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軟件工程的5個階段:需求分析(Requirements Capture),系統分析與設計(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實現(Implement),測試(Test),維護(Maintenance)。
2. UML的定義包括UML語義和UML表示法兩個部分。UML語義描述基于UML的精確元模型定義。元模型為UML的所有元素在語法和語義上提供了簡單、一致和通用的定義性說明。UML表示法,為開發者或開發工具使用圖形工具和文本語法為系統建模提供了標準。
3. 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由視圖(View),圖(Diagram),模型元素(Model Element),通用機制(General Mechanism)等組成,還提供了擴展機制(Extension Mechanism),使得UML語言能夠適應一個特殊的方法或者擴充到一個組織或用戶。
a) 視圖是表達系統的某一方面特征的UML建模元素的子集,由多個圖構成,是在某一個抽象層上,對系統的抽象表示。
b) 圖是模型元素集的圖形表示,通常由弧(關系)和頂點(其他模型元素)相互連接構成。
c) 模型元素代表面向對象中的類、對象、消息和關系等概念,是構成圖的基本概念。
d) 通用機制用于表示其他信息,比如注釋、模型元素的語義等。
4. UML用模型來描述系統的結構或靜態特征,以及行為或動態特征,從不同的視角為系統架構建模,形成不同視角:
a) 用例視圖(Use Case View),強調從用戶角度看到的或需要的系統功能,是被稱為參與者的外部用戶所能觀察到的系統功能的模型圖。
b) 邏輯視圖(Logical View),展現系統的靜態或結構組成及特征,也被稱為結構模型視圖(Structural Model View)或者靜態視圖(Static View)。
c) 并發視圖(Concurrent View),體現了系統的動態或者行為特征,也稱為行為模型視圖(Behavioral Model View)或動態視圖(Dynamic View)。
d) 組件視圖(Component View),體現了系統實現的結構和行為特征,也稱為實現模型視圖(Implementation Model View)。
e) 配置視圖(Deployment View),體現了系統實現環境的結構和行為特征,也被稱為環境模型視圖(Environment Model View)或者物理視圖(Physical View)。
5. 視圖由圖構成,UML提供了9種不同的圖:
a) 用例圖(Use Case Diagram),描述系統功能;
b) 類圖(Class Diagram),描述系統的靜態結構;
c) 對象圖(Object Diagram),描述系統在某個時刻的靜態結構;
d) 時序圖(Sequence Diagram),按時間順序描述系統元素間的交互;
e) 協作圖(Collaboration Diagram),按照時間和空間順序描述系統元素間的交互和他們之間的關系;
f) 狀態圖(State Diagram),描述了系統元素的狀態條件和響應;
g) 活動圖(Activity Diagram),描述了系統元素的活動;
h) 組件圖(Component Diagram),描述了實現系統的元素的組織;
i) 配置圖(Deployment Diagram),描述了環境元素的配置,并把實現系統的元素映射到配置上。
6. 圖和視圖之間的對應關系:
用戶模型視圖:用例圖
結構模型視圖:類圖和對象圖
行為模型視圖:時序圖、協作圖、狀態圖和活動圖
實現模型視圖:組件圖
環境模型視圖:配置圖
7. UML的兩套建模機制,靜態建模機制和動態建模機制。靜態建模機制包括用例圖、類圖、對象圖、包、組件圖和配置圖;動態建模機制包括消息、狀態圖、時序圖、協作圖、活動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