī)管制之下。
下表 列出了對RFID 系統(tǒng)很重要的頻段。其他頻段中適用于RFID系統(tǒng)的許可限制值則在接下的表中。 應該注意到,和歐洲的ETS 300 330不同,Reader的最大許可場強值主要是通過電場強度E 定義的。
6.4 中國對RFID的無線電頻率管理
實際上RFID技術在中國已經(jīng)存在很多年,123K赫茲和23.5兆赫茲頻率的應用在我國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些主要是常規(guī)的非接觸式IC卡的應用范圍。
對于目前最受關注的主要用于物流和跟蹤的UHF頻段,即800M-900MHz頻段,目前正在積極研究中。在這個頻段,美國是902M-928MHz,日本是兩個一個在952-954MHz,今后會發(fā)展到950-956MHz,中國香港地區(qū)是865-868MHz,以及825-828MHz。
由于在800M-900MHz頻段上,每個國家使用和分布的情況不一樣,功率限制和頻譜框架圖也不一樣。因為各個國家和 地區(qū)都是根據(jù)各自的無線電業(yè)務使用情況,制定出相關的頻率規(guī)劃和標準的。中國還沒有正式發(fā)布應用于RFID的頻段規(guī)劃,其原是是因為中國在800M-900MHz頻段都有了頻率規(guī)劃,而且非常擁擠,包括公共通訊、數(shù)據(jù)通訊、點對點通訊、立體聲廣播傳輸、無線電定位和航空無線電導航等等業(yè)務?;旧蠜]有空閑的頻率給RFID使用。如果要在此頻段,則必須正在使用的無線電業(yè)務中調整出幾兆赫茲帶寬的赫茲給RFID使用。
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信息產業(yè)部無線電管理局就組織相關人員對這個頻段RFID頻率規(guī)劃問題進行研究,完成了大量的理論分析、仿真試驗工作,今年我們還在繼續(xù)組織完善相關的理論分析、仿真實驗和實際的電子兼容實驗。據(jù)估計,可能會在860赫茲以下的頻段。
(對于國內的RIFD頻率部分的資料可能比較老了,讀者可去查詢最新進展。)
被動標簽必須在某個地方有無線電發(fā)射器來對其進行供電,而它自己則必須有接收這些發(fā)射的接收器。甚至就連主動標簽一般還是需要與連接到網(wǎng)絡的某種形式的發(fā)射器連絡。在 RFID 領域中,這一發(fā)射器/ 網(wǎng)絡端點通常被稱為閱讀器(Reader)。閱讀器通常位于一個 RFID 系統(tǒng)的標簽和事件過濾器之間。知道如何與標簽通信,如何從讀取動作中創(chuàng)建底層事件,以及如何發(fā)送這些事件給一個事件過濾器,這就是閱讀器的職責。
我們可以從二個視角來描述閱讀器。首先是閱讀器的物理組件: 你可以在電路板上找到的東西。其次則是閱讀器的邏輯部份。
我們還會繼續(xù)說明RFID 打印機和用具。
|因為閱讀器與標簽使用射頻進行通信,所以任何 RFID 都必須有一個或多個天線。并且因為閱讀器必須要與某些其他的設備或者服務器通信,所以它必須有某種類型的網(wǎng)絡接口。通常的網(wǎng)絡接口的例子為 10 BaseT 或 100 BaseT 以太網(wǎng)接口,或者 RS 232 或 RS 485 串行接口。一些閱讀器甚至有 Bluetooth 或無線以太網(wǎng)接口。最后,為了實現(xiàn)通信協(xié)議和控制發(fā)射器,每個閱讀器必須有微控制器或者微型處理器。下圖展示了RFID 閱讀器的實際成份。
圖表 5?1 READER的物理組件
雖然天線自己在概念上很簡單,但是工程師一直在努力使其能夠在低能量的情況下獲得更好的接收性能,以及使天線工作在一些特殊的環(huán)境中。一些閱讀器只有一個或者二個天線,并且和閱讀器自己封裝在一起;其他一些閱讀器則可能在遠程位置安裝許多外接天線。閱讀器所能控制的天線的數(shù)量的主要限制在于連接閱讀器的發(fā)射器和接收器與天線之間的電纜的信號損失。 大多數(shù)安裝都把天線安裝在離閱讀器2米左右的距離,當然更遠些也是可以的。
一些閱讀器使用一個天線來傳輸和另一個用來接收。在這種配置結構中,標簽針對閱讀器的場的運動方向特別重要。如果發(fā)射天線位于接收天線的“靠前些”,接收天線將會花更長的時間來接收來自標簽的信號。如果天線布置與此相反,標簽將會花更少的事件來激勵,并且位于接收天線的范圍之內。下圖表示了兩個具有標簽的包裝盒在一條傳送帶上依次經(jīng)過第一個傳輸 (TX) 天線和一個接收 (RX) 天線。
箭頭指出了傳送帶上的運動方向。當它經(jīng)過 TX 天線的時候,每個盒子上的標簽便被激勵,然后它們開始廣播響應。因為RX要稍微遠離傳送帶一些,因此RX 天線將要比其應該的時間更長些來接收到響應,如果二個天線顛倒,則意謂有標簽將會有更多的被讀取的機會。
圖表 5?2 接收和發(fā)射天線的最佳布置
控制一個閱讀器的計算裝置的復雜程度可能從單芯片的處理器到能夠運行網(wǎng)絡操作系統(tǒng)和允許存儲大量數(shù)據(jù)在硬盤上的完整的微型計算機。前者可以嵌入到一些移動設備之中。控制器負責控制閱讀器一端的標簽協(xié)議,以及構成一個事件的標簽讀取信息何時被傳送到網(wǎng)絡中。閱讀器控制器也負責管理閱讀器協(xié)議中的閱讀器一側的相關處理。
如果閱讀器不告訴任何人相關的事件信息,讀取標簽并且識別事件并沒有多少用處。閱讀器通過多種網(wǎng)絡接口與其他裝置進行通信。過去,大多數(shù)的 RFID 閱讀器都具有串行接口RS 232 或 RS 422(點對點,雙絞線) 或 RS 485 (可尋址的,雙絞線)。最近,越來越多的閱讀器支持Ethernet,甚至有些已經(jīng)開始支持內建的無線以太網(wǎng)絡, Bluetooth 和ZigBee 了。
圖表 5?3 Symbol的X480閱讀器,具有以太網(wǎng)、USB以及串行接口。左邊是天線接口
在 RFID 閱讀器的控制器中,我們可以想像有四個處理不同職責的單獨的子系統(tǒng)。下圖就展示了閱讀器的邏輯組件圖,供參考。
圖表 5?4 READER的邏輯組件
每個閱讀器都會呈現(xiàn)一個允許其他應用來請求標簽數(shù)據(jù)、監(jiān)控閱讀器狀態(tài)或者控制諸如電源水平和當前之建設定之類的應用編程接口。這個組件最關心的是創(chuàng)建發(fā)送到RFID中間件的消息以及解析來自于RFID中間件的消息。API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非同步的。
通信子系統(tǒng)主要處理閱讀器可以用來與中間件通信的傳輸協(xié)議之上的通信細節(jié)。這也是具體實現(xiàn)諸如Bluetooth、Ethernet、或者專用鞋以來傳輸組成API的消息的組件。
當一個閱讀器感知到一個標簽的時候,我們稱其為一個“發(fā)現(xiàn)”。一個不同于先前發(fā)現(xiàn)的另一次發(fā)現(xiàn)被稱為一個“事件”。將這些事件進行清理稱為是“事件過濾”。事件管理子系統(tǒng)就是定義什么類型的發(fā)現(xiàn)被視為事件,而哪些事件被認為足夠有意義而必須立即報告到在網(wǎng)絡上的外部應用。隨著閱讀器越來越智能,它們將會能夠在這一級應用更復雜的處理,以減少網(wǎng)絡流量。
天線子系統(tǒng)由使 RFID 閱讀器能夠質詢 RFID 標簽且控制實際的天線的接口和邏輯所組成。 這些組件要實現(xiàn)標簽協(xié)議中的一些部分,并且與閱讀器中的某些電路一起實現(xiàn)與標簽的空中接口協(xié)議。
大多數(shù)常用的應用場合都使用智能標簽(Label)。我們前面說過,智能標簽就是在紙質標簽的夾層中插入RFID 電子標簽。這個種標簽的主要好處是,對于用戶,除了編碼RFID 標簽的身份之外,還能在紙張標簽上面打印條形碼和/或人可讀的本文。
RFID 打印機就是能夠打印可讀信息同時也能夠編碼RFID標簽的設備。記住,一個閱讀器也能夠 “寫”一個可寫的標簽,因此一個 RFID 閱讀器和一臺 RFID 打印機之間的主要不同與對編碼標簽的能力無關;不同之處在于后者同時還是一臺激光或者噴墨打印機。
對于小規(guī)模的應用,一個操作員可以手動應用智能標簽,但是大規(guī)模的應用需要所謂的“打印-使用”的自動裝置。這些特殊的裝置包含一個RFID 閱讀器,一臺打印機,以及一個能夠將標簽自動粘貼到經(jīng)過的物品( 通常是盒子)的自動化系統(tǒng)。 方法可能是使用一種空氣臂將打印和編碼好的標簽粘貼到盒子上。因為編碼標簽可能會失敗必須被丟棄然后重新更換,因此這些裝置通常都會成對或者更多地在一起安裝。目前,一般這樣的設備或者系統(tǒng)可以在一分鐘編碼和粘貼30 到 60個標簽。然而,在第2代(Gen2)標簽開始使用的時候,這個速度可成倍上升。
圖表 5?5 PRINT-AND-APPLY 設備的部件
圖表 5?6 Zebra公司的RFID標簽打印機
RFID 即打即貼設備的廠商幾乎都不是RFID Reader的廠商,因此一般來說,它們都會和通常的Reader場上進行合作。即打即貼設備通常將Reader API封裝到自己的API中,然后提供一種方式來訪問Reader API。
雖然即打即貼 RFID 設備上的打印機與其他條形碼打印機并無什么本質不同,但和辦公室用的打印機相比還是不同的。這些打印機通常都是用成卷的標簽,以便能夠打印一個面,然后將另一面用作粘貼之用。所有的這些打印機都能夠按照描述適當?shù)臉撕灢季值男桶鍋泶蛴撕灐?比如,某個模板會讓整個兩英寸寬的條形碼占據(jù)標簽的下部,而頂部則打印一個公司標記。它也可能設定人可讀的零配件號碼,序列號和公司名字字段的位置。
即打即用設備通常包含一個RFID驗證步驟和一個條形碼驗證步驟。 典型地, RFID 校驗是通過編碼該標簽的同一個Reader進行,而條形碼校驗則是通過打印機旁邊的光學掃描器運行。
這類設備一般使用某種方式將打印和編碼好的,并且經(jīng)過較嚴的標簽粘貼到被標記的物品之上。但過程中需要注意靜電防護的問題。
閱讀器,像標簽一樣,也有不同的方式,并且沒有一個Reader能夠適合和滿足所有的場合。Reader可能具有許多不同的形狀和大小,支持不同的協(xié)議,并且通常必須遵照管制的要求,即意謂著一個特定的Reader可能是用于某個地區(qū),而不適合于另一個地區(qū)。
Readers 的大小從一個英寸到一臺老式臺式計算機那么大都有。Reader也可以嵌入到一些手持設備甚至移動電話之中。它們也可以被固定到一個防爆機架上(固定式)。通過與天線布置的設計和安排方案,可以形成不同的Reader系統(tǒng)。
5.4.2 標準和協(xié)議
Reader通常遵循與他們所讀取的標簽相同的標準和規(guī)范。但是有些reader支持不止一種協(xié)議。有些則只針對專門廠商的標簽。
5.4.3 區(qū)域差別
每個地區(qū)都有不同的無線電管制規(guī)定,包括發(fā)射功率、頻率范圍等等。比如, EPC UHF reader在美國是閱讀915 MHz 的標簽,在歐洲則是869 MHz 。因此,必須仔細了解該地區(qū)的頻率管制的詳細規(guī)定,以選擇或者配置可用的Reader。
5.5 閱讀器、天線和閱讀器系統(tǒng)
閱讀器和天線必須被安裝好之后才能使用。因為通過RFID,我們試圖感應現(xiàn)實物理世紀的特質,特定物品在物理世界中的出現(xiàn)或者缺席全在于安裝的實際情況。因為這一個原因,每個感應器的安裝是不同的??赡艿淖兓菬o窮的,但是討論RFID 的一些原型應用則能幫助你理解各種安裝情形。這些種類可能包括門戶系統(tǒng),隧道,手持式,堆高機閱讀器和智能貨架。
這里,詞語“Portal”意味著門口或者入口,而 RFID 門閘則是天線的一種安排方式。通過這種設計,閱讀器能夠識別通過(進入或者離開)一個門閘的被標記的物品。這是倉庫的一種通常的裝備,一般安裝在物品進入或者離開的裝卸臺的地方。它也用來識別物品在一個工廠的不同區(qū)域之間的移動。門閘系統(tǒng)也可以是能夠移動的裝置;在這種應用環(huán)境下,閱讀器和天線被內置到一個具有輪子的框架上,可以被推著沿軌道或者通道移動。這一般用作裝卸識別,或者材料跟蹤。下圖是一個典型的門閘系統(tǒng)。
圖表 5?7 RFID PORTAL
隧道是一個包圍型的裝置,通常圍著一條傳送帶,天線 ( 有時甚至閱讀器)都可能被安裝在其中。隧道類似于小型的門閘,但其好處是能夠形成RF的屏蔽效應,不至于干擾附近的閱讀器和天線的運作。這可以用在集配線或者包裝傳送帶上,閱讀器識別每個通過該隧道的被標識物品。下圖是一個傳送裝置上的典型隧道示意。
圖表 5?8 TUNNEL
整合了天線、控制器和通信組件的手持式閱讀器能夠允許操作員以方便與被標識物品的場合或者位置對其進行掃描識別。手持式 RFID 閱讀器的使用與手持式條形碼閱讀器的使用非常相似的。并不令人驚訝,大部份這些 RFID 手持式閱讀器的廠商同時也生產條形碼掃描器。它們可能通過無線以太網(wǎng)絡、射頻調制解調器溝通與網(wǎng)絡進行溝通。實際上大多數(shù)手持設備,是一個具有足夠處理能力的計算機。下圖是Symbol提供的一個手持式閱讀設備。
圖表 5?9 帶閱讀器的手持設備
5.5.4 叉車閱讀器
叉車(堆高機)也可以攜帶 RFID 閱讀器,就象一個攜帶一個手持式閱讀器的相同情形。叉車制造商開始提供 RFID 閱讀器作為他們產品的可選擇部件,正如他們過去已經(jīng)提供的條形碼閱讀器或者操作員終端什么的。在叉車上添加這種閱讀器設備的缺點是可靠性,以及在此類設備上加裝閱讀器的管制。下圖 展示了一個叉車如何加裝一個閱讀器。
圖表 5?10 帶閱讀器的叉車示意圖
在我們繼續(xù)前進并且犧牲我們的先前努力,丟掉前面的每個技術,并且向失敗舉起我們的雙手之前,還有一條路能夠讓我們能夠利用從學來的寶貴經(jīng)驗,并且仍然遠離偶然架構—那就是采用ESB。 集成的最佳實踐,已經(jīng)經(jīng)過對集成Broker的經(jīng)驗被精煉,如今還可以結合建立于XML、Web Services、可靠的異步消息、以及分布式的ESB集成組件之上的基于標準的架構來一起使用。 他們一起形成一個高度分布的、松散耦合的集成架構,以提供集成Broker的所有主要功能,卻沒有其所有的障壁。
遠離偶然架構并且使用 ESB重構到的一個統(tǒng)一的和一致的集成骨干,涉及到下面小結描述的步驟。
雖然ESB 確實能夠傳送許多類型的數(shù)據(jù)格式,但是采用XML作為應用間交換數(shù)據(jù)的手段 (圖 2-2),如同已經(jīng)被用在一些傳統(tǒng)的 EAI 方式中一樣,可以由很多好處。我們將會在第 4 章中看到,使用XML可以一勞永逸地隔絕全局的數(shù)據(jù)格式和接口的變更和偶然架構本身。ESB可以進一步通過檢查XML消息的內容,并且控制其向何處提交,有時候還可以改變提交路徑來包括可能會修改和增加數(shù)據(jù)的附加服務,一次來促進業(yè)務處理。
圖表 2?2 ESB 使用XML來作為應用間共享數(shù)據(jù)的方式
2.3.2 采用Web ervices并實現(xiàn) SOA
以 SOA 的方式來思考和規(guī)劃在向 ESB重構的一個基本步驟。如圖 2-3 所示,服務級接口的引入在提供了一個公共抽象層來創(chuàng)建接口和實現(xiàn)之間的分離。這樣就通過使用一種通用的接口定義機制,比如Web Services描述語言(WSDL),來減輕了由細粒度服務接口組成的復合業(yè)務流程定義的構造的難度。
圖表 2?3 Web 服務和 SOA 提供了一個隔離接口和實現(xiàn)的通用抽象層
雖然服務級接口的抽象是正確方向上的一步,結果仍然是一個路由邏輯密合于應用之內的硬連接 ( 注意在圖 2-3 中,“流程邏輯”仍然黏附于應用)。Web Services中的傳統(tǒng)智慧已經(jīng)模仿了客戶/服務器模式。甚至在一個Web Services分布式網(wǎng)絡中,一個應用總是另一個 “客戶”。范例用法仍然需要抽象層也包括膠水代碼,比如說“調用服務X上的方法a,然后調用服務Y上的方法 b()….”諸如此類。。
Web Services實現(xiàn)中所確實的東西是將流程路由邏輯從接口定義和應用邏輯中分離出來觀念。如圖 2-4所示,ESB 就提供了那種隔離,并且仍然完全利用SOA。
圖表 2?4 ESB 將業(yè)務流程的路由邏輯從接口定義和應用實現(xiàn)中分離出來
通過分離接口定義和流程路由邏輯,我們已經(jīng)開始看到ESB 形式的總線層(圖 2-5)。通過將流程業(yè)務路由邏輯和接口定義放入總線層之內,應用能夠繼續(xù)自己集中于實現(xiàn)邏輯。 我們在第 1 章中看到過,ESB 被實際上區(qū)分為多個功能層。它為應用間的可靠的、異步的、基于消息的通信提供了一種堅固的底板。也是在這里,流程路由通過基于檢查消息中的XML內容來附加的條件決策點,從而變得具具智能。這個智能路由是被可管理地定義的、可以被修改、并且可以加上增值服務,比如補充數(shù)據(jù)變換功能。ESB 提供了一個可擴展的集成服務網(wǎng)絡,并且可以無限伸展,同時仍然可以以逐漸增加的方式進行構建
圖表 2?5 ESB 可靠地連接和協(xié)調SOA 的服務之間的交互
如果我們根據(jù)transponder 提供的信息和數(shù)據(jù)處理范圍,以及數(shù)據(jù)內存的大小對RFID 系統(tǒng)進行分類,則又可以的得到另一個分類體系。這種方式的端點分別稱為低端和高端系統(tǒng)。
圖表 4?12 RFID 系統(tǒng)分為中端、低端和高端系統(tǒng)
4.3.1 低端系統(tǒng)(Low-end system)
EAS 系統(tǒng)(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systems) 使用了最低端的low-end 系統(tǒng)。這些系統(tǒng)僅僅使用最簡單的物理效應通過檢測單元的reader來檢查transponder 的可能出現(xiàn)。
帶芯片的只讀transponder 也歸入低端系統(tǒng)。這些transponder都常具有一個永久編碼的表示多個字節(jié)組成的唯一序列號的數(shù)據(jù)。如果一個只讀transponder被放入一個reader的HF 場中, transponder 就會連續(xù)的廣播其自身的序列號。對reader 來說是不能夠尋址只讀transponder的 — 這里只有從transponder 到reader的單向數(shù)據(jù)流。在實際運行的只讀系統(tǒng)中,也有必要確保僅有一個transponder 處在reader的質詢區(qū),否則如果有多個transponders 同時發(fā)射其數(shù)據(jù),將造成沖突。reader 將不能夠監(jiān)測到transponder。盡管有此限制,只讀transponders 非常適合于那些只需要讀取一個唯一編號的應用場合。因為只讀transponder的功能簡單,芯片面積可以最小化,因此可以達到低功耗和低成本。
只讀系統(tǒng)可以運行于所有適用于RFID系統(tǒng)的頻率。由于芯片的低功耗有效范圍通常可以達到很遠的距離。
只讀系統(tǒng)通??梢杂糜谥枰苌俚臄?shù)據(jù)讀取或者替代條形碼系統(tǒng)的場合。例如,生產流程的控制,貨盤的標識,容器和氣瓶的標識(ISO 18000),以及動物的標識 (ISO 11785)。
4.3.2 中端系統(tǒng)
中端系統(tǒng)是各種具有科協(xié)數(shù)據(jù)存儲體的系統(tǒng),這意味著這個區(qū)域具有最多的變體。內存容量從幾bytes 到超過100 Kbyte 的EEPROM (被動transponder) 或 SRAM (主動transponder)。這些transponder能夠處理簡單的reader 命令來在永久編碼的狀態(tài)機中有選擇的讀取或者寫入數(shù)據(jù)。通常, transponders 也支持防沖突手段(anticollision procedure),以便 多個位于reader質詢區(qū)的transponders 可以同時存在而不會干擾對方,并且reader也可以對他們進行有選擇的尋址。
密碼學過程,比如transponder 和reader之間的認證,以及數(shù)據(jù)流加密也常用在這些系統(tǒng)中。這些系統(tǒng)也通常可以工作在所有RFID 頻段。
4.3.3 高端系統(tǒng)
高端系統(tǒng)(high-end system)由具有微處理器和職能卡操作系統(tǒng)的系統(tǒng)組成。微處理器的使用使得這些系統(tǒng)可以采用比固化的狀態(tài)機的復雜邏輯更加高級的加密和認證算法。這個領域之高端的就是現(xiàn)代雙接口智能卡(dual interface smart cards ),它還具有一個專門用作安全的密碼學協(xié)處理器。協(xié)處理器的使用減少了大量的計算時間,使得其可以使用在對數(shù)據(jù)傳輸加密具有高安全要求的場合,比如電子錢包,公交票務等。
高端系統(tǒng)幾乎都運行在13.56 MHz頻率。transponder 和reader之間的數(shù)據(jù)傳輸描述在ISO 14443。
4.4 RFID 系統(tǒng)的選擇原則
近年來RFID的應用高潮迭現(xiàn),從公交卡中的非接觸式IC卡的大規(guī)模使用到零售系統(tǒng)使用的低端系統(tǒng)和物流系統(tǒng)中使用的終端系統(tǒng)。并且各種可能的應用領域還在不斷的開發(fā)。
市場上有各種不同的RFID 系統(tǒng)。各種不同的系統(tǒng),其技術參數(shù)可能根據(jù)不同的應用需要進行優(yōu)化。但是這些應用領域的技術要求會出現(xiàn)交疊,這樣選擇適合的系統(tǒng)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根據(jù)不同的應用要求,需要考慮的4個主要因素和要求就是:
這一節(jié)將詳細討論,今天各個企業(yè)應用怎樣進行集成、或者怎樣沒有集成。還包括對今天很多組織中很流行的集成方式:偶然架構的討論。
在過去二十年以來,無數(shù)分布式計算模型一一登場:包括 DCE、CORBA、DCOM、MOM、 EAI Broker、J2EE、Web Services、.NET。 然而,跡象表明,不管采用何種技術,只有很少數(shù)企業(yè)的應用時很好連通的。按照來自 Gartner 公司的一個研究報告[1],這個數(shù)字少于10%。
關于應用的連通性,其他的統(tǒng)計數(shù)結果更令人吃驚,— 只有 15% 的應用的集成采用了正式的集成中間件。其余則使用 ETL 和批量文件傳輸技術,其主要以手工編寫的腳本和其他定制方案為基礎。關于 ETL 和批量文件傳輸?shù)母嘈畔?,以及他們相關的問題,我們在第9章討論。
Gartner 15% 統(tǒng)計值提供一個關于當今的集成狀態(tài)的一個令人深思的數(shù)據(jù)。那么其他85% 的應用是如何連接的呢? 一種在今天的企業(yè)中普遍存在的情形,我將其稱為是“偶然架構”。所謂偶然架構就是沒有人公開宣布創(chuàng)造的;相反,是多年積累的一種“就事論事”的解決方案。在一個偶然架構中,公司的應用被永遠鎖定在一個不靈活的剛性基礎架構之上。然后他們又被視為是信息“地牢”,因為集成基礎設施不能適應新的業(yè)務需求。 (圖 2-1)
大多數(shù)集成嘗試都從某個深思熟慮的設計開始,但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其他的部分好像都各就各位地“集成”了,但是手工編寫的代碼卻早已飄移出原來的內容之外。經(jīng)過逐漸進行的螺栓和補丁,所謂整合的系統(tǒng)已經(jīng)失去了其原來的設計完整性,尤其是如果系統(tǒng)是被很多的人來維護的,而他們對最初的設計意圖可能沒有很好地溝通。事實上,這種“就事論事”的方法將完全失去集成的一致性,因為工程師總將是“只是做一點點修改”作為解決問題的權益之計。最后甚至對找出那些地方做了修改都變得非常困難,更不要說要理解這些結果導致了那些方面的副作用影響。在一個部署系統(tǒng)中,這可能會對你的業(yè)務造成損失慘重的悲慘結果。
對集成遵守標準能夠為你創(chuàng)建一個針對所期望功能的基線來遵從。如果基礎設施是專有的, 不基于標準的,那么隨時間變化保持計劃的設計和指導原則就變成棘手問題。雖然也可以構造專有的平臺并且變通規(guī)則,但是這通常又導致更加“多樣性”的后果,結果更加鎖定于其上。然而,你應該記住的是簡單地遵守標準并不必然地阻止你構建一個偶然架構。
圖表 2?1 偶然架構將永遠使公司的應用成為“信息發(fā)射井”
在偶然架構背后的技術是各不相同的。圖 2-1中的實線、虛線和點劃線表示了連接應用的不同技術。這些技術可能包括 FTP 文件傳輸、直接的socket連接 、專有的MOM、以及有時是 CORBA 或其他類型的遠程過程調用(RPC) 機制。某些定向的點對點解決方案可能已經(jīng)使用了XML信封定義,或者基于SOAP或者其他什么機制的技術,來為集成的應用之間承載數(shù)據(jù)。
圖中間的集成Broker表示了在部門級的層次連接應用的一個島嶼。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它能夠連接任何事物。集成Broker通常只是結交給基礎設施中的某一塊,因此資金豐富的項目可能會取得適度的成功,但是它們再也不能與其它所承諾的部分進行很好的集成。
偶見架構表現(xiàn)為得到一個剛性的,不能對集成提供一致的、持久的基礎設施。它不能如其應該達到的效果那樣很好地解決你的組織性的問題。要改變偶然架構一直以來就是個挑戰(zhàn),因為點對點的解決方案的數(shù)量不斷在增長。這通常也意謂著應用之間的互相依賴性是緊密耦合的。使應用中的數(shù)據(jù)的表現(xiàn)的修改意謂著你還必須修改共享該數(shù)據(jù)的其他所有應用。這就限制你快速地改變你的業(yè)務流程,以適應變化了的或者新的業(yè)務機會。這些緊密耦合的、硬連接的接口不僅僅是偶然架構的問題。因為控制流、業(yè)務應用之間的通信的編排被硬編碼進應用本身之中,這進一步導致了復雜化。這些都增加了系統(tǒng)之間的緊密耦合和脆弱性,使變更業(yè)務流程更加困難,并且導致了廠商所定。
偶然架構的先天技術不足隊組織中的人力協(xié)調問題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不管問題是緊密耦合的接口還是硬編碼的流程編排,要想回頭或者對其進行較大的翻新改造簡直是一件恐怖的事情。這經(jīng)常需要安排大量的會議,和屬于不同項目的不同的開發(fā)組的人們開會,就緊緊對要做什么以及何時做這類的問題達成一致。如果應用,以及他們分屬的開發(fā)項目組,分別處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時間區(qū),應用改變所需的協(xié)調問題則會變得更加困難。
有時某些應用程序被視為“遺留”系統(tǒng),對他們你是不愿意或不能夠對其進行多少修改,因為它們已經(jīng)進入維護模式。我們通常說,“遺留系統(tǒng)”的一個定義就是那些你昨天剛安裝的系統(tǒng)。即使你對自己開發(fā)的應用具有完全的訪問和源代碼的控制權,當開發(fā)人員繼續(xù)進行其他項目或離開公司的時候,對其進行修改也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將會在第 4 章中看到, ESB 大大地減少了隨時間變化,修改數(shù)據(jù)模式和格式所帶來的影響。
即使你已經(jīng)對跟蹤和修改應用數(shù)據(jù)及其接口建立了良好的公司實踐,偶然架構仍然還有其他缺點。使用不同的連接技術意謂著安全模型可能是混雜的,所以沒有確定的方式來建立和執(zhí)行公司級的安全策略。 對插入新的應用沒有一致的 API可以依賴,而且沒有基礎來在棋上構建公司關于集成的最佳實踐。最近與一些領導的專家進行了交流,總結了偶然架構的下列各項問題:
應用之間的通信或許能得益于異步的消息的可靠性。如果一個大型業(yè)務流程中的某兩個應用之間的通信連接失敗,整個業(yè)務流程可能會事務性地返回或者重啟。我們將會在第5章學到更多有關松散耦合的、異步的可靠消息的更多內容。
不管你是否你已經(jīng)有了一個預先的性能規(guī)劃并且試圖分析一個現(xiàn)有的性能問題,由于偶然架構的許許多多的子系統(tǒng)和他們各自的運行特征,這個工作是極其困難的。通常的做法是采用混雜的、“投入資源到其中,直到它能正確運行”式的解決方法,這將造成磁盤、處理器、內存等上面的過度開支。
沒有哪個單一方法能夠提供充分的診斷和報告能力。 意外架構需要很多具有很高能力的維護人員圍著所有有缺陷得生產系統(tǒng)轉,這將導致整體擁有成本 (TCO)的急劇上升。各部分實現(xiàn)的方式差異越大,在其失效時需要用來解決它們的問題的專家經(jīng)驗就越寬。另外,建立一個基線來描述期望的正確行為也是一個挑戰(zhàn)。
沒有任何方式能夠保證這個泥潭中的所有組建都能夠滿足你的關于可接受的冗余、彈性和容錯度的定義。這意謂著要為依賴于后段系統(tǒng)的新功能定義可達到的服務級別協(xié)議 (SLAs) 是很困難的。
如果你的系統(tǒng)攜帶又能夠收費的帳單數(shù)據(jù) ( 比如電信),那么賬單數(shù)據(jù)的利息就可以被丟失在偶然架構之中。因此,你可能會損失收入并且還一點都不知道。
沒有一致的方法來監(jiān)控和管理一個偶然架構。假定你的整合應用系統(tǒng)必須運行 24/7 ,而且你的職員負責關注運行監(jiān)控工具,并且做出糾正。這些工具將不會以相同的方式工作,那么在無數(shù)不同的小方案的基礎上進行培訓 ( 和再培訓) 將是非常昂貴的事情。簡單地安裝企業(yè)級的運行管理工具并不能自動地將自省能力提供給集成基礎設施,并且偶然架構通常并不能提供所有可能需要的控制點。
總而言之,偶然架構表現(xiàn)為一種剛性的、高成本的基礎設施,并且不能滿足你的組織變更的需要,還要承受以下缺點的痛苦:
- 緊密耦合的、易碎的、對變更不靈活的
- 因為多個點對點解決方案導致的昂貴的維護負擔
- 修改一個應用程序可能影響其他很多應用
- 路由邏輯是硬編碼到應用程序之中的
- 沒有通用的安全模型;安全是混雜的
- 沒有通用的 API(通常)
- 沒有通用的通信協(xié)議
- 沒有建立和構建最佳實踐的通用基礎
- 難以支持異步處理
- 不可靠
- 沒有對應用和集成組件的健康監(jiān)控和部署管理
如你所知,偶然架構的創(chuàng)建已經(jīng)有些年頭了,要替換和解決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隨著繼承項目的需求的增加,解決方案應該更加柔性的、簡單、以及運行便宜,而不是其他什么東西。偶然架構給了你的那些敏捷的競爭者得到好處,而你卻不能夠在一個合理的時間范圍內實現(xiàn)新的業(yè)務機會。
你需要一個內聚的架構,面向實踐、標準來解決著大量的問題。ESB 提供了架構和基礎設施,并且使你能夠逐個項目的基礎上采用它。采用 ESB 并不是全有或全無,推倒重來式的方式。而是,你可以漸進式地采用它,同時還能利用你的現(xiàn)有資產-包括偶然架構和集成Broker,以一種“留下而分層”的方式。
2.2.3 ETL,批量傳輸,和 FTP
提取、轉換、和載入 (ETL) 技術,比如 FTP 文件傳輸和每夜批處理式的集成在今天仍然是最流行的方法。
這通常涉及到將位于各個應用中的數(shù)據(jù)打包然后上傳這樣的操作。問題是有很大的可能在應用間的數(shù)據(jù)失去同步。一個失敗的打包上傳的處理程序可能要花上一天的時間。在京及和業(yè)務全球化的情況下,系統(tǒng)以24/7 的方式運行,再也沒有了“夜晚”的概念,那你得批處理又該在何時執(zhí)行呢?
其他問題也可能與每夜的批處理相關。因為批處理的反應期問題,在分析關鍵業(yè)務數(shù)據(jù)的時候,最好的情形是24 小時輪轉時間。這一延遲可能嚴重地阻礙你對隨時變化的業(yè)務事件進行反應的能力。
有時,一次跨越多個面向批處理系統(tǒng)的端對端處理處理甚至會花費一整個星期才能完成。處理從源頭到目標的數(shù)據(jù)的總體潛伏反應期完全阻止了收集具有意義的,反應目前業(yè)務情形的數(shù)據(jù)的洞察力。比如,在供應鏈的場景中,這將導致你永遠不知道你的庫存的真實狀態(tài)。
第 9 章將會呈現(xiàn)一個通過FTP進行成批傳輸?shù)募夹g和業(yè)務意義的案例研究,并且會研究ESB如何能幫助你逃脫偶然架構的困境。
2.2.4 集成Broker
集線器-和-插頭的集成Broker,或者EAI Broker,提供了偶然架構的替代。集成Broker是從上世紀90年代出現(xiàn)在,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植入到MOM主干或應用服務器平臺之中。
集成Broker市場的一些公司包括:
- SeeBeyond
- IBM
- webMethods
- TIBCO
- Ascential (Mercator)
- BEA (more recently)
- Vitria
集成Broker能夠使用一個集線器-和-插頭架構幫助偶然架構提供應用之間的集中路由。此外,他們還允許使用業(yè)務程序管理 (BPM) 軟件將業(yè)務流程從下層的集成代碼中分離出來。到此為止,所有的都是好消息。
然而,對集成Broker方式也有缺點。一個集線器-和- 插頭拓撲不允許對局部集成域之上進行局部控制。構建在一個集線器-和-插頭拓撲之上的BPM 不能夠建立跨越部門和業(yè)務單位的業(yè)務流程極其編排。 集成Broker也可能受限于下面的MOM不能越過物理的LAN網(wǎng)段和防火墻的能力限制。
有許多公司已經(jīng)在其集成策略中采用了集線器-和-插頭的集成Broker解決方案。 這些技術具有較高的成本,并且成功也值得懷疑。1990 年代后期的昂貴集成Broker項目已經(jīng)取得了名義上的成功,但是將組織置于專有的集成域的井中。一項Forrester在2001 年十二月發(fā)布的研究報告[2] 展示了下列各項統(tǒng)計:
- 集成項目平均 20+ 個月才完成
- 少于 35% 的項目能夠準時和在預算內完成
- 35% 的軟件維護預算被花費在維護點對點應用連接之上
- 在 2003 年, 全球 3500 家企業(yè)平均期望花費六百四十萬美元到集成項目上
這項研究還是在EAI 在它的最尖峰的時候進行的,而且?guī)缀鯖]有跡象表明這一數(shù)字在那時候起之后得到了改善。注意一年六百四十萬美元是公司會在集成項目上花費的平均數(shù)的一個預測。當于這些公司的領導們交流這些問題的時候,我進行了一個一般性的求證。
照今天的預算標準來看,EAI Broker項目是很昂貴的。集成軟件費用很貴的,通常單獨對于軟件許可費用,每個項目的價格范圍就在從 $250,000 到一百萬美元不等。這還不算一起的咨詢服務組件,而這個組件的價格往往是軟件許可費用的5到12倍。
集成Broker高昂的啟動成本又被另一事實所進一步惡化,即從一個項目中學到的知識不能很好地轉移到下一個項目。由于傳統(tǒng)的 EAI Broker技術的專有特性,通常具有很陡峭的學習曲線,對于每個項目來說,有時候實6個月。要試圖彌補這個負擔的通常方式是聘請事前對專有技術經(jīng)過培訓的特別的顧問。當然,高特殊性=高價格。這是高昂咨詢費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另一個大的組成是技術安裝、配置、部署、和管理的復雜性)。并且一旦項目完成,顧問就不見了。
集成項目的實現(xiàn)時間普遍是在 6-18 月之間。這意謂著。根據(jù)事前針對短期設定的標準、以及項目資金,實施時間吃掉了項目原本想要利用的策略性窗囗。
集成Broker的專有性質,以及高昂的咨詢費用通常導致供應商鎖定和重啟后續(xù)項目的巨大成本。這意謂即便對于成功的項目,增長和伸展也是令人恐懼的。而且在你對你的供應商或者實現(xiàn)心生不滿的時候,你也得面對到底是就目前的情況繼續(xù)走下去,還是選擇完全重新開始,雇用更多的咨詢顧問或者投入另一個新的學習曲線之間左右為難。因為所有這些,一些IT組織通常留下了一些難以再集成到其他項目的“集成孤島”。總而言之,集成Broker已經(jīng)證明是偶然架構里面的老套技術,而并非它的解決方案。
當我們更詳細地討論集成Broker的時候,我們將看到導致這里所列的問題的技術屏障。另外,許許多多的非技術因素也導致了對采用ESB的需求的增長。
[1] [2]來自 Gartner 公司的統(tǒng)計,"集成Broker,應用服務器和 APSs,"10/2002.
[2] [3]來自 Forrester 研究的統(tǒng)計學,"減少集成費用,"12/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