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段時間沒有寫日志了。工作也3個月了,隨著杭州的天氣進入初夏的“微熱”,工作也開展的有聲有色了。學習不斷深入,對于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感覺有學習不完的東西~~
首先說說工作的流程,對于新手上路,莫名的技術轟炸我覺得不可怕,掌握公司整個產品開發流程,知道去哪里找資源,這個更重要一些。剛到這里,會感覺有很多東西要學,于是也制定了一些計劃,開始學習這,學習那。但是實際工作過程中,發現根本沒有時間,或者沒有那么系統和完整的時間供你系統學習。時間都被打散成了碎片,要懂得利用碎片時間。這是另一個話題,但我的感覺就是一定要首先對流程掌握清楚,知道一件事分幾步,每一步在干什么。也就是說,在你知道具體怎么做之前,一定要知道是做什么,怎么個流程。
清楚流程后,那么開始實際上手吧,沒時間去等你全學會了,掌握了,“考試通過了”才能去開發~~這沒有止境,而且不靠譜。合理的安排就是在過程中學習,利用時間片段去學習。我們現在浮在技術的海洋上,各種新鮮的東西層出不窮,若是想一一學盡,那么毫無意義,更是毫無可能。那么怎么學?一個工作流程中會遇到很多技術,這些技術都隸屬于自己技術領域或者技術層面的一個特定點。那么好吧,在看著前人的結果去依葫蘆畫瓢的時候,去理解和思考這些技術細節所屬的技術層面。然后去閱讀,去查找,去弄明白這一個技術層面的概況。不需要去摳細節,這個階段還不夠。只是了解,知其然,足夠了,因為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清楚流程,又清楚了各個技術層面的總體概況后,那就可以有多種選擇了,根據自己的業務需求去關注一兩個技術點,或者是像之前一樣,再遍歷一遍流程中的各個技術層面,然后深挖每一個~~很多大牛都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的時候提到過“先深后廣”的路子。這個是非常好的一個方法,在一兩個點上逐漸深入,慢慢成為專家的時候,再跳出來涉足別的領域,那就發現其實道是互通的~~
最后總結一下,也算是對現有流程的一個回顧:首先是產品經理設計一個產品出來,功能和外觀原型展示和描述出來,我稱之為模型。在這個模型出來后,要做一番評審,流程中各個可能參加的人來提出建議和意見,尤其是要和開發人員交流,討論技術可行性。其次就是交個前端設計師去根據外觀原型設計具體的外觀樣式和demo,產品原型像一個框架,先把地框住,外觀demo像圖紙,得弄清楚要做成什么樣子。當然外觀demo的設計也要評審,主要是產品和前端人員進行溝通,看是否符合原型設計。接下來就是開發人員開發,在已有的框架和圖紙下,一步步添磚加瓦,將其實現。然后測試人員進入進行檢查,就像是驗收一樣,我們現在都叫QA,這點確實非常符合。在保證了質量后,最后交付。整個流程每一輪都要評審,有人覺得評審是浪費時間,但是,如果沒有評審機制,你就會發現生活越來越亂~~
一個產品的生產過程,就像蓋一所房子,這也是軟件工程和建筑工程各個環節都非常相似的一點。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軟件產品在開發過程中的技術細節繁雜多變,各式各樣。雖然我不懂建筑,但是想必建筑應該不如軟件的復雜吧~
那么對于開發的技術來說。還是前面提到的思路,先深后廣,但是這個深和廣的意義和界限沒那么嚴格。不能一味的深鉆一個而完全不管其他,也不能全方位覆蓋而一個都不深入。具體的度就由自己把握了。
這段時間比較忙,難得一個周末的下午有空能寫寫文字總結。
下面就是自己前階段做的工作的一個回顧了~
1,剛來的新人,不斷學習(這是必須一直持續的事情,無所謂新舊老少)
2,理解流程,認識同事,交流培訓~~
3,項目前端頁面在各個瀏覽器上體驗不一樣,尋找原因并解決之
4,加入小項目,開始實戰(小項目主要是改善用戶體驗,修改現有代碼)
5,小項目2期,繼續優化
6,研究型項目,后續可能應用,屬于探索創新
7,前端頁面設計及編碼
8,友情項目幫助,主要是后臺開發
其中的4和5是同一個項目,但是明顯在做4的時候,只是知其然,完成功能就OK,到5的時候,新的任務,同樣的代碼,但是才意識到自己在之前項目中的各種不熟悉和不深入,重新深入理解,加深了不少認識,學到了很多東西。研究型的東西自己比較擅長,在時間比較充裕的情況下,很順利的搞出demo。前端設計是自己很感興趣的東西,也在很短時間完成了任務,同時也體驗了一把項目前端工程師的感覺。友情項目說實話干著很輕松,感覺也能學習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