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富即安、目光短淺的校內網

在校內開放API之前,我看錯了兩件事情:一個是低估了國內web2.0小網站開發app的熱情;一個是高估了國內SNS網站商業眼光。

校內網在國內能夠成功,我覺得機遇是主要的原因:王興搞校內網的時候,國家教委開始管制各大高校的BBS,在校學生們無處可去,校內網剛好補上,而那些離校的學生面對ChinaRen和5460兩個爛得不能再爛的同學錄,也只能選擇校內網。因此校內網的成功與其說是真人網絡和定位大學生市場的成功,還不如說是國家教委和清華師兄張朝陽賜了王興這個機會。而王興離開校內創辦海內至今沒有起色,也很說明了這個問題,校內的成功不是網站模式的拷貝成功,而是機遇的成功。

BTW:我個人覺得互聯網創業當中的機遇是很重要的,王志東離開新浪以后至今沒有翻身已經很說明問題了?;ヂ摼W成功的創業人士離開原來公司獨自創業失敗的例子我手里還有兩個,因為認識就不方便點名了。總之,成功的人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你的成功多半是走了狗屎運。我到很佩服馬化騰和丁磊,從不諱言自己是走了狗屎運的。

校內網本質不是Facebook模式,而是社區網站,雖然他也做了必要的隔離,但是總體而已,UGC在校內還是占了很重要的部分,特別是校內和mop整合的很緊密。我看過王興創辦海內的一個采訪:記者問他為什么創辦海內,他說校內網雖然抄襲Facebook,但是本質上還是抄襲MySpace的,而他更看好Facebook,所以創辦海內,真正抄襲Facebook。這段話我當時不理解,但是后來我明白了,你仔細研究校內網,他的確是一個披了Facebook皮的MySpace網站,他的社區性質很明顯。

校內的社區性質決定了他絕不會走Facebook的商業模式,為什么呢?如果你像我一樣自己辛辛苦苦創辦了一個社區網站,積累了這么多會員出來,那么你絕對沒有開放網站、開放用戶的決心。因為這樣一個社區已經可以讓你真金白銀的賺很多錢了,如果你現在徹徹底底的轉型搞應用平臺,等于是放棄了現在可以觸手可及的利益,而去博一個更偉大的賭注。或者用武俠小說的典故來形容就是,你想修煉吸星大法絕世神功的話,就必須先把自己辛苦練了二十年的內功廢掉,你說除非逼到絕路,誰會愿意冒這個險?

校內的兩難困境就在這里,不過對于陳一舟來說,他一點不為難,因為他是一個連眼前利益都不肯放棄的人。所以校內的霸王條款一點都不奇怪,奇怪的只是把別人當傻瓜這究竟是自己的智商問題,還是別人的智商問題呢?

不過坦白說,校內現在的條件很好,積累了足夠多的用戶,又融了4.5億美元的資金,完全有資格去做平臺,而不必擔心什么風險,更何況國內web2.0小網站空前高漲的app開發熱情和淘寶網的經驗也證明了Facebook的商業戰略在中國完全有實現的可能性。但是以陳一舟的性格和現在校內網的做法,我可以斷定校內會親自切入若干垂直領域,例如電子商務,旅游,網絡招聘,web網游,在賺那么丁點小錢的同時,放棄了成為真正的中國Facebook的可能性。我想,如果把陳一舟換成了馬云,馬云一定會選擇走平臺的道路,所以說性格決定命運呀。


2、命運難測的開心網

前面說了開心網是真正氣質上符合Facebook克隆的網站,實際上開心網成功的唯一秘訣就是抄襲Facebook抄的最謙虛,最真誠,抄到了位。開心網最火的買賣朋友和爭車位這兩個應用都是抄襲自Facebook的“Friends for sale”和“Parking War”,號稱開心網貼心的注冊后提示郵箱登錄鏈接,其實也是原封不動的抄了Facebook。而開心網不過是忠實的抄襲了Facebook就已經驚人的成功了,由此可見國內互聯網的作弊家們,給點專業精神好不好,你抄也得抄像點嘛。

開心網唯一的問題就是商業模式,CPC廣告在國內更加行不通,如果說Facebook還能用CPC賺到1.45億的話,那么開心壓根就不用指望廣告費。如果走Facebook的平臺戰略,構建一個巨大的應用平臺,通過app商家來收費的話,這條路太長了,需要的投資太大。馬云的成功畢竟也有孫正義和Yahoo累計十多億美元的砸錢。孫正義已經給陳一舟砸了4.5億了,不可能再給開心網了。

所以我猜測開心網的商業模式會走第三條路,就是自己做web小游戲,最終轉型成為一個SNS型的休閑web網絡游戲網站。但是這條路會走的很累:一是web網游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完全不低于SNS網站;二是純做小游戲的開發成本很高。

目前開心網的小游戲都是自己開發的,但是這種小游戲是有一個新鮮期的,用戶一開始玩活躍度很高,但是過了新鮮期,就逐漸覺得沒有意思了,用戶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活躍期,就會逐漸消沉下去,開心網現在已經開始出現這種問題了。所以傳統網游的生命周期即便不斷更新也不過3-5年而已,這種web小游戲的生命周期就更短了,不過1-3個月而已。你要保持網站用戶的活躍度,就要不停的開發下去,因此開發成本會越來越高。

Facebook最聰明的地方就是他自己不開發app,只鼓勵app開發商去開發,因此Facebook沒有這個開發成本的巨大負擔。開心網要想擺脫這個困境,還是必須走Facebook平臺戰略,可以說開心不走平臺戰略就沒有大的前途,但是開心要走平臺戰略,這個目標就太大,實現難度過高。所以Facebook的模式不是那么容易抄的,你真想做Facebook的話,你不開放平臺是根本玩不下去的,但你開放平臺你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撐,你也玩不下去。


3、失敗的海內網

王興現在的處境很尷尬。王興創辦海內網的時候,已經意識到要避免成為一個社區網站了,但是由于他一開始沒有從app切入,導致了海內以他不期望的方式成為了一個IT同人社區了。但是他又非常不愿意接受這一點,極力擺脫。不過他不做IT同人社區,有的是人做,于是5GSNS出來了,海內上面的大批IT大牛都跑了。不知道現在王興究竟是高興多一點,還是失落多一點呢。

海內網和下面要提到的所有SNS克隆網站相比,有一個本質不同:海內不提供網站公共信息的廣播,你看不到朋友之外的信息,他還是以Facebook那種模式,引導你去和自己熟人去社交。但不幸的是海內的用戶們畢竟是在中國BBS泡大的一代,你不用app去勾引他們,他們在海內只想著臥底發文搞UGC,而不是拉自己的哥們上來虛情假意的社交。失敗,這真的是很失敗呀。

4、畫虎類犬的UCHome、一起、螞蟻、5GSNS等等

一言以蔽之,這些網站的創始人心里都有一個執念:“BBS是可恥的,BBS是沒有商業價值的,BBS是沒品的,我作為一個有品的互聯網資深人士,我得創造有品的互聯網生活方式”

小戴同學在discuz!論壇上面寫了很長的一篇帖子(不過比我這篇文章短),講他為什么要開發UCHome,中心思想就是BBS過時了,BBS缺點太大,我發現Facebook做社區比BBS更優越,所以我現在開發了UCHome。

謝文就不用說了,一直鼓吹他的三個代表精神:代表互聯網的物質生活,代表互聯網的精神生活,代表互聯網的社會生活的一個超級web2.0社區,不知道他還有沒有八榮八恥?總之謝文導師明槍明棒的要搞社區,結果卻套了一個Facebook的皮上來。其實您大可不必,你要是不抄Facebook的皮,我就把你和豆瓣、51.com放在一起看了。這搞的不倫不類的,還不如光明正大的說我要抄Facebook呢,何必呢?自己都沒有搞清楚自己要干啥的人。

麥田師兄比謝導師還沒方向感,整天琢磨poke小藥丸去了。我記得麥田說過一句話,說他之所以搞螞蟻,就是因為他太煩BBS了,麥田的優點就是太天真,天真的隨便講真話。

5GSNS這個就不說,還不如用discuz!得了。

那么他們為什么要用Facebook的皮來做社區呢?

1、BBS的確有很大的缺陷
凡是運營過BBS的人都知道BBS的“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低手充斥會導致高手的離開、社區的衰落。用Facebook的皮可以很大程度上隔離用戶,解決BBS最大的痼疾。

2、可以改進很多BBS沒有做好的功能
比方說集中的信息更新通知功能,個性化推薦,更好的社區好友互動功能等等。

這些好處都是看得見的,再加上很多人本身對BBS的強烈排斥,更加傾向于用Facebook之皮來做社區網站了。我得必須承認,雖然UCHome這個克隆完全曲解了Facebook之本意,但是UCHome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改良版本的社區軟件。

但是我得說,作為一個非盈利性質的社區來說,用UCHome可能比BBS更好,但是對于一個有商業期望的網站來說,用UCHome做社區,無疑于自殺。為什么呢?

因為Facebook之皮本身是用來實現熟人之間的社交的,因此他是一個封閉的工具,非常不利于信息的傳播!

傳統的BBS要盈利,已經有兩條被證明過康莊大道:

1、BBS轉型做網絡媒體,以BBS為基礎成為網絡媒體的成功案例簡直多得數不過來:

新浪網的前身就是一個四通利方體育沙龍BBS;
網易的前身也是一個大BBS,我在98年還注冊過賬號灌水;
IT媒體類的網站,最近被收購的IT168,PCPOP哪個不是靠BBS起家的?太平洋電腦網也是BBS起家;
CSDN也是BBS起家,一開始是程序員大本營光盤的技術支持論壇;
被IT168買過去的ITPUB,ChinaUnix也是BBS;
JavaEye也是BBS起家;

2、BBS轉型做電子商務

阿里巴巴網站一開始就是一個BBS,是馬云親自敲定要做BBS的;
籬笆網也是BBS,不用說了;
搜房網也是BBS起家

BBS起家的互聯網網站太多了,這本來就是一條光明的大道。為什么這些互聯網資深人士畏之如虎呢?

1、BBS的運營難度和成本都比較高
要運營好一個BBS,站長需要非常高超的平衡能力,以及一個得力的運營團隊,能把一個BBS運營好是極難的事情,這里面的門檻非常高,太多人想回避這個難度走捷徑,造假,灌水,吵做,流量是上來了,社區的商業價值沒有了。而且BBS需要持續不斷的投入,一旦運營投入不足,BBS的人氣就難以為繼。

2、越是互聯網資深人士越希望用網站獨特的功能取勝,不戰而屈人之兵,越想避免商業上的短兵相接和踏實的運營。
對互聯網特別有感覺的人,往往希望用自己的長處作為核心競爭力,希望用卓越的網站功能和體驗去吸引用戶,戰勝對手,而不屑于沒有技術含量的日常運營工作和類似傳統銷售的營銷方式。我感覺自己身上就存在這樣的毛病,而且我也從上述很多人的言論當中感受到了這一點。網站畢竟是公司,要遵守商業規則,踏踏實實的運營和賺錢比整天想著用殺手锏網站功能去擊敗對手更重要。

而且我也強烈的感覺到一點:走捷徑成功的網站往往商業模式會難產,一點一點打拼上來的網站商業模式都是順理成章的。上面提到這么多從BBS起家的網站哪個不是踏踏實實運營了五六年以后成功的?而2005年風光無限的博客網站現在紛紛倒閉,博客網站的運營難度根本無法和BBS相比,因此催生商業模式也更難。


用Facebook之皮運營的社區網站,其用戶創造內容的傳播途徑是受阻的,因此無法成功的轉型成為一個網絡媒體,這BBS第一條商業模式就堵死了;其做電子商務網站其用戶傳播的途徑又受限于朋友之內,傳播范圍太小,無法形成有效營銷,這BBS第二條商業模式也堵死了。5GSNS要搞網絡招聘,但是網絡招聘市場的水非常深,我可以告訴大家的就是:截止目前為止,所有的垂直招聘社區無一成功的,5GSNS在走一條沒有商業前途的路,真要搞招聘,不能按照5GSNS現在這種搞法。


六、社區網站做SNS

Facebook的前景是光明的,但是中國能不能出一個Facebook,現在看來并不是那么樂觀。

大多數披著Facebook皮的社區網站都是瞎湊熱鬧,如果作為興趣愛好搞搞Facebook之皮類型的社區網站,玩玩也好,但是要想搞一個有商業前景的社區網站,我奉勸一句,還是別用UCHome,這是一條死路。

另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趨勢:一些以BBS起家的社區網站也開始SNS化,開始引入Facebook模式:

一個是TechWeb用UCHome架設了一個社區,這個我就覺得很搞笑了,明明有自己的BBS,還搞UCHome自己搶自己的用戶?

另外一個稍微高明一點,CSDN把個人空間和個人博客改用Facebook之皮來實現了。其實這層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給社區的用戶提供好的個性化推薦、好的個人信息聚合、好的朋友交流工具,這些我在CSDN個人空間尚未看到。


七、SNS之我見

國內真正在做SNS的網站并不多,SNS這條也不好走,但如果能成功,就是一個the big thing,但是還看不出來候選者。

那些批著Facebook之皮的社區網站,我預測將有一半以上在兩年之內死掉,另外一半會改回BBS。

社區網站做SNS悠著點好,先想清楚了再做,要做就做得有點創新,別蠻干,上來就扒別人的按鈕和CSS。 SNS是2008年中國互聯網最火爆的現象了,無數的SNS網站一夜之間紛紛涌現,前仆后繼,慰為壯觀:校內、海內、開心、一起、螞蟻以及無數的Facebook克隆SNS網站陷入了一場空前慘烈的廝殺當中,每個人都生怕錯過互聯網下一個the big thing的機會,一波接一波的抄襲、炒做和競爭令人應接不暇、眼花繚亂。我也未能免俗,從2006年就一直關注SNS網站的發展,在2007年下半年就開始用Facebook,也一直在不斷思索:究竟SNS網站的未來是什么呢?這場空前混亂的SNS大戰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呢?在中國,一個成功的SNS模式應該是什么樣的呢?先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期待拋磚引玉:


一、引子

早在博客概念還如日中天的2005年,國內就已經有一大批克隆MySpace的SNS網站了,比方說uuzone,圈網等等,當2006年MySpace以5.8億美元的高價被新聞集團收購之后,國內的Myspace克隆網站達到了一個高潮。但是這種類型的SNS網站模式在國內一直不太成功,難以病毒式傳播,需要依靠大規模用戶推廣和不斷的線下活動組織,所以逐漸式微了。除了已經關門的之外,其他的已經無一例外的改頭換面克隆Facebook了。此時當其他網站還在盯著博客概念和MySpace的時候,王興已經全盤克隆Facebook推出了校內網,眼光很獨到。

但是直到2007年微軟以2.4億美元購買了Facebook的1.5%股份,這才真正引爆了國內的Facebook熱潮,此前言必稱MySpace的謝文也從此改口,言必稱Facebook了。從2007到現在一年時間不到,國內的Facebook克隆SNS網站已經是忽如一夜VC來,千萬SNS繽紛開了。這些眾多的SNS網站當中,除了51.com和豆瓣之外,幾乎無一例外的先后抄襲MySpace和Facebook,特別是從王興開始,把抄襲發展到了毫無道德底線的程度:連按鈕和CSS樣式表都直接拿來就用,開創了互聯網抄襲無底褲的新時代,從中國互聯網的歷史貢獻來說,王興可以和周鴻祎相提并論,都是劃時代的開創者。

現在的SNS都長著一副Facebook的嘴臉,這真的十分無趣,國外的Web2.0網站類型非常豐富,光是SNS類型的還有twitter,friendfeed,friendster,ning等等,干嗎光盯著Facebook抄阿?所以我的第一個話題是:


二、Facebook的成功秘訣是什么?

這幾年時不時有人問我:JavaEye的成功秘訣是什么?也有很多人告訴我他們發現了JavaEye成功的秘密是XXX,在他們看來,只要按照這個XXX去做,也可以創辦一個成功的技術網站,但我沒有發現有人成功過:這不是因為他們找錯了秘訣,而是因為網站的成功并不是光靠一個秘訣。

JavaEye的發展歷史分為幾個階段:從2003年9月創立到2006年8月是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JavaEye靠的是個人鐵腕管理;從2006年9月到2007年9月是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的JavaEye靠的是web2.0概念的社區改造;從2007年10月開始是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的JavaEye靠的是不斷精益求精的功能和品質服務。以后JavaEye還會有很多發展階段,跨越每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都需要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或者說秘訣)。

現在國內克隆Facebook的一些SNS網站就犯了上面同樣的問題:王興認為Facebook的成功秘訣是發展大學生用戶市場,所以他搞了校內網;當王興賣掉校內創辦海內的時候,他又認為Facebook的成功秘訣是真人社區,這一點也被謝文反復的吹捧;而戴志康顯然認為Facebook的成功秘訣是去中心化的社區形態,所以他搞了一個UCenter Home出來;而從開心網開始,大家又突然發現Facebook的成功秘訣原來是上面的Web小游戲,于是一窩蜂的抄襲Facebook的熱門小游戲;當然還有很多人認為Facebook的成功秘訣在于開放平臺;不過最搞笑的還是麥田師兄(他是我大學同系高4屆的學長),把一個poke功能當成了Facebook成功的全部秘密,很有點像古代學會寫一二三,就以為“萬”字要寫一萬筆的笨學生。所以不同的人看Facebook,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其實這些看法都對,但是又都不準確:Facebook在每個發展階段都有導致他成功的原因:在Facebook發展的第一個階段,面向校園市場和實名注冊是他成功的原因;在Facebook發展的第二個階段,采用去中心化的封閉式設計又能夠很好的隔離不同類型的用戶;在Facebook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開放平臺推動了他的騰飛,是web小游戲讓他的用戶群迅速的擴大。因此就算要抄襲Facebook,也應該認識到Facebook成功的每個階段,要抄就抄得全面點,別把著一個poke就以為自己得到了成仙藥丸。


三、Facebook究竟是什么?

那么Facebook本質上是什么東西呢?現在的Facebook對用戶來說是一個社交工具,而不是一個社區;如果我們拋開用戶的身份,從互聯網網站類型去看,Facebook是一個應用平臺,而不是一個社區網站。因此目前國內的SNS網站當中,只有開心網最接近Facebook,只有開心和海內沒有企圖去成為一個社區網站,其他所有的SNS網站都背離了這一點。

我在2007年下半年,總是不斷的收到一些朋友的Facebook郵件邀請,一開始不為所動,到后來開始不勝其擾,最后注冊了一個賬號。但是注冊賬號以后發現Facebook就是一個空白的網站,根本不知道可以干嗎,于是又是長期的不登陸,直到一個朋友給我發來了Facebook上面的Vampire的app邀請,Vampire是一個吸血鬼的小游戲,你可以咬別人組建你的吸血鬼軍隊,還可以和別的軍隊作戰。就這么一個小游戲,立馬讓我明白了Facebook是怎么個玩法,馬上促使你把自己的MSN/Gtalk的朋友都拉過來玩,于是一個你熟識朋友的在線圈子很快就組成了。

現在很多的開心網用戶看到上面這一段,肯定覺得似曾相識,他們就是這樣開始用開心的,這里的互動關鍵點是什么呢?是作為一個網站,用戶為什么會來你的網站?

因為你的網站有大牛?還是因為你的網站有高質量的文章和討論?還是因為你的網站提供了很多吸引他的機會和資源?

如果用戶是因為這樣的理由來你的網站,那你抄襲Facebook就太失敗了。因為你的網站核心競爭力還是在于“內容”,還是要依靠UGC。那么一個封閉的社區、一個去中心化隔離用戶的社區要創造高質量的UGC就太難了。
Facebook靠的是你的朋友在上面活動,你可以參與他們的活動,這就是全部的理由。至于搞什么活動不重要,寫不寫什么文字也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你需要Facebook這樣一個tool來保持和你朋友之間的關系。

雖然Facebook不僅僅限于認識的朋友,但是其主要目的就是提供給熟識的朋友進行交流之用,因此Facebook本身并不提供任何全站的公共信息廣播,也不開放匿名訪問,你和自己認識的朋友之間的交流本來就是私密性的,這些信息本來就是被保護起來的。

而且尤其重要的一點就是Facebook并不鼓勵UGC(用戶創造內容),這是和其他web2.0網站的本質區別。Facebook真正鼓勵是你和你的朋友在Facebook上面“發生了互動的行為”,而不是“互動的所創造的內容”。

用這個標準你去衡量一下,就會發現開心網是唯一神似Facebook的網站,而其他網站,特別是UCenter Home簡直就是拙劣的Facebook模仿者,他完全沒有領會Facebook的本質,完全用自己做社區軟件的思路去套Facebook,搞出來的UCHome壓根就是一個社區網站,這一點大家看看5GSNS:

1、你為什么去5GSNS,因為你想看keso或者其他大牛寫的文章
2、你為什么去5GSNS,因為你知道keso或者其他大?,F在在干嗎
3、你為什么去5GSNS,因為上面有互聯網行業的招聘信息

說白了就是一句話:高質量的內容和資源在吸引你,所以要保持高質量的內容和資源,你必須依靠高質量的會員持續的UGC,那么我請問你,這和一個BBS有本質區別嗎?或者我這樣問你,keso不用UCHome,而是discuz!,會妨礙你訪問5GSNS嗎?會妨礙你泡在這個網站上面并且發貼嗎?所以小戴同學換湯不換藥呀。


四、Facebook怎么賺錢?

據說Facebook現在全球注冊會員有6000多萬了吧,網站流量也排名全球前10了,這樣的網站賺錢是不難的,難的是用簡單的商業模式持續的賺大錢。無論是Facebook在網站上面搞搞電子商務賣賣商品也好,搞搞網絡招聘賣賣人頭也好,搞搞游戲賣賣道具也好,都能賺錢,但是這些商業模式有問題:

1、無論是電子商務、網絡招聘、網絡游戲或者其他的什么商業模式,都是劃分具體的用戶群體去賺特定人群的錢,無形之中,潛在客戶就少了一大半,Facebook坐擁6000萬會員,商業模式的覆蓋面必須廣,去賺小眾的錢就是個失敗的商業模式。

2、進入特定的分眾領域,以Facebook這樣的通用SNS網站來說,競爭力根本不及專業的垂直網站,你做電子商務做不過ebay,做網絡招聘做不過monster,做網絡游戲做不過爆雪,都只能吃點殘羹冷炙。而且這種專業領域,你Facebook根本沒有積累,你需要花多么大的代價才能摸清楚這里面的水有多深呀。

3、你做這些垂直領域的生意,其實就是和Facebook平臺上面的開發商在搶生意,這是一個大忌,會破壞整個Facebook平臺的商業生態鏈條。而這個大忌,校內網正在不遺余力的去犯。

那Facebook怎么辦?靠廣告嗎?廣告是一條路,但光靠廣告不行。Facebook在2007年廣告收入是1.45億美元。這個收入水平和Yahoo這樣的門戶網站無法相提并論,也遠遠不足以盈利和上市。

其實在網絡廣告市場,已經被證明的廣告模式只有兩種:搜索引擎的關鍵字廣告和媒體網站的媒體廣告,也就是Google模式和Yahoo模式,或者說國內的百度模式和新浪模式。前者依靠拍賣廣告關鍵字賺錢,后者依靠網絡媒體內容平臺傳播影響力。

而Facebook的精準廣告投放只能依靠CPC(每點擊成本)來計費,而我們知道Google的adsense收入是非??蓱z的,他的主要廣告收入來自競價排名。Facebook的非UGC特性決定了他是一個沒有內容的網站,無法像媒體網站那樣賣內容廣告,作為一個對比,開放式的SNS網站MySpace就不同了,他的網站互動產生了巨大的UGC,所以他的廣告收入是Facebook的3倍以上。因此光靠廣告收入,對于Facebook來說非常的不夠。

那么Facebook的錢途在哪里?

Facebook的真正錢途在于從app開發商身上賺錢!我們看看淘寶網是怎么賺錢的就知道了:淘寶網開店不收費,但是你想成為誠信商家,你想進駐淘寶商城,你想在淘寶的搜索上面靠前,你想獲得淘寶的高級服務,那么請乖乖交錢。而淘寶上面的大商家是很愿意掏這筆錢的,因為淘寶這個平臺可以讓他賺到更多的錢。

Facebook現在就是一門心思做平臺,不做應用,盡量能開放的數據全部開放出去,不遺余力的培養app開發商,為app開放商創造最好的賺錢途徑。Facebook就是一個巨大的網店,而app開發商就是上面免費租賃店面的商家,兜售自己的玩具,吸引用戶來玩。app開發商可以去做網絡招聘、app開發商可以去做機票預定、app開發商可以去做電子商務,現在Facebook上面已經有幾萬個app了,其中真正賺錢的app還不是特別豐富。等到Facebook平臺上面有100萬個賺錢的app商家的時候,Facebook再面向app商家推出增值服務,你可以想像一下到時候Facebook賺錢是多么容易的事情。

所以Facebook并不需要直接從注冊用戶身上賺錢,而是把面向用戶的細分垂直領域的賺錢機會統統留給app商家,同時也把這些細分領域的成本、風險和時間統統節省了,Facebook只要把自己的平臺做的足夠好,給app商家提供足夠好的免費服務和增值服務,就可以坐在家里收錢了,壓根不需要自己親自一個細分領域一個細分領域辛苦的開拓。從這一點來看,校內是多么的愚蠢和短視。為什么現在Facebook這么全心全意的伺候app開發商,當然是因為app開發商將來就是Facebook的衣食父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