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牌手表,何時再入大眾視野
不知道上海牌手表的生產商——上海表業有限公司對上海牌手表變成收藏品的現實是該高興還是悲傷?
根據商業規律,如果長期沒有新品的支撐,以“吃老本”的形式存在于市場的上海牌手表的品牌很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亡
在香港某知名企業里任職的林先生最近要被調回香港,臨走前,他來到已經光顧多次的位于上海徐匯區天鑰橋路的匯聯商廈。
林先生此行目的非常明確。他走到那個熟悉的柜臺前,直接指著那款沒有表鏈、看上去很“老土”的上海牌手表說:“拿兩盒!”付款后掉頭就走了。據售貨員后來介紹,“這位先生之前來過,幾乎這里所有的上海牌手表款式他都買過”。
到這里買上海牌手表的港、臺客人特別多,經常一買就是好幾塊。“主要送人或者自己收藏”。記者在那個專售上海牌手表的柜臺看到,一個一米見長的玻璃柜臺里,實際擺放著上海牌手表的地方只有其中的三分之一,約30余種款式。
據售貨員介紹,在柜臺里,銷售情況最好的,是那三款沒有表鏈的老式上海牌。一位站在旁邊的售貨員頗為興奮地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款就是當年最流行的售價120元的那款上海牌。”見到記者茫然的表情,她有點失望:“哦,你們年紀太小了,可能沒有聽說過。”
一去難返的輝煌
不知道上海牌手表的生產商——上海表業有限公司(下稱“表業公司”)對上海牌手表變成收藏品的現實是該高興還是悲傷?
根據商業規律,如果長期沒有新品的支撐,以“吃老本”的形式存在于市場的上海牌手表的品牌很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亡。
不過,對于上海摩士達企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摩士達”)而言,上海牌仍是一個有價值的品牌。在1999年上海手表行業的重組中,原來的上海鐘表公司重組為現在的摩士達,同時變身為一家投資性質的公司,之后,原來生產上海牌手表的上海手表廠改制成為表業公司,接收了上海手表廠的原班技術人員,但不擁有上海牌經營權。
據了解,去年底,表業公司生產出我國鐘表史上第一塊全鉆面陀飛輪男表。業內對這塊表的誕生評價頗高:標志著上海牌已不僅能夠生產多功能的復雜機械表,而且還能制作更高品質、要求更高的收藏級工藝表。可是,這一新聞曇花一現,上海牌手表并沒有就此走入大眾視野。
上世紀60~80年代期間上海牌手表的累計產銷量超過1億塊,最高峰時達到年產700萬塊,一度占領了國內市場的25%。
上海80年代末期,石英表的出現對機械表市場開始產生巨大沖擊,以機械表技術見長的上海手表廠在市場沖擊下也曾經試圖轉型生產石英表。
彼時,正是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最熱烈時期,一大批私營的石英表生產企業涌現,出現了大量的組裝石英表品牌,當時運作比較成功的是目前在國內手表市場上仍占有一定份額的“飛亞達”和“羅西尼”。
據蔡輝明介紹,在此之前的計劃經濟時期,上海幾大手表廠之間分工相對明確,每個廠都運作一個品牌。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幾個手表廠之間也開始互相競爭。“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從外形上看,所有的手表基本上都是一個樣,之后就陷入了價格戰。”
上海幾大手表廠相繼走向破產。與上海牌手表同時于上世紀60年代風靡國內的鉆石牌手表,當時由上海手表四廠生產,現在已隨著上海手表四廠的破產而煙消云散。
產量與銷售額的反差
在進口品牌“大軍壓境”的情況下,以機械表技術見長的表業公司不得不收縮成表的生產線,堅守機芯的研制和生產。目前其一年銷售收入8000萬元,利潤在1500萬元左右。由于成表生產數量日漸減少,上海牌手表也逐漸失去與消費者“親密接觸”的機會。
上海牌手表的沒落實際上代表的是國內整個手表行業的狀況。行業資料顯示,我國各類手表產量已經達到世界總量的75%,與此同時,銷售額卻不及世界手表總銷售額的6%。這意味著我國的手表制造業并沒有進入行業利潤集中的研發及流通環節,只能以OEM或ODM的形式,“為他人作嫁衣裳”。
據蔡輝明透露,在表業公司內部,他們對重振上海牌手表實際上已有時間表。但記者致電表業公司時被告知,公司總經理正在國外出差,無法安排采訪。
蔡輝明認為,表業公司面臨的困難仍然明顯。他說,即使是現在開始對上海牌手表進行重新包裝,“需要投入幾倍甚至幾十倍于進口品牌的精力和資金,而且還不一定能打造成功。”作為消費商品,手表同時具有時尚、裝飾、體現身份的特征,“在目前進口品牌基本全部瓜分國內市場份額的情況下,國產品牌要想突破比較困難。”
(北京青年報 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