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bn8ez"></rt>
<label id="bn8ez"></label>

  • <span id="bn8ez"></span>

    <label id="bn8ez"><meter id="bn8ez"></meter></label>

    隨筆 - 72  文章 - 28  trackbacks - 0
    <2025年5月>
    27282930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常用鏈接

    留言簿(4)

    隨筆分類(66)

    隨筆檔案(72)

    文章檔案(19)

    收藏夾

    搜索

    •  

    最新評論

    閱讀排行榜

    評論排行榜

    三、我國深滬上市的新能源企業情況


    (一)上市情況


    1、樣本選擇和分布


    本次研究選擇我國深滬上市的新能源企業 28 家作為樣本。其中上交所15家,深圳主板5 家,中小板7 家,創業板1 家。樣本數目較少,但也涵蓋了光伏太陽能、風能、核能、電動汽車、生物質能和LED 的六個新能源產業(請見表23)。

    深滬上市的新能源企業情況


    28 個樣本中,通過IPO 上市的企業14 家,其中上交所7 家,深圳主板1 家,中小板5 家,創業板1 家。從上市時間來看,通過重組進入新能源產業的大多數在2005 年之前上市,而2005 年之后的均通過IPO 方式上市,且大多數在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上交所IPO 的新能源企業以國有大型新能源設備商企業居多,而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的新能源企業則大多數屬于民營新能源企業最多。


    2、IPO 情況


    14 家深滬上市的新能源企業與其他行業企業的IPO 情況差異不大。市盈率均值為 27.83 倍,發行價均值為1.64 美元,募集資金總額均值0.95 億美元,均遠低于海外上市的新能源企業IPO 發行價格和募集資金總額均值(請見表24)。


    深滬上市的新能源企業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在發行市場化改革之后,創業板IPO 的新能源企業市盈率已經明顯提高,如天龍光電發行市盈率62.69 倍,募集資金1.36 億美元,與海外市場新能源企業IPO 市盈率和募集資金均值已大體相當。


    3、重組情況


    在深滬兩市的新能源上市企業中,重組的和實現 IPO 各占一半。重組的14家企業中6 家屬于生物質能行業,4 家屬于光伏太陽能,兩家涉及LED 行業,風能和核能各有一家。14 家重組企業大體分為三種情況:


    其一,企業原有行業出現成長瓶頸,企業主動改變主業方向,進入新能源領域,形成了新能源業務與原有業務共存的模式。如原主業屬于紡織類的江蘇陽光、孚日股份進入光伏太陽能領域,生產家電的德豪潤達進入了LED 照明產業;


    其二,上市公司子公司或所投資的公司進入新能源領域。如天威保變擁有天威英利25.99%和新光硅業35.66%的股權,2009 年天威英利和新光硅業分別向天威保變貢獻了1.55 億元和2972 萬元的投資收益;


    其三,原有上市公司陸續虧損進入退市階段,通過重組進入新能源領域。如進入LED 照明產業的三安光電原為湖北的活力28,后曾重組為天頤科技,2008年正式變更為三安光電。


    (二)業績情況


    1、企業規模

     

    以 2009 年數據為準,28 家樣本企業的營業收入均值為8.07 億美元, 2009年底市值均值為22.17 億美元。與其他國家海外上市的新能源企業以及我國海外上市的新能源企業相比,深滬上市的新能源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市值均值偏低,深滬兩市市值最大的新能源企業金風科技2009 年的市值約為64.5 億美元,這一市值略高于全球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但還明顯低于我國海外上市的新能源企業市值均值(請見表25)。

     

    深滬上市的新能源企業情況


    2、盈利能力


    2009 年,28 個我國深滬上市新能源企業的凈利潤均值為0.42 億美元,凈利潤率均值為10.4%,其中2 家企業出現虧損,占比為7.14%。與國外新能源上市企業相比,深滬上市企業的凈利潤均值較低,但虧損企業比例也最低。與IPO企業相比,深滬通過重組進入新能源領域的企業盈利能力波動更加明顯。


    3、成長性


    與海外上市新能源企業所不同的是,我國深滬上市新能源企業的成長性更為穩定,既沒有風險較大的大盈大虧的現象,像第一太陽能、無錫尚德這樣快速成長的行業領袖企業也較少。部分新能源企業通過深滬上市獲得了高速成長的空間。

     

    以中小板金風科技為例,企業2006 年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約為2.3億美元和0.48 億美元,而2009 年則分別為16.11 億美元和2.62 億美元,增長率分別高達600%和445.8%。


    案例鏈接五:金風科技——資本運作“彎道超車”


    金風科技2007 年底在中小板掛牌上市,IPO 募集資金18 億元,融資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了保證,同時資本市場所提供的資產運作平臺也加速了企業的“彎道超車”。


    金風科技是第二批我國創新型試點企業,其隸屬的風能產業屬于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新能源這個技術為王的行業,即便是每年投入6%的銷售收入到研發領域,金風科技也同樣感受到了壓力。2008 年4 月,上市后的金風科技開始資本運作,斥資4120 萬歐元購買了世界上第一家研究直驅式風機的德國VENSYS 公司70%的股權,同時,金風科技提供了2000 萬歐元的流動資金給該公司,還購買了一個當地的工廠作為這家德國子公司的生產基
    地。德國 VENSYS 是全球最早研究開發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技術的公司,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有能力開發該技術的公司之一,由其技術平臺研發的MW 級風力發電機組的批量產業化。公司與西班牙Eozen 公司、捷克CKD 公司、印度Regen 公司等簽署了技術轉讓協議,每年可以從中獲取穩定的技術轉讓收入。

    這項并購案給金風帶來的核心競爭力提升是明顯的。其一,收購可以使金風科技最終獲得自主知識產權的風力發電機組技術和設計能力,實現將德國VENSYS 公司技術優勢和金風科技的產業化優勢相結合,制造出“德國品質、中國成本”的風力發電機組,獲取在世界風電市場的產品競爭優勢,打開國際市場銷售的空間,有助進一步提升公司價值;其二,金風科技因此獲得了VENSYS 在世界各國的技術使用客戶,印度、阿根廷、歐洲等國的客戶可以每年提供技術使用費給金風。其三,德國公司成為金風科技三大研發基地之一,其成熟穩定的團隊在更高兆瓦級的風機研發方面給金風科技貢獻了不少力量,參與了金風科技2.5 兆瓦和3 兆瓦新產品以及電控技術等零部件的研制,2.5 兆瓦和3 兆瓦新產品分別將于8 月份和第四季度下線。其四,收購VENSYS 后,金風科技隨即又通過VENSYS 收購創建了VENSYS 制造變流和變槳系統的德國子公司,同時,利用VENSYS 的高端德國制造品牌打入歐洲市場。


    4、市盈率


    以 2009 年收盤價數據為準,28 個我國海外上市新能源企業股票市盈率均值為83.45 倍,高于其他國家海外新能源上市企業市盈率均值(63.49 倍),但低于我國海外上市新能源企業的市盈率平均水平。


    (三)市場表現


    1、超額收益率


    2009 年,從超額收益率來看,深滬上市新能源企業均值為54.46%,明顯弱于海外上市的新能源企業(請見表26)。將IPO 和重組兩類企業進行比較可以發現,深滬兩市重組進入新能源的企業漲跌幅明顯較大,為176.98%,超額收益類為97%;而IPO 類的漲跌幅為98.01%,超額收益率僅為20.44%。其中漲幅最大的是重組進入LED 行業的三安光電,其2008 年底股價為9.55 元,2009 年底股價為52.75 美元,一年漲跌幅高達452.36%。

    深滬上市的新能源企業情況

    2、波動性


    以 2005~2009 年的五年時間計算,深滬上市的新能源企業股票波動性大于全部海外上市公司均值,但遠小于我國海外上市的新能源企業均值。28 只樣本股股價的波動系數均值為9.09 倍。其中IPO 類新能源企業的波動系數為7.56 倍,而重組類新能源企業的波動性系數明顯較大,為10.27 倍。


    案例鏈接六:三安光電——以“新能源”名義瘋狂


    2010 年1 月20 日,主攻LED 照明產業的“三安光電”發布業績預增220%以上和10 轉10 股分配預案的利好公告,該股盤中創出78 元歷史新高,也再次創造了中國股市的“重組”奇跡。


    “三安光電”是我國股票重組最為經典的案例之一。該股票最初是“活力28”(“沙市日化,活力二八”的廣告詞還記憶猶新),1993 年在滬市上市,是湖北省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之后重組為天頤科技,無奈好景不長,2007 年4 月27 日, S*ST 天頤因三年連續虧損而暫停上市,瀕臨退市的企業開始進行重組,2008 年6 月重組完成,公司由食品加工業進入了最為炙手可熱的LED 照明產業。隨之而來的是二級市場股價的一路狂飆,2006 年的最低價僅1.5 元, 2009 年股價最高至56 元,2010 年除權前創出了78 元的高價,10送10 除權后,股價更是在4 月創出了119 元的高價(復權價)。不可否認,三安光電的確是我國 LED 照明產業的龍頭企業之一,擁有14 臺MOVCD 設備,具備年產45 萬片外延片、芯片150 億枚的生產能力。但從整個產業的產業鏈分布來看,芯片襯底技術為美國納斯達克的CREE 和日本的日亞公司牢牢掌控,生產外延片和芯片的主要設備MOVCD 為納斯達
    克上市的德國AIXTRON 公司所壟斷,三安光電可以擁有的優勢主要仍是LED 封裝技術而已。但其325.4 倍的市盈率無疑已經成為了全球LED 公司中估值最高的股票之一。

     

    深滬上市的新能源企業情況


    四、我國新能源企業上市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風險


    (一)新能源企業上市的可行性和資源情況


    新能源戰略已經成為各國爭奪未來制高點的重要砝碼,我國也不例外。2010年3 月,美國自由派智庫“美國進步中心”所發布的國際清潔能源競爭力排行榜顯示:中國2009 年清潔能源投資超過了美國美國清潔能源企業。根據排名,中國目前是世界最大的風力渦輪發電機生產國、最大的清潔能源市場、最大的清潔能源投資國和世界領先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國。盡管此報告的權威性受到眾多質疑,并在美國引發了激烈反響和爭論,但由此可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確實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從資本市場角度來看,盡管我國已經產生了數量可觀的新能源企業,但在滬深上市的新能源企業較少,無錫尚德、江西賽維等龍頭企業多是前往海外上市,新能源企業群體是創業板和中小板未來可以重點開發的上市資源(詳見附件八)。新能源企業屬于典型的技術資金密集型企業,因此與間接融資相比,新能源企業更迫切需要獲得資本市場的支持:首先,新能源產業大多需要長期發展的資金,股權融資顯然更有利于支持產業長期發展;其次,新能源企業技術更新速度很快,具有較高的成長性和風險,間接融資難以對高風險產業提供融資支持;第三,發展到一定層次,新能源產業勢必需要進行產業整合,資本市場通過其特殊功能可以有效地促進企業的購并與資產的重組;第四,新能源企業的上市,可以形成“示范效應”和“集聚效應”。資本市場可以引導民間資本和中介機構進入新能源產業。


    (二)新能源企業前往海外上市的主要原因分析


    本次報告的研究數據顯示,美歐日等國的新能源企業多數選擇本國資本市場上市融資;海內外上市的中國新能源企業近60 家,其中海外上市的31 家,在深滬IPO 上市的僅有14 家。我國新能源企業較多選擇海外上市的原因大體包括以下方面:


    1、不同細分行業的新能源企業需要不同層次市場支持,我國新能源企業選擇海外上市與國內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尚不完善有一定關系。


    從 2005 年無錫尚德登陸紐交所開始,我國新能源企業海外上市時間段主要集中在2005~2007 年期間,上市地點既包括成熟的主板市場,也包括創業板和三板市場。由此可見,盡管同樣屬于新能源企業,企業多樣化的特征決定了其不同的融資需求和上市地選擇。


    數據顯示,一部分新能源企業呈現出傳統制造業的特征。如核能和風能企業多數屬于規模較大企業(在我國多數屬于國有企業)。此類企業技術趨于成熟,市場占有率較高,經營模式和業績均趨于穩定,大多數屬于細分行業龍頭企業;二級市場上,其定價和市盈率偏低,超額收益率和波動性較小,市場風險較低。此類企業比較適合在主板市場上市融資,我國此類企業也多數選擇在深滬兩市或港交所上市。


    另一部分新能源企業呈現出創新型企業的特征。如光伏太陽能、生物能源、電動汽車和LED 類企業。這些企業多數屬于民營企業,企業規模較小,注重技術創新,一旦技術突破,成長具有非線性特征;同樣一旦技術落伍,企業則很可能陷入發展的困境。二級市場上,此類企業定價和市盈率偏高,超額收益率和波動性較大,市場風險較大。此類企業比較適合在創業板和三板市場掛牌融資,在我國創業板和三板市場尚未推出之時,此類企業大多數選擇海外上市。


    2、靈活的定價機制和便捷的再融資渠道吸引企業前往海外上市

    從我國海外上市的新能源企業來看,上市前一年處于虧損和微利的企業占比超過三分之一,這些企業難以在深滬市場實現上市。而在已經盈利的企業IPO中,其發行定價趨于市場化,如同樣是紐交所上市的光伏太陽能企業,英利綠色能源的發行市盈率為220 倍,而天合光能的發行市盈率則為28 倍;而在納斯達克實現IPO 的新能源企業多是處于虧損或是微利狀態。IPO 之后便捷的再融資和私募融資也是國內新能源企業前往海外上市的原因之一。如無錫尚德在2005 年登陸紐交所融資5 億美元之后,又先后再融資或私募融資1 億多美元。

    3、部分新能源企業屬于外向型企業,海外上市有助于其海外市場拓展發行上市除了可以融資之外,同時也可以間接地起到企業宣傳和市場拓展的作用。互聯網等新興企業前往海外上市的主要原因在于企業上市前的盈利能力
    無法達到國內資本市場的要求,且國內當時對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模式理解尚不到位。而在海外上市的新能源企業則有所不同,這些企業上市前大多已經獲得盈利,并滿足了國內主板和中小板的上市標準,其選擇在海外上市的原因更多在于其“兩頭在外”的經營模式。


    以光伏太陽能產業為例,我國企業主要集中在中游太陽能電池生產環節,屬于典型的“兩頭在外”。上游的多晶硅原料供給主要由歐美日的七大廠商壟斷,企業所需原材料絕大多數需要從國外進口;另一方面,90%以上的光伏電池組件和系統銷往國外,共中德國安裝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九成為中國制造。國內企業在海外尋求和開拓市場的同時,自然也產生了在海外市場融資的需求。


    4、外資中介機構識別能力較強,在新能源企業資源挖掘過程中作用明顯在海外上市的我國新能源企業,特別是在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均經歷了 “外資創投進入(私募)——國際投行保薦——海外市場上市”的流程。外資中介機構具有敏銳的市場感覺和較強的識別能力,可以發掘出優秀的新興企業前往海外上市。

    本次報告數據顯示,前往紐交所上市的我國新能源企業在上市前均獲得了私募和創投的資金注入,其中以外資為主(請見表27)。前往納斯達克上市的納斯達克上市的7 家新能源企業中也有3 家公司上市前獲得了外資VC/PE 的投入以無錫尚德為例,公司曾在初創期的2001 年獲得無錫高新投的VC 投資,在公司上市前的不到一年時間里引入了高盛亞洲、龍科創投、普凱投資等6 家外資PE,引入資金8000 萬美元,最后以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和摩根士丹利兩家國際知名投行為承銷商發行上市。

     

    深滬上市的新能源企業情況

    在美國上市的我國新能源企業幾乎都有成功的背后推手,摩根士丹利、高盛、瑞士銀行、瑞士信貸、美林證券、德意志銀行個個均是國際知名大投行。它們一旦看準某個公司,在上市階段,往往以企業主承銷商、財務顧問和發行股票全球協調人的身份出現,通過一系列設計和運作,協助企業最終完成海外上市。盡管身處名門,但國際投行往往都能與企業家們保持頻繁接觸或實地盡職調查。據江西賽維相關人士介紹,在其上市過程中,大摩的人不厭其煩地前往新余調查,并不斷地向企業介紹和解釋海外市場的定價的模式,和企業反復協商發行定價。國際投行的敬業令公司上下都感到驚訝和敬佩,同時也堅定了企業前往海外市場融資的決心。


    (三)新能源上市企業的主要風險


    實證分析顯示,新能源上市企業的主要風險包括以下方面:


    1、政策變更對企業經營發展的影響


    眾所周知,當今各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均對新能源產業實施了多種扶持政策,政策支持也成為了新能源企業被青睞的重要因素。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政策變更也會給新能源企業的發展帶來諸多不確定性,這其中既包括國內的政策,也包括國外其他國家的政策。


    如國家發改委 1204 號文件強調“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的政策給本土風電企業提供了發展良機,但是隨著國內企業實力的增強以及歐美的企業和政府認為上述規定限制了國外企業在中國風電產業的公平競爭,2010 年1 月,發改委取消了此項規定,這一開放風電市場的政策變化對已經產生政策依賴性的國產風電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又如我國的光伏太陽能企業產品主要出口海外,外國新能源政策的變更也對企業的發展帶來不確定性。以德國為例,該國太陽能系統市場占有率約達全球5 成,牽一發而動全身。今年年初德國政府提議,在7 月1 日降低太陽能屋頂補助16%,9 月1 日降低太陽能地面型(Ground)補助15%。3 月,德國參議院針對
    新太陽光電補助費率調整案,提出降低幅度不應超過10%建議,雖尚未立法定案,但可確定的是,德國政府與民間協商已漸產生共識。兩次政策的變更,盡管沒有定案,但已經給全球光伏太陽能產業帶來巨大影響,且影響還將延續。


    2、產業“過熱”所帶來的危機


    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千呼萬喚仍未出臺,但光伏太陽能、風能或現產能過剩之憂,或受制于電力傳輸的瓶頸,發展受到掣肘。產業“過熱”對于企業是巨大的經營風險。以光伏太陽能為例,我國的多晶硅產能已經遠遠超過電池需求,在2008 年上半年多晶硅最狂熱的時候,同時上馬的多晶硅項目仍高達30 多項,不少地方政府紛紛劃出專項用地用于建造光伏太陽能產業園,個別企業更是拋出了萬噸多晶硅的計劃,這些項目存在巨大的風險。盡管金融危機給全球的新能源產業潑了一盆冷水,但產業“過熱”所帶來的危機仍會長期存在。


    3、企業核心技術問題


    新能源企業屬于技術資金密集型,技術是企業能否持續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盡管我國已經逐漸成為新能源大國之一,但核心技術的缺失仍然是企業“軟肋”所在。以LED 照明產業為例,我國是全球LED 封裝量最大的國家,但在LED襯底材料的技術和外延片生產設備方面存在明顯瓶頸。

    另一方面,即便擁有一定的技術實力,但新能源產業日新月異,如果企業不能持續創新,原有的技術優勢也很有可能化為烏有。以光伏太陽能產業為例,目前該產業單晶硅和多晶硅技術以原材料資源豐富、轉換效率高等因素略勝一籌,我國企業在此方面的產能已經達到國際領先。不過目前以第一太陽能為代表的薄膜太陽能已經快速崛起,成本迅速降低,預計在未來幾年將對單(多)晶硅太陽能產生巨大沖擊。這一技術變革無疑也將對中國光伏太陽能企業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

    我國創業板發行上市規則中“業務和技術”一節中,要求披露企業主要產品或服務的核心技術,包括技術來源、技術水平、成熟程度,說明技術屬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情況。因此對于新能源企業而言,核心技術問題是上市應關注的重點。在已經發行上市企業的反饋意見中,新能源企業大多數被明確要求披露公司核心技術的來源及定價依據,并需說明了以專有技術出資的專有技術權屬不存在糾紛,且有認定機構和評估機構證明其合法合理性。


    4、上市后的市場風險


    盡管二級市場風險并非是企業上市過程中所具有,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上市的新能源企業股價暴漲暴跌,則可能對其他新能源企業的上市產生負面影響。本研究報告數據顯示,全球上市新能源企業的IPO 市盈率明顯超過市場平均水平,個別市場的個別股票存在暴漲暴跌的現象。同時也可以發現,我國新能源企業股價的暴漲暴跌現象主要存在于重組類型的上市公司之中,而IPO 類新能源企業的股價相對平穩,市場風險主要集中于那些通過重組進入新能源產業,炒作新能源概念的股票。


    (四)新能源企業上市的難點問題


    除了新能源企業上市的幾點風險之外,新能源企業上市還有一些難點問題。


    1、新能源企業商業模式的理解問題


    作為一個新興產業,新能源不僅在技術上有所創新,同時在商業模式上也是不斷推陳出新,如何理解這些商業模式成為了新能源企業上市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不少的新能源企業涉及一種新興商業模式——節能環保工程外包,即客戶(一般企業)將節能環保重點工程外包給新能源企業,通過合同能源管理和環保設施特許經營,完成節能環保工作。這種新興商業模式的關鍵在于企業能否真正通過節能減排為客戶帶來效益,并從其效益中獲得過程外包的報酬。


    又如金風科技上市時的經營模式也備受關注。金風科技采用以系統集成為主要特征的經營模式,風電機組配套零部件由外部合作廠商按照金風提供的技術參數和質量標準進行生產,公司對采購的零部件進行檢測、總裝、調試,形成最終產品。這種經營模式使公司得以利用外部供應商的資源,減少資本投入,縮短新產品的產業化周期,是一種輕資產高成長的戰略,在企業發展早期階段具有很大優勢。但是該模式在企業規模發展到了一定規模之后(如全球前十名),能否應對國際巨頭的競爭成為了上市審核中關注的問題。


    2、新能源企業所面臨的財務問題


    首先新能源企業如何確保從客戶手中及時獲得相應的工程款項。節能環保工程外包項目大多數由政府推動11,如太陽能和風能并網發電的上網電價由政府制定,盈利也主要來源于政府補貼。企業收入受相關政府政策的影響較大;其次,新能源企業的收入確認問題。在新的商業模式中,客戶為了確保節能環保外包工程的質量,往往會與新能源企業簽訂利用節能效果分期交付工程實施款項,即客戶用每期節約的電費(或者是獲得的政府補助)支付外包工程款項,新能源企業的收入確認問題就需要解決;最后,是新能源企業的稅收問題。新能源產業大多數屬于國家政策扶持產業,因此在稅收方面有各種各樣的優惠,但這些優惠政策一般比較復雜,同時能否長期存在也還有一定疑問。如核電行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核電發電企業生產銷售核電產品,自核電機組正式商業投產次月起15 個年度內,統一實行增值稅先征后退政策,返還比例分三個階段逐級遞減12;同時,核電發電企業取得的增值稅退稅款,專項用于還本付息,不征收企業所得稅。

    (五)基于實證分析的兩點啟示


    基于海內外新能源企業上市情況分析的啟示是:


    1、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新能源產業格局中均占有一席之地,但新能源上市公司更多地仍是集中在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國的資本市場,其中美國的紐交所和納斯達克更是幾乎擁有了80%以上的全球最知名新能源企業。相對寬松和市場化的環境或許是美國資本市場在新能源上市資源開發中能夠贏得先機的原因。


    2、新能源企業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最具有上市潛力的群體之一,吸收此類企業上市將有助于新能源產業與資本市場的對接。隨著創業板的推出、代辦轉讓系統的逐步完善和發行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我國新能源企業更多選擇在創業板和中小板上市,前往海外上市的家數明顯減少,但在制度方面仍需不斷完善,如何更好地挖掘新能源上市資源值得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2009 年;
    2、《中國技術前瞻報告2006~2007》,國家技術前瞻研究組,科學技術文獻出版
    社,2008 年;
    3、長城證券研究所新能源產業系列研究報告;
    4、國家能源局相關網站
    5、《Green Industrial Revolution Gaining Momentum》,Daiwa Institute of Research,
    September,2009。


     

    附件一:各國新能源產業支持政策比較


    一、新能源產業的特點及政策扶持的必要性


    首先,新能源前期投入大,高度依賴規模效應。新能源技術一般屬于高新技術,具有投入巨大,研發風險較大的特點。企業不愿意也沒有實力對新能源的研發做出巨額投資,而技術進步的延宕又將影響新能源產品的消費市場,使得新能源市場難以擴張,規模效應無法實現,由此進一步加大了新能源產品的生產與交易成本。這種市場的低效現象需要宏觀政策的進行協調解決。

     

    其次,新能源具有正外部性的特點。新能源的利用和節能技術、節能產品的應用對于環境的改善具有正的外部性,而新能源技術以及節能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投資一般由企業承擔。而為了充分發揮這種正的外部性,市場力量顯然有限。


    第三,新能源是一種戰略性資源。作為一種戰略性資源,在市場不完善的條件下,政府對其進行干預也是有必要的。世界上很多國家在新能源開發的實踐中,均以制訂新能源政策為手段,通過政府干預來協調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的關系,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第四,新能源面臨能源供給方面的問題。能源供給一直是一個公眾化的課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然壟斷的特征,并非個別企業行為可以左右。例如電力供應,它需要特定的網絡系統來為消費者提供服務,投資規模巨大、投資回收期長、網絡的專用性強,新能源在與現有電網連接時會遭遇到艱難的談判,這需要一個宏觀政策來進行協調。


    目前,各國的能源戰略均反映了兩個明顯的政策導向:一是開發利用替代石化能源的新能源,由此使能源消費結構在完成由煤炭向石油的轉化后向著高效、清潔、可再生、低碳或者無碳的天然氣、核能、太陽能和風能等方向發展;


    二是節能降耗,致力于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的研發。前述種種原因實際上反映了市場的局限性。僅僅依賴市場的力量是無法實現新能源開發快速、健康發展的,因此,政府有必要制訂相關的激勵政策,促進新能源開發。就節能產業而言,它同樣具有資金投入大的特點,而且由于節能并不直接創造價值,而是從能源的節約中獲益,效益不直觀,價格等市場機制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在作為一個規模化的產業之前,節能通常被視為公益事業由政府推廣。在此過程中,政府合理有效的節能政策無疑具有重大作用。

    二、國外新 能源和節能政策特點簡介


    從國外新能源和節能的政策實踐及其發展歷程可以發現這些政策措施所具有的一些共性特征。首先,工業發達國家在新能源和節能政策的制訂方面起領先作用。石化能源的地理分布不均和有限性、經濟發展對能源的強大需求,以及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促使工業發達國家對其能源戰略做出調整,開發新能源和提高能效必然是其政策考慮的重點。從政策的演化、發展的角度看,工業發達國家在有關新能源和節能的各類政策制訂方面,均走在前列,起到示范作用,引發了世界不可再生能源產業的觀念變革,從而積極加入到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的開發中來。


    第二,大多數政策是因市場失效而制訂的。先進的工業化國家崇尚市場的力量,但是在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市場的局限性問題,因此與此相關的政策便應運而生,如上世紀70 年代新能源開發起步階段,各國的政策側重于研發和示范的鼓勵;鑒于電力網的自然壟斷的特性,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在新能源政策方面頒布了可再生能源發電站與電力網連接以及新能源發電定價保障法,由此為新能源發電站的發展奠定基礎,并且吸引風險投資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針對新能源開發初始成本高的特點,諸多國家制訂了相應的財政政策鼓勵新能源產業發展,如歐洲、美國、日本以及印度等國家和地區以稅收抵免、折扣和支付形式的市場補償補貼了對新能源技術或者發電量的投資,等等。


    第三,國外新能源和節能政策涉及包括戰略規劃、法律法規、管理體系的完整體系。隨著新能源戰略地位的提高,許多國家將規模化、深度化和持續化利用新能源提到了議事日程,如日本的“新能源產業化遠景構想”,歐、美將新能源和節能均作為其能源戰略的重點之一。


    法律法規方面,無論是發達的市場化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均制訂了各級各類以促進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發展為目標的法律、法規和法令,這方面典型的有歐盟的2001/77/EC法規、美國的新能源方案(EPACT,2005)、德國的“可再生能源法(KEL)”,以及節能領域中歐盟的一系列強制性標簽計劃等。這些法律法規和指令不僅是強制實施相關規劃與政策的基礎依據與保障,還能夠逐步養成人們開發利用新能源和節能的意識,并且使電力開發商和供應商對新能源產業具有穩定的預期,有助于新能源產業的持續、健康的發展。

    管理體系方面,為確保規劃和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國外在管理政策上還建立了一個包括政府、廠商及其它第三方中介機構在內的管理體系,以有效組織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的各參與方、協調各方復雜的關系,并且對各環節的政策實施效果進行反饋,及時把握新能源和節能產業的運行態勢并及時調整。如英國新能源產業的管理體系主要由英國工業貿易部(DTI)、電力管理局(OFFER)和能源技術支持公司(ETSU)三大機構組成。其中DTI制訂規劃,由電力市場進行實際運作,并由OFFER監督電力市場的穩定健康運作,而ETSU作為一家私營公司,在對新能源項目進行監測的同時,還定期舉辦研討會或者信息發布會,向有關行業協會、公司、銀行和客戶介紹新能源技術與市場、介紹政府的相關政策,以提高消費者的“綠色”意識,并為公司和銀行提供投資機會。在節能管理
    方面,日本較為典型,它從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一套完備的能源管理機構和咨詢機構,專門研究節能問題,此外,還普遍建立了民間組織——節能中心,彼此交流經驗,為節能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及節能政策的實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國外新能源及節能產業支持政策體系


    (一)投資政策


    加大投資力度。如奧巴馬政府計劃在未來 10 年內投資1500 億美元,創造500 萬新的就業崗位,建設一個清潔能源的未來。美國2009 年發布的新能源計劃13明確指出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如三年內將新能源產能擴大一倍,為600 萬美國家庭提供電力;新建或維護總長為3000 英里(4828 公里)的輸電線路,并為美國家庭安裝4000 萬部“智能電表”等。


    (二)稅收支持政策


    各國均通過稅收優惠的方法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如美國 1978 年實施《能源稅收法》,規定了購買太陽能、風能設備所付金額在當年須交納所得稅中的抵扣額度,同時太陽能、風能、地熱等的發電技術投資總額的25%可從當年的聯邦所得稅中抵扣。美國光伏行業實施專門的減稅政策(ITC)。


    (三)補貼政策


    1、政府對企業進行補貼


    美國 1978 年公共電力管制政策法案(PURPA)要求公用電力公司必須按“可避免成本”購買新能源電力。1992 年美國“能源政策法”(EPACT)。它要求對新13包含在2009 年2 月10 日參議院通過的經濟刺激計劃中能源發電企業實行補貼政策,在企業開始生產的 10 年內,對其提供的全部電能給予1.5 美分/kWh 的補貼。日本的新能源與工業技術發展組織(NEDO)為私人公司提供三分之一風機安裝費用的補貼,而為地方政府的補貼高達一半的裝機費用。日本電力部門承諾以市場價格回購家庭太陽能裝置生產的超額電力,從而彌補了其裝置安裝與利用的成本。


    2、政府對用戶進行補貼


    美國的凈用電量計費(Net metering)政策允許用戶按照自備新能源發電系統所發電量抵扣掉外購電量后的凈用電量來交納電費,即在沒有公共資金參與的條件下實現對新能源消費的激勵作用。美國2009 年發布的新能源計劃擬制定征收暴利稅,以向美國家庭提供1000 美元的新能源回扣額。同時為200 萬低收入家庭修繕房屋,改善御寒條件,平均每戶每年可節省350 美元取暖費用;對75%的聯邦建筑進行節能改造,總計每年為納稅人節省20 億美元;美國消費者若購買重量在 8500 磅以內的氫能源車,最低可享受8000 美元的減稅優惠,而購買超過8500 磅的氫能源車,還可享受更高的減稅優惠。為鼓勵消費,購買充電式混合動力車的車主,可以享受7500 美元的稅收抵扣。為促進環保車的普及,日本從 2009 年4 月1 日起實施“綠色稅制”,它的適用對象包括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車、清潔柴油車、天然氣車以及獲得認定的低排放且燃油消耗量低的車輛。前三類車被日本政府定義為“下一代汽車”,購買這類車可享受免除多種稅負優惠。關于太陽光電的推廣,日本政府實施“住宅用陽光電系統補助計劃”及電力公司實施“凈電表計量法”,以鼓勵民眾使用太陽光電系統。日本政府對于并聯型住宅用太陽光系統的設置進行補貼,補貼的管理與執行委由NEF(New Energy Foundation)執行,補貼范圍約是設備及其他費用的1/2到1/3(約1,000 美元/千瓦)。

     


    (四)公共支出支持政策


    《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14規定,美國有關法律要求政府必須購買國產高能效產品和綠色產品,比如要求聯邦政府2005 年購買10 萬輛潔凈汽車。


    (五)融資支持政策


    《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規定,在新能源研究項目最初的可行性研究階段,14 2009 年6 月26 日,眾議院通過美國政府一般給予 100%的資金補助;在基礎研發和工業性試驗階段,資金補助的比例維持在50~80%的水平;即使在生產工藝研究和產品定型階段,為有效降低研發投資風險,補助比例一般也不低于50%。奧巴馬新能源政策中規定對所有污染額度進行交易,以交易所得的部分補貼用于支持清潔能源的發展以及投資能源效率的改善;并擬設立新的“清潔能源融資計劃”,由金融當局對清潔能源項目提供貸款擔保和其他資金支持。

    美國 RPS 的實施細則規定了一項綠色證書制度,即合格的新能源廠商每生產1KWh 的電量就得到一份綠色證書,該證書具有市場價值(每份價值1.5 美分/kWh),可以通過市場交易和存入銀行的方式實現融資。


    (六)配額制度


    1998 年克林頓政府提出的綜合電力競爭條例要求制定一個可再生能源配額制(RPS, Renewable Portfolio Standard),以實現2010 年美國7.5%的可再生能源電力供應份額目標。即在國家或地區政府確定合格的可再生能源與技術范圍的基礎上,用法律和法規的形式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在目標期限內限定了強制性市場份額,即要求電力經銷商出售的總電力中必須有規定比例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發電。


    (七)新能源技術研發支持政策


    如 2009 年9 月中旬,美眾議院通過10 億美元的風能法案,能源部對美國3所高校進行財政投資,加大對風能研究的財政支持力度。2001 年1 月,日本經濟產業省計劃投入研發資金110 億美元,以分階段實現燃料電池實用化的目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NEDO 就開始資助風電技術研發,包括風機控制系統技術開發和全國風資源普查。


    三、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新能源及節能政策


    (一)美國


    開發新能源,降低對石油的依賴,是奧巴馬的能源政策核心。奧巴馬的新能源政策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奧巴馬政府計劃在未來 10 年內投資1500 億美元,建設一個清潔能源的未來。規定對所有污染額度進行拍賣,以拍賣所得的部分補貼用于支持清潔能源的發展以及投資能源效率的改善;發展下一代生物燃料和基礎設施建設并開始向新的數字電網轉換;至少確保 3 年內將新能源產能擴大1倍。未來十年節約的石油將超過目前從中東和委內瑞拉石油進口量的總和(約日進口350 萬桶)。


    二是強調保護環境以應對氣候變化。實施“總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計劃,2020 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到1990 年的水平,2050 年前再減少80%,使美國成為氣候變化領域的領先者。


    三是實現能源資源多元化。到2012 年,美國發電量的10%將來自可再生能源;到2025 年,25%的電能來自可再生能源;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發展核能(目前,核能占美國非碳發電的70%)。


    四是提高汽車燃料效率。每年將汽車燃料經濟標準提高 4%,在2011 年開始采取新的能效標準;加速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商業化(到2015 年,普及100萬輛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且2012 年前實現美國聯邦政府購買的車輛中一半是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或電動汽車);創建一個全國低碳燃料標LCFS 加速引進低碳非耗油汽車。


    五是實現節能、節約成本和高能效。到 2020 年,美國能源部預測的電能需求水平應降低15%。開展的節能方案包括:設立國家建筑物節能目標(到2030年,所有新建房屋都實現“碳中和”或“零碳排放”),對目前的聯邦能效標準進行大幅調整(所有新修聯邦政府建筑到2025 年實現零排放),實施新刺激方案促進公共事業公司提高能效等。


    奧巴馬選擇綠色能源作為突破口,旨在通過能源改造、轉型,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大幅減少美國對中東、委內瑞拉等國的石油依賴,降低對石化能源的過度依賴,進而實現國際秩序的重建。新能源發展已成為各國戰略組成。


    (二)日本


    1994 年地球永續高峰會在里約召開后,同年12 月日本“總和能源對策推進內閣會議”即通過“新能源推廣大綱”,成為日本新能源發展的政策基礎。此基礎方針是日本第一次正式宣布政府需尋求新能源及再生能源。1997 年12 月,日本內閣決議正式通過“環境保護與新商業活動發展”計劃,作為政府至2010 年實施
    新能源和再生能源行動方案。


    1997 年,為促進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發展,制定出“促進新能源利用的特別措施法”,設立專門機構提供低息貸款及保證,各類信息和專業技術;同時,對進行新能源引進的事業者進行支援,對環境協調性能源供給設施建設事業補助,進行新能源發電實地試驗補助,對清潔能源汽車的補給進行補助等。在新能源的長期發展戰略方面,2004 年6 月,日本通產省公布了“新能源產業化遠景構想”,目標是2030 年以前,要把太陽能和風能發電等新能源技術扶植成商業產值達3 萬億日元的支柱產業之一,從而進一步擺脫對石油的依賴度,提高日本新能源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使新能源產業領先世界。2006 年,日本經濟產業省擬定國家能源新戰略,要求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燃料電池及植物性燃料等新能源。


    針對這一構想,政府在稅制等方面采取優惠制度,促進企業參與新能源開發,并扶持新能源產業及產品向出口創匯方向發展。通產省估計,通過實施這些對策,太陽能、風力、燃料電池領域的市場規模將從2003 年的4500 億日元增加到2030 年的3 萬億日元,該領域的就業規模也將達31 萬人。


    (三)德國


    在新 能源政策方面,2000 年4 月德國聯邦議院正式通過了可再生能源法(KEL)。該法取消了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上限,并要求將可再生能源發電在所有供電公司按其總電力銷售量進行分配,確保沒有一個地區財政負擔過重。可再生能源法還要求運行輸電線路的公司支付與電力網連接的費用,消除電力公司以抬高聯網費用來阻礙風能的開發。該法案最重要的一點是,根據發電的實際成本,為每一種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確立了每千瓦時的特定支付金額。電力公司有資格參與該支付費用的確定,這是電力部門解除官方控制產生的一種變革。該法的實施對德國風電的發展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2001~2005 年間,德國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年均增長20.9%,2005 年達到18428MW,為全球最大的風能市場。


    在節能方面,德國實施以節電為重點的節能戰略。根據歐盟能源消耗標示法規,德國制定了產品能耗標簽制度,規定電器上必須貼有歐盟能源標簽。政府要求電視、CD機、電腦和其他電器不用時,應該把電源關掉。建筑供暖耗能過多成為德國政府著力解決的另一個關鍵問題。多年來,政府通過制定和改進建筑保溫技術規范等措施,不斷發掘建筑節能的潛力。2005 年7 月13 日,德國政府通過《國家氣候保護報告》,提出到2012 年和2020 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具體目標,強調進一步開發汽車相關技術和推廣住宅能源節約計劃,爭取到2020
    年使德國溫室氣體排放比1990 年減少40%。


    (四)法國


    法國尤為重視核能的開發利用,2005 年核電生產量占其電力生產量的份額高于78%。在其他新能源開發方面,法國制訂相應的法規,重點實施加速發展生物能源的各項措施,力求到2010 年實現將可再生能源產量提高50%的目標。

     

    在節能領域,法國推出多項措施應對油價高漲把自己家的垃圾分類處理,以利于政府回收,這已經成為幾乎每個法國人每周都要做的事情。在民眾的自覺參與下,每年80%的廢棄包裝類垃圾都得到了循環處理,63%的廢棄包裝類垃圾經再處理后被制成了紙板、金屬、玻璃瓶和塑料等初級材料,17%被轉化成了石油、熱力等能源。在政府的鼓勵和普通百姓的積極參與下,法國實現了工業體系和社會體系利用少量資源獲得最大利益的目標。

     

    為應對國際原油價格不斷攀升給法國經濟帶來的嚴重影響,政府出臺多項“減油耗舉措”。首先,推出“清潔汽車免稅政策”,即凡購買低能耗、低污染的“清潔汽車”的法國公民可享受免稅1525~2000 歐元的優惠。政府還將在5 年內投資1 億歐元研發新一代清潔汽車。與此同時,為減少污染,法國政府將對一些高污染的大型車輛征收雙倍的行車執照費。其次,鼓勵使用生物燃料,政府的目標是在2008 年將生物燃料在燃料總消耗量中的比例提高到5.75%。因油價高漲,法國駕車者繳納的燃油稅也節節高升,對此,法國政府把高出2005 年燃油稅預算
    的稅收返還給法國民眾。此外,政府還拿出部分“超額稅金”補助困難行業或鼓勵失業者就業。


    (五)葡萄牙


    葡萄牙政府積極推動新 能源開發,推出一系列以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為主的新能源開發計劃。根據該計劃,政府將在未來15 年內投資9 億歐元在全國各地建成若干個風力發電工業園,并在稅收上給予適當支持,除了風能,政府還提出建造世界最大的太陽能電站計劃,并將核能利用列入了議事日程。


    (六)芬蘭


    芬蘭是世界上第一個根據 能源中碳的含量收取能源稅的國家,每年收取的能源稅達 30 億歐元左右,約占芬蘭整個稅收的9%,政府利用能源稅的收入來支持能源技術的開發。2005 年,芬蘭政府用于開發節能新技術方面的資助經費達到3120 萬歐元。芬蘭在節能方面采取的其他措施還包括建筑節能、熱電聯產和集中供暖,以及采用高能效的生產新工藝等。


    四、我國的部分新能源及節能政策


    (一)《可再生能源法》


    為了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克服目前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所面臨的法律和政策障礙,2005 年2 月28 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2006 年元月1 日施行。《可再生能源法》為制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據。

     

    《可再生能源法》確立了以下一些重要法律制度:


    (1)可再生能源總量目標制度。該法第七條規定:“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根據全國能源需求與可再生能源資源實際狀況,制定全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中長期總量目標,報國務院批準后執行,并予公布。”“國務院能源主管根據前款規定的總量目標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經濟發展與可再生能源資源實際狀況,會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各行政區域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中長期目標,并予公布。”


    規定能源生產和消費中可再生能源的總量目標,包括強制性的和指導性的,是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引導可再生能源市場發展的有效措施。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已經在相關法律中明確規定了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為一定時期內形成可再生能源有效市場需求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


    (2)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審批和全額收購制度。該法第十三條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建設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法律和國務院的規定取得行政許可或報送備案。”第十四條規定:“電網企業應當與依法取得行政許可或者報送備案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簽訂并網協議,全額收購其電網覆蓋范圍內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項目的上網電量,并為可再生能源發電提供上網服務。”

     

    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是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主要領域,明確規定電網企業要全額依法取得行政許可或者報送備案的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項目的上網電量,并提供上網服務,是世界各國的一個通行規定,是使可再生能源電力企業得以生存,并逐步提高能源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措施。對具有壟斷地位的電網企業所規定的這一法律義務,將有效解決我國現行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難的問題,為可再生能源電力企業更大規模的發展創造必要的前提條件。

    (3)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與費用分攤制度。該法第十九條規定:“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上網電價,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根據不同類型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特點和不同地區的情況,按照有利于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和經濟合理的原則確定,并根據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的發展適時調整。上網電價應當公布。”

    (4)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和稅收、信貸鼓勵措施。該法第二十四至二十六條分別就設立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炙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項目提供財務貼息貸款,對列入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指導目錄的項目提供稅收優惠等財政扶持措施作了規定,這也是加快技術開發和市場形成的國際通行做法。


    (二)產業振興規劃


    《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將擴大新能源范圍:包括關于太陽能、風電、生物質能等新的能源;對傳統能源進行技術變革所形成的新能源,比如對煤炭清潔的高效利用、車用新型的燃料、智能電網等。

     

    《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的出臺,可以預見已經可以規模化利用的新能源,包括核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會得到加快建設;傳統能源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如整體煤氣聯合循環(IGCC)發電機組,大容量循環流化床(CFB)技術、高臨界超超容量發電技術等;新能源相關配套工程建設,如智能電網、抽水蓄能調節電站、大型儲能裝置、新能源汽車配套充電站等都將得到大力發展。


    (三)《關于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的實施意見》、《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2009 年3 月,為了貫徹《可再生能源法》,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共同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的實施意見》(財建〔2009〕128 號),提出充分認識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的重要意義,支持開展光電建筑應用示范,實施“太陽能屋頂計劃”,實施財政扶持政策,加強建設領域政策扶持。在財政部同日發布的《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通知中,明確了1)單項工程應用太陽能光電產品裝機容量應不小于 50kWp;2)2009 年補助標準原則上定為 20 元/Wp 等具體補貼辦法。

    深滬上市的新能源企業情況

    (四)《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關于實施金太陽示范工程的通知》2009 年7 月21 日,國家財政部聯合科技部和國家能源局發布《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關于實施金太陽示范工程的通知》(財建[2009]397 號),宣布金太陽示范工程正式啟動。中央財政從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中安排一定資金,支持光伏發電技術在各類領域的示范應用及關鍵技術產業化,并制定了《金太陽示范工程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同時印發。


    根據《暫行辦法》規定,本次金太陽示范工程項目計劃實施年限為2009年-2011 年。補貼范圍包括利用大型工礦、商業企業以及公益性事業單位現有條件建設的用戶側并網光伏發電示范項目,提高偏遠地區供電能力和解
    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的光伏、風光互補、水光互補發電示范項目,在太陽能資源豐富地區建設的大型并網光伏發電示范項目,光伏發電關鍵技術產業化示范項目,包括硅材料提純、控制逆變器、并網運行等關鍵技術產業政策/法規出臺日期重要意義


    《能源法》 尚未出臺 國家的基本大法

     

    《循環經濟法》二審 2007年12 月有望在 2010 年推出減排稅,有利于風電等清潔能源的推廣發展。
    《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國際科技合作計劃》2007 年11 月以企業為主體,強化產學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建立與發展一批大的示范項目促進技術創新;建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推進規模化發展。
    《電網企業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


    2007 年8 月解決新能源發電企業發電并網的問題和盈利問題,擴大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投資熱情。
    《關于 2006 年度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和配額交易方案的通知》2007 年9 月首次實施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和配額交易方案,可再生能源發電費用分攤制度啟動。


    《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

    2007 年6 月明確目標:太陽能發電從 2010 年30 萬MW 到2020 年180 萬MW;風電從2010 年1000 萬MW 到2020 年的3000 萬MW;生物質能到2020 年目標也是3000 萬MW。到2020 年可再生能源比例要占整個能源消耗量的15%。


    《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2006 年2 月設立專項資金為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項目提供財政貼息優惠貸款和稅收優惠政策。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2006 年2 月明確新能源各領域關鍵技術發展方向。

    《關于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


    2005 年8 月風電上網定價方式和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求。


    化,光伏發電基礎能力建設,包括太陽能資源評價、光伏發電產品及并網技術標準、規范制定和檢測認證體系建設等五項。《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政補貼的項目,已享受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分攤政策支持的光伏發電應用項目不在本辦法支持范圍。工程要求單個項目裝機容量不低于 300kWp,建設周期原則上不超過1年,運行期不少于20 年,并網光伏發電項目的業主單位總資產不少于1 億元,項目資本金不低于總投資的30%。


    對于符合條件的示范工程項目,并網光伏發電項目原則上按光伏發電系統及其配套輸配電工程總投資的50%給予補助,偏遠無電地區的獨立光伏發電系統按總投資的70%給予補助。光伏發電關鍵技術產業化和產業基礎能力建設項目,給予適當貼息或補助。并要求各地電網企業應積極支持并網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提供并網條件,用戶側并網的光伏發電項目所發電量原則上自發自用,富余電量及并入公共電網的大型光伏發電項目所發電量均按國家核定的當地脫硫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全額收購。原則上每省示范工程總規模不超過20MW,全國采取財政補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MW 的光伏發電示范項目。


    (五)《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2009 年4 月,國務院發布《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規劃指出:以遼寧紅沿河、福建寧德和福清、廣東陽江、浙江方家山和三門、山東海陽以及后續核電站建設工程為依托,推進二代改進型、AP1000 核電設備自主化,重點實現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控制棒驅動機構、核級泵閥、應急柴油機等主要設備的國內制造。以東北、西北、華北北部和沿海地區大型風電場工程為依托,推進風電設備自主化,重點實現變頻控制系統、風
    電軸承、碳纖維葉片等產品的國內制造。進一步提高70 萬千瓦以上水電設備、大型抽水蓄能機組、百萬千瓦級超臨界/超超臨界火電設備、大型燃氣機組、垃圾焚燒發電設備等技術裝備的性能質量。開發太陽能發電設備。
    發展大型火電、核電站輔機。


    (六)其他與新能源企業關聯度較大的政策法規


    1、上網定價政策


    上網電價水平根據各地區平均發電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潤來確定。


    2、風電設備國產化率有關規定


    國家經貿委于 2000 年2 月12 日發布了《關于加快風力發電技術裝備國產化的指導性意見》,規定了風力發電技術裝備國產化核定方法,要求國產化率70%。


     

    3、CDM 的減排核定及國際化標準


    4、能耗標準


    新能源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能耗問題要符合“節能減排”政策。


    5、《關于核電行業稅收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


    核電發電企業生產銷售核電產品,自核電機組正式商業投產次月起15個年度內,統一實行增值稅先征后退政策,返還比例分三個階段逐級遞減;自正式商業投產次月起5 個年度內,返還比例為已入庫稅款的75%;自正式商業投產次月起的第6 至第10 個年度內,返還比例為已入庫稅款的70%;自正式商業投產次月起的第11 至15 個年內,返還比例為已入庫稅款的55%;自正式商業投產次月起滿15 個年度以后,不再實行增值稅先征后退政策。同時,核電發電企業取得的增值稅退稅款,專項用于還本付息,不征收企業所得稅。


    附件二:新能源產業技術發展趨勢綜述


    新能源發展突出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電、核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沼氣發電,以及地熱利用、煤的潔凈利用等。


    (一)先進核電技術


    核電的利用已有半個世紀的歷史,目前已經形成了美國發展的 AP1000 和歐洲發展的EPR 為代表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同時,第四代核能系統發展路線圖提出了超高溫反應堆等6 種反應堆堆型,形成了10 國集團,2020 年前后第四代核電站將進入市場。另外,一個由歐盟、美國、中國、日本、韓國、瑞士和俄羅斯7 方共同參與研發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希望通過可控的核聚變反應造出一個“人造太陽”,以解決人類面臨的能源危機。


    (二)光伏發電開發利用技術


    光伏發電在世界范圍內受到高度重視。從遠期來看,光伏發電將以分布式電源進入電力市場,并部分取代常規能源;從近期來看,光伏發電可以作為常規能源的補充,解決特殊應用領域和邊遠地區無電地區民用生活用電需求。


    技術上看,晶體硅電池技術成熟、性能穩定,是光伏電池的主流品種。經過多年發展,“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等產業鏈各環節都已發展了成熟的工藝;薄膜電池的市場份額將繼續提升,a-Si、CIGS、CdTe 三種技術都不斷取得長足進步,目前龍頭企業已基本能將度電成本控制在1 元以內;聚光光熱發電采用傳統發電原理,適合高強光照荒漠地區的大規模并網發電,靠規模化降低發電成本,但已建成的項目規模均較小;聚光光伏因其價格十分昂貴,主要用于航天領域。


    (三)風能開發利用技術


    由于其良好的環境效益,風能是可再生能源技術中發展最快,最可能實現商品化、產業化的技術之一。國外對風電技術的發展非常重視,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經費和人員,近20 年取得了很大發展,特別是在大型并網風力發電技術方面。不過,在兆瓦級風電系統中控制器和變流器技術、商業化風電整機技術方面還有待突破。

    (四)生物質能開發利用技術


    生物質能是可再生能源,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木材及森林工業廢棄物;二是農業廢棄物;三是水生植物;四是油料植物;五是城市和工業有機廢棄物;六是動物糞便。目前各國開發的生物質能液體燃料主要包括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氣化合成柴油、生物裂解油等,這些優質替代能源已經成為各國交通清潔
    能源發展的重點。


    (五)半導體照明技術


    LED (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管)具有發光效率高(一個兩瓦的LED相當于15 瓦的白熾照明)、耗電量小(耗電量只有普通照明的1/10)、壽命長、體積小等優點,被認為是繼白熾燈、熒光燈之后照明光源的又一次革命。目前美歐日等國在努力開發研究使用壽命更長、更輕薄、成本更低的GaN 高效藍光和紫外LED 技術,以期徹底取代傳統熒光燈的地位。


    (六)潔凈煤發電技術


    未來 20 年世界范圍內化石燃料仍是主導能源,化石燃料的高效開發、清潔利用技術也因此得到廣泛重視。其中,FutureGen 電站技術和高效率、零排放燃煤發電技術代表著未來潔凈煤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是常規燃煤發電的先進技術。在燃煤污染控制方面,低NO燃燒器、分段送風技術和再燃燒技術目前已經成為主流。在眾多的燃煤電站脫硝技術中,選擇性催化還原(SCR)是應用最廣、技術成熟的煙氣脫硝方法。


    (七)電力輸送技術


    當前的輸電技術正朝著高電壓、大容量、遠距離的目標不斷進步。在交流超高壓發展的同時,高壓直流(HVDC)輸電技術也進入了工程實用階段。此外,靈活交流輸電技術已經在美日歐等國家重要的超高壓輸電工程中得到應用。在電力輸送方面,緊湊型輸電技術和超導輸電技術也逐步被使用或是成為研發重點。另外,新型能源與大電網的并網耦合技術和基于先進儲能的分布式電力與微型電網技術還有待突破。


    (八)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


    氫燃料電池高效地將氫的化學能通過電化學反應直接轉換成電能加以利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以子交換膜為電介質,是目前國際上研發的重點。堿性燃料電池(AFC)適合在太空使用,磷酸型燃料電(PAFC)、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MCFC)和常規的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均在世界各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應用。


    附件三:太陽能光伏產業分析


    一、 太陽能光伏產業簡介
    光伏發電是根據光生伏打效應原理,利用太陽電池將太陽光能直接轉為電能。由于擁有保護氣候、改善環境等眾多優點,太陽能光伏產業(以下簡稱“光伏產業”)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和政策支持。全球太陽能電池產量1996~2006 年10 年間增長26 倍,年復合增長率38%。國際能源組織預測,2010~2020 年間光伏產業發展速度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4%,預計2020年光伏產業發電量將達到250TWh 以上,占當年總發電量的1%,2040 年占總
    發電量的20%。


    我國的光伏產業啟動較晚,2006 年底,我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為80MW,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但隨著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我國的光伏發電市場前景廣闊,根據《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2020 年我國光伏
    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80MW,2050 年將達到10GW。

     

    二、 光伏產業技術路線和產業鏈分析


    (一)技術路線


    光伏發電目前的技術路線主要包括晶體硅太陽能電池、薄膜太陽能電池(包括非晶硅a-Si,銅銦鎵硒 CIGS、碲化鎘CdTe 電池三種類型)、III-V 族半導體化合物電池(以砷化鎵GaAs 電池為代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目前晶體硅電池和薄膜電池已大規模商業化,GaAs 電池處于小規模示范階段,染料敏化電池尚處于實驗室階段。


     

    從兩種主流的電池技術來看,晶體硅電池技術成熟、性能穩定,經過多年發展,“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等產業鏈各環節都已發展了成熟的工藝。晶體硅電池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為:繼續壓縮多晶硅成本(比如冶金法)、繼續提升電池轉化效率、繼續壓縮各個環節的原材料消耗量(如降低硅片厚度)。隨著 2006 年多晶硅價格的一波瘋狂上漲,全球范圍內的薄膜電池投資大幅增加,a-Si、CIGS、CdTe 三種技術都不斷取得長足進步。薄膜電池適合自動化生產線生產的特性決定了其同樣產能所需工人數量約為晶體硅電池的1/25,本降低空間明顯大于晶體硅電池。


    圖 1 光伏產業主要技術路線和產業鏈


    (二)晶體硅光伏產業鏈


    上游(晶硅和硅片):占據產業鏈利潤的 60%晶體硅太陽能光伏產業鏈由硅原材料、硅片、電池片、組件以及發電系統構成。由于技術壁壘的原因,越靠近上游的產品其技術壁壘越高,生產企業家數成金字塔形式分布。多晶硅是整個晶體硅光伏電池產業鏈中技術壁壘最高、投資額最大、建設期最長的一環,該環節利潤空間占到整個晶體硅光伏發電產業鏈的60%左右。高純多晶硅生產在2007 年以前基本上為Hemlock、Wacker 等七家國際大廠所壟斷,其多晶硅產量占據全球總產量的90%以上。近兩年,隨著行業的技術和資金壁壘被逐漸攻破,多晶硅行業變得更像傳統的低壁壘行業。Hoku 和江西賽維等國內外新進入者開始迅速搶占市場份額。


    三、 我國光伏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光伏產業是新能源中最為突出的一類。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僅次于日本和德國,位居全球第三,成為了全球最重要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之一。但是我國光伏產業所面臨的問題仍十分明顯,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缺乏核心技術和設備


    以多晶硅電池來看,盡管我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多晶硅電池生產國之一,但我國企業并沒有太大的定價權,其原因主要在于多晶硅提純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國外七大廠商手中。而薄膜電池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或是核心技術由國外企業把握,或是生產設備主要從國外進口。我國企業主要的優勢仍在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和較為寬松的環保壓力。


    2、產業與市場倒掛


    我國成為了全球生產光伏電池最多的國家,但光伏電池的使用卻遠遠落后,形成了典型的產業與市場倒掛現象。我國90%以上的光伏電池組件和系統銷往國外,共中德國安裝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九成為中國制造。而光伏發電僅限于邊遠無電地區和大城市里的一些示范工程,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光伏發電成本高昂,為傳統能源的5~8 倍,國內企業只有到海外尋求市場,二是國內仍缺少對于光伏產業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3、盲目擴張可能產生的后遺癥


    目前我國的多晶硅產能已經遠遠超過電池需求,但在 2008 年上半年多晶硅最狂熱的時候,同時上馬的多晶硅項目高達30 多項,不少企業拋出了萬噸多晶硅的計劃,這些項目存在巨大的風險。一是多晶硅項目技術復雜,工藝參數多,許多項目投入巨資但卻不能按期達產;二是環保風險,因為多晶硅是高污染的項目,環保不達標,有被強制關停的風險;三是投資巨大且項目建設及回收周期長。盡管經濟危機給全球的光伏產業潑了一盆冷水,但產業潛在的狂熱仍然存在。


    附件四:風電產業分析


    一、 風電行業簡介


    風力發電是指利用風力發電機組直接將風能轉化為電能的發電方式,是風能利用的主要形式,也是目前可再生能源中技術最成熟、最具有規模化開發條件和商業化發展前景的發電方式之一。在自然界中,風是一種可再生、無污染而且儲量巨大的能源。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能源危機,各國都在加緊對風力的開發和利用。1996~2006 十年間,全球風電累計、新增裝機量的年均復合增長速度分別為28.4%、27.2%。截止2008年底,世界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居前五位的分別是美國、德國、西班牙、中國和印度,五國的風力發電總量占全球風力發電總量的72%。


    從全球風電裝機現狀與趨勢來看,總體呈現為“歐洲先行、美國發力、中印加速”的區域分布特征。歐洲各發達國家在上世紀90 年代初就開始實施了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使得風電技術獲得了較為快速的發展,截至06 年底歐洲風電裝機量約達4800 萬千瓦,占全球裝機總容量的近65%。其中德國的風電設備制造業已經取代汽車制造業和造船業。但隨著美國政府對能源結構與碳減排的態度轉變以及歐洲國家的陸上風電場建設也逐漸趨于飽和。近幾年美國風電新增裝機量連續居全球第一。

     

    此外,以中國、印度為主的亞洲地區風電裝機發展迅速,06年兩國新增風電裝機量分別占據全球份額的12.1%、8.9%列第三、五位。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預測,未來十幾年全球風電市場還將保持年均20%的增長速度,到2020 年全球風電累計裝機量將達到10~12 億千瓦(為06 年的13.5~16.2 倍),占全球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0%~12%。從市場產值來看,2006年新增裝機設備總價值達到230 億美元,預計至2010 年和2020 年全球風電設備
    市場產值規模將分別達到320 億美元、1200 億美元。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以來,我國先后通過“乘風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863”計劃、國債項目及風電特許權項目促進了風電技術引進、自主創新以及制造與裝機的規模化發展。2006 年,我國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等8 部門聯合出臺了《“十一五”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實施意見》,根據規劃,2010 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達到500 萬千瓦,2020 年全國風電裝機容量達到3000 萬千瓦。但在2008 年底,全國裝機總容量達1200 萬千瓦,產業發展速度遠超預期。


    二、 風電產業鏈分析


    風電產業鏈的核心是風力發電系統。風力發電系統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風力發電機組(包括風力發電機、機艙、塔架、控制器等)、輔助設備(即通用的電力和控制設備,包括輸變電設備及線路,通訊控制系統等)和其它配套設施。世界風電設備制造業主要集中丹麥、德國、西班牙的歐洲國家和美國。其中歐洲地區的風電設備制造業生產能力占世界的50%以上,是最重要的風電設備生產地,也是最大的風電設備出口地區。美國的GE WIND 公司也占據了世界風電設備市場的16%左右份額。


    圖1 風電行業產業鏈結構


    (一)上游零部件——國產化程度較高相較而言,風電設備的上游零部件技術含量較低,大部分零部件均能在國
    內實施采購。特別是國家發改委1204 號文件(《關于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對風電建設管理提出具體要求: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場不允許建設,進口設備海關要照章納稅。該政策直接推動了風場建設對國產零部件的采購需求。


    目前,我國風電上游零部件的塔筒、機艙罩、葉片和電機等完成了國產化;
    蓄電池
    偏航器
    塔架
    電機
    輪廓
    變頻器
    主軸軸承
    齒輪箱
    葉片
    上游零部件
    風機風電場
    基建材料
    輸變電設備
    整機運營塔架、葉片、機艙、底座和電機等零部件因壁壘較低,已經呈現供大于求的跡象。而主軸軸承、齒輪箱和變頻器(主軸軸承、齒輪箱和變頻器在風機中占成本比重高。目前1.5MW 風機主軸軸承毛利率約30%;齒輪箱毛利率約25%;變頻器價格毛利率約35%。)部分實現國產化,目前市場上仍然沒有國內廠商可以批量生產兆瓦級風機變頻器,金風、天威保變和湘電都在自行研制。


    (二)風電整機——呈現壟斷競爭格局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國際上風電設備制造企業之間頻頻發生并購重組事件,巨型企業加入風電機組制造業,行業集中度不斷上升,形成了五大企業控制了較大部分風電設備市場的局面。2003 年,丹麥的Vestas(德意志交易所上市公司)吞并了NEGMicon,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風機制造商,市場份額達到了22.5%;美國通用電氣(GE)在2002 年通過并購安然風力公司進入風能市場,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二,為16.6%;西班牙的GEMESA、德國的ENERCON、印度的SUZLON市場份額也都達到了15.4%、14.0%、10.5%。前五大風電設備生產企業牢牢占據全球80%以上的市場份額。最近幾年中國的風機企業也體現出了較快的發展速度,金風科技(深圳中小板上市公司)和華銳風電分別在2006 年和2007 年躋身全球十強。


    表 1 2005~2007 年全球十大風電設備生產商市場份額
    排2005 2006 2007
    名廠商 產量(萬
    千瓦)
    占有率廠商 產量(萬
    千瓦)
    占有率廠商 產量(萬
    千瓦)
    占有率
    1 VESTAS 401.5 36.5% VESTAS 423.9 27.7% VESTAS 445.3 22.5%
    2 ENERCON 160.6 14.6% GAMESA 234.6 15.3% GE WIND 328.5 16.6%
    3 GAMESA 149.0 13.5% GE WIND 232.6 15.2% GAMESA 304.8 15.4%
    4 GE WIND 137.7 12.5% ENERCON 231.6 15.1% ENERCON 277.1 14.0%
    5 西門子91.8 8.3% SUZLON 115.7 7.6% SUZLON 207.8 10.5%
    6 NORDEX 57.4 5.2% 西門子110.3 7.2% 西門子140.5 7.1%
    7 REPOWER 34.4 3.1% NORDEX 50.5 3.3% ACCIONA 87.1 4.4%
    8 SUZLON 22.9 2.1% REPOWER 48.0 3.1% 金風科技83.1 4.2%
    9 三菱重工22.9 2.1% ACCIONA 42.6 2.8% NORDEX 69.3 3.5%
    10 ECONTECN 22.9 2.1% 金風科技41.6 2.7% 大連華銳67.3 3.4%


    不過,隨著國內風電產業鏈日趨完善、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成本下降非常顯著,競爭力也逐漸增強。目前本土企業比外資企業的單位兆瓦風機價格低20%~30%左右,同時外資廠商技術方面的優勢逐漸淡化,再加上政府層面對本土企業的扶持政策。本土風機制造企業市場規模在新增市場容量中不斷擴大(2006 年在新增裝機容量設備占比已從2006 年40%上升為2009 年的50%左右),市場已經呈現出3~5 家外資企業和10~15 家本土廠商競爭的格局。


    (三)風電運營商


    2007 年發改委頒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要求了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到2010 和2020 年,大電網覆蓋地區的非水電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分別達到1%和3%以上;權益發電裝機容量超過500 萬千瓦的投資者,所擁有的非水電可再生能源發電權益裝機總容量分別達到3%和8%以上。各大電力運營商基于配額制的管制和壓力,紛紛加快對風場建設的開發。新興可再生能源中風電擁有運營成本低(08 年0.4 元/度)、規模大(10 億千瓦)等優勢。因此,風電成為現階段開發商最熱衷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并極有可能在今后成為裝機容量超過水電的戰略性能源。運營商近年開始大規模的進行風場建設開發,2008 年全國總體風電裝機容量比重由2007 年的0.77%上升至1.49%。

    表 2 2008 年末國內主要電力運營商風電裝機情況


    運營商 風電裝機容量(萬千瓦) 權益/可控裝機容量(萬千瓦) 風電比重
    國電集團 300 7050 4.26%
    大唐集團212.4 8023.5 2.65%
    華能集團163 8586 1.90%
    神華集團116.5 2168 5.37%
    中廣核集團95 2000 4.75%
    華電集團72 6908 1.04%
    中電投集團50 5481.7 0.91%


    三、 我國風電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自 2002 年以來我國風電新增、累計裝機量的年均增長速度雙雙出現穩步加快態勢,與全球其他主要風電市場區域發展橫向對比來看,表明我國風電市場的發展速度已居全球首位,2006 年~2008 年新增裝機量的增長速度數倍于德國、西班牙、美國等風電裝機大國的增長速度16。但在風電產業快速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如下:


    第一,政策依賴性較強


    國家發改委 1204 號文件強調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的政策給本土風電企業提供了發展良機。但是隨著國內企業實力的增強以及歐美的企業和政府認為上述規定限制了國外企業在中國風電產業的公平競爭,2010 年1 月,發改委取消了“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的相關規定,這一開放風電市場的政策變化對已經產生政策依賴性的國產風電企業帶來了國內市場更為激烈的競爭和走出國內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

    第二、關鍵設備的產業鏈配套不夠完善


    目前國內較為成熟的 600kW、750kW 機組的國產化率可以達到90%,1.5MW機組的國產化率也達到了70%,但國產化率不能簡單地看成多少零配件是其中多少產品是國內生產的,需要真正掌握相應技術的國產化率才有意義。我國風電設備商大都仍只是組裝生產商,或者買個國外的生產許可權,核心部件如電控系統、主軸軸承、風葉等關鍵領域仍處于起步階段,其生產與配套能力的不足,已成為制約國內風電產業規模化發展的瓶頸。2009 年,我國葉片生產總能力在150 萬~170 萬千瓦,齒輪箱的生產能力在1,600 臺左右,兩者都約占目前國內近400 萬千瓦整機產能(包括境內外資與合資企業)的50%,尚存在200 余萬千瓦的供應缺口。國內風電機組用軸承(特別是主軸軸承)也絕大部分依賴進口。


    附件五:核電產業分析


    一、 核電產業簡介


    核能是通過轉化其質量(核裂變、核聚變、核衰變)從原子核釋放的能量。由于核聚變難以控制,核衰變釋放能量少,目前人類利用核能的方式主要是利用核反應堆中核裂變所釋放出的熱能進行發電。與其它發電方式相比,核能發電具有發電效率高(一座100 萬千瓦的火電站每年耗煤三四百萬噸,而相同功率的核電站每年僅需鈾燃料三四十噸)、干凈、無污染(幾乎是零排放)等優點。核電科技含量高,經濟帶動性強,符合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路線,因此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青睞。

     

    截至2008 年底,世界上共有約439 座核電反應堆在運行,總共裝機容為3.72 億千瓦。核電占世界總發電量的份額約為14%,有16 個國家的核能發電超過總發電量的1/4。隨著能源危機的加劇,美國在核電停滯發展20 多年后,重新走上了快速發展核電的道路。2009 年,美國核管理委員會已經收到17 個項目、26 座反應堆的建設申請。英國、意大利等國家也改變了不發展核電的政策。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17,到2030 年,全世界的核電站總裝機容量將增加到4.16 億千瓦至5.19 億千瓦之間,是目前容量的2 倍多。

     

    近些年,我國也加快了核電發展速度。2009 年,全年共核準6 臺總建設規模850 萬千瓦的項目開工建設。截至2009 年底,全國核電建設施工規模已達20臺、2180 萬千瓦,是世界上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到2020 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有望超過7500 萬千瓦18。但核電在我國的電力能源中的占比仍然偏低,截至2009 年底,我國核電的裝機容量為908 萬千瓦,共11 臺機組,僅占全國發電裝機總量的1.04%;核電的發電量為700 億千瓦時,僅占全國發電總量的1.95%;因此我國核電仍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同時,隨著國家發改委下發的《關于組織開展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研制專項工作的通知》的實施,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成套設備成為了國家支持的重點專項,我國核電設備國產化率逐步提高,例如:嶺澳核電站二期要達到1號機組不低于50%,2號機組不低于70%的目標;紅沿河一期項目的整體國產化比例不低于70%,重件設備國產化比例不低于90%。


    17 據《到 2030 年期間的能源、電力核電估計值》報告
    18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 2009 年4 月23 日第6 版


    二、 核電產業鏈分析
    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核電建設包括了燃料供給商、設備供應商、電力輔業集團、發電企業核輸配電企業等幾個環節:一是上游環節,包括核燃料、原材料生產;二是中游環節,包括核反應堆、核電核心設備(不含核反應堆)制造及核電輔助設備制造;三是下游環節,主要包括核電站建設及運營維護。

     

    核燃料(主要是指鈾礦)屬于戰略資源,且分布不均,所以核燃料主要由幾個公司壟斷,利潤率高。中游的核電設備制造,由于壟斷程度高,技術壁壘高,在產業鏈條上處于有利的地位,定價能力強,同時,在其他輔助設備領域,由于核電產品屬于高端產品,毛利率也普遍較高。下游的核電企業由于政策傾向和巨大的市場需求,盈利能力也很強。

    (一)上游產業——核燃料呈現寡頭壟斷


    廢物處理電站退役
    輸電企業
    普通用戶大宗用戶
    供電企業
    發電企業
    設備供應商(核電站) 電站建造商
    資金供應商反應堆供應商 燃料供應商
    前期論證項目立項 談判


    圖 1 核電產業示意圖

    上游產業是指核燃料和原材料生產。核燃料主要是指鈾礦,原材料是指耐高溫、耐腐蝕、耐磨的各種材料。鈾礦資源分布不均,其分布情況如圖2 所示。世界鈾礦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哈薩克斯坦、加拿大和南非,中國鈾礦探明儲量居世界第10 位之后。原材料包括鋯的化合物及其合金、核級鈉、核石墨,由于技術門檻較高,生產這些原材料的公司較少。


    1、核燃料


    鈾礦主產區的鈾礦都被幾家大型礦產公司壟斷,這些公司控制著鈾礦的開采、提煉、出口,掌握著定價權。中國的鈾礦儲量不豐富,核燃料進口依賴性較強。國內的核電公司正努力對外兼并或與外國鈾礦公司合作,獲得穩定的核燃料來源。如中廣核鈾業發展公司收購了澳大利亞鈾礦出口商能源金屬公司(EnergyMetals)70%的股份,中核海外鈾業控股有限公司間接獲得加拿大WesternProspector 公司的控股權。


    圖2 世界鈾礦分布19


    2、原材料——技術門檻高,我國從事核電企業數量較少


    原材料包括鋯的化合物及其合金、核級鈉、核石墨。其中氧化鋯具有驚人的抗腐蝕性能,極高的熔點,超高的硬度和強度等特性,在核反應堆中被廣泛用做涂層材料;鋯合金在300~400℃的高溫高壓水和蒸汽中有良好的耐蝕性能、適中的力學性能、較低的原子熱中子吸收截面(鋯為0.18 靶恩),對核燃料有良好澳大利亞世界鈾礦儲量第一,加拿大產量第一的相容性,多用作水冷核反應堆的堆芯結構材料(燃料包殼、壓力管、支架和孔管);核級鈉具有高于多數金屬的比熱和良好的導熱性能,能夠適應反應堆的特殊條件,是快中子反應堆的必需冷卻劑;核石墨是高溫氣冷堆的慢化、反射和結構材料。


    目前我國從事核電原材料的企業較少,具有較大生產規模的幾家企業都在滬深兩市上市。如生產鋯制品的升華拜克(600226)、東方鋯業(002167);生產核級鈉的蘭太實業(600328);生產核石墨的方大炭素(600516)和中鋼吉炭(000928)。


    (二)中游產業分析——核心技術由美歐掌握中游產業主要是指核反應堆制造、核電核心設備制造(不含核反應堆)及核電輔助設備制造。


    1、核反應堆


    核反應堆是一個能維持和控制核裂變鏈式反應,從而實現核能—熱能轉換的裝置,是核電廠的心臟,核裂變鏈式反應在其中進行。核反應堆目前處于第三代技術和第四代技術過渡階段,但無論哪個階段,核反應堆技術主要由美國(西屋AP1000 系列核反應堆20)、法國(阿海琺公司EPR系列核反應堆21)、俄羅斯(VVER1000 系列核反應堆)等國掌握,我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創新,也逐漸掌握相關技術,并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NP系列和CPR1000 核反應堆

    2、核電核心設備(不含核反應堆)制造核電的核心設備包括核島設備和常規島設備等。一般來說,核島設備約占設備投資的45%,常規島設備占比為30%,另外輔助設備占比約為25%。因此,根據2009~2020 年設備投資約為4000 億元計算,預計在此期間,核島設備市場容量約為1800 億元,常規島設備市場容量約為1200 億元,而其他輔助設備市場容量約為1000 億元。我國生產核島設備、常規島設備的企業大多也都在深滬和香港上市如東方電氣(600875)、上海電氣(601727)、哈爾濱電氣(HK1133)。20目前我國的浙江三門核電站、山東海陽核電站、江西彭澤核電站、重慶涪陵核電站、吉林靖宇核電站、福建漳州核電站、廣東揭陽核電站采用該項技術;
    21 目前我國廣東臺山核電站一期,大亞灣核電站、福清核電站,湖南桃花江核電站采用該項技術或其改進技術;
    22 目前我國的嶺澳核電站(一期、二期)、紅沿河核電站、寧德核電站一期、陽江核電站、陸豐核電站一
    期、廣西紅沙核電站采用該項技術;

    3、核電輔助設備制造


    核電輔助設備包括核島堆內構件、壓力容器、核島起重設備、核島循環冷卻裝置、核級閥門、空冷設備、核電廠變壓器、其他設備及材料等。此環節是國內企業進入核電壁壘最低的環節,因此我國核電輔助設備的國產化較高,大多數具有實力的企業在滬深上市,如生產核島堆內構件的海陸重工(002255);生產核島起重設備的上海機電(600835)、太原重工(600169);生產核島循環冷卻裝置的的盾安環境(002011);生產核級閥門的中核科技(000777);生產空冷設備的企業有哈空調(600202)和上風高科(000967);生產核電廠變壓器的特變電工(600089)和天威保變(600550)等等。


    (三)下游產業分析


    下游產業是指核電站建設及運營維護,由于建設核電站的投資額大,且關系到國家安全,所以一般由國有大型企業投資、建設、運營維護,目前國內的主要投資方有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廣東核電集團、中國電力投資集團;主要的建設方為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國家核電技術公司、浙江省火電建設公司等;這些公司實力較強但集團整體資產均沒有在海內外上市。


    三、我國核電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各地發展核電意愿強烈,特別是在《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發布之后,部分地方政府對發展核電熱情過高、目標過大、動作過快,核電投資和建設紛紛加快步伐,一些地方甚至提出每年開工建設8-10 臺機組的速度和規模。但顯然我國核電產業仍然處于大規模發展前期階段,一些薄弱環節如若不能及時彌補和改善,將有可能影響我國核電產業的整體發展和運行安全。


    1、核電產業人力資源缺口明顯


    一個兩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需四年以上建設高峰期,需要各類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上千人,其中相當數量人員應是具備相關經驗的“高端人才”,而目前我國核電人才儲備有限。而在人力資源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過快擴大核電建設規模,將造成現有人力資源過量稀釋和無序流動,既難以滿足新建項目人才需求,又影響已開工項目建造質量,其結果是直接影響未來核電廠的運行安全。


    2、核電核心技術和設備的研發和設計能力不完備


    我國尚未全面掌握百萬千瓦級核電站設計技術、堆芯設計和部分關鍵設備的設計,同時具備大型核電站設計資質僅728 院、一院和二院,距離全面承擔大規模核電發展的研發和設計任務還有較大差距。


    3、制造和安裝能力不足


    在核電站的建設投資中,設備成本占 50%以上,核電設備的國產化對降低核電造價意義重大,我國在核電設備制造和安裝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首先,我國核電的核心部件和重要核級材料(包括焊材)主要依賴進口;其次,我國還沒有完全獨立制造過一套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廠的主設備;最后,對于大型壓水堆核設備制造,國內企業尚須添置專用設備、攻克和掌握部分關鍵工藝和擴大生產規模,現階段我國核電主泵依靠進口關鍵部件進行組裝才能夠實現年產6至8 臺。


    4、核安全監管力量薄弱

     


    核安全監管是發展核電的必須支撐和必然要求,核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已基本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核安全監管體制和相關法規、標準體系,培養了一支審評監督隊伍。國際、國內經驗表明,每個新建核電項目需審評人力為50 人年,每臺運行機組需審評人力為20 人年,每臺機組需現場監督人員為3 人年,國家核安全局目前僅有核安全監管人員300 余人,與核電快速發展的形勢完全不相適應。

    附件六:新能源汽車產業分析


    一、 新能源汽車產業簡介


    新能源汽車指采用汽油、柴油之外的動力作為動力源的汽車的總稱,具體可以分為鎳氫電池動力汽車、鋰電池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動力汽車。混合動力汽車(HEV)存在兩個動力源:內燃機和儲能電池。汽車可由電動機或內燃機發動,在剎車及下坡時,電動機將動能轉成電能為電池充電。按照是否依賴外部充電,混合動力汽車又可分為普通 HEV 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 PHEV(Plug-inhybrid)。目前普通 HEV 電池主要采用鎳氫動力電池,PHEV 電池主要采用鋰離子電池或鋰聚合物電池。


    純電動汽車(EV)取消了傳統的內燃機,動力來源于自身攜帶的儲能電池。儲能電池依靠外界電源充電,在汽車啟動時電池向電動機供電,由電動機直接向驅動軸輸出扭矩,驅動車輛行駛。燃料電池汽車(FCEV)既摒棄了內燃機,也不需要從外界充電,而是通過自身攜帶的液態氫和氧氣在燃料電池中的化學反應發電,為電動機提供能量,進而為汽車驅動軸提供扭矩。

     

    不管是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還是燃料電池汽車,動力電池的性能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應具有比能量高、比功率大、自放電少、使用壽命長及安全性好等特性。歐洲柴油車份額逐年提高,如西歐柴油乘用車2007 年的市場份額已達53.3%;日本的戰略核心是發展混合動力車,2008 年在其新能源汽車中,混合動力車的市場份額高達95.7%;雖然混合動力汽車在美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的份額不到20%,但美國卻是全球混合動力汽車的主要消費國,占2007 年全球份額的70%。


    二、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分析


    一般來說,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可以分為上、中、下游三個部分。上游產業主要包括各種動力電池的原材料,如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及電解質,屬于技術和資金密集行業;中游企業負責電池組件制造;下游企業著重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


    (一)上游產業分析


    新能源汽車目前的主要動力電池有鎳氫電池、鋰離子電池、燃料電池、鋅空氣電池、飛輪電池,燃料電池因為成本高、鋅空氣電池和飛輪電池因為技術尚未成熟,應用的不多。鎳氫電池的原材料包括氫氧化鎳(正極材料)、儲氫合金(負極材料)、泡沫鎳、無紡聚丙烯或聚酰隔膜(隔膜)、氫氧化鉀(電解質),其中正極材料所占成本約為13%,負極材料所占成本約為22%,泡沫鎳所占成本約為50-60%。鋰離子電池的原材料包括鈷酸鋰、鎳酸鋰、錳酸鋰、磷酸鐵鋰、鈷鎳錳酸鋰等正極材料,占鋰離子電池成本的30%;石墨、固態碳粒等負極材料;以聚乙烯、聚丙烯為主的聚烯烴隔膜,占鋰離子電池成本的25~30%;以六氟磷酸鋰為主要原材料的電解液,占鋰離子電池成本的12%。


    1、鎳氫電池原料——國內企業基本實現自給


    鎳氫電池的原料包括鎳礦資源、稀土資源、正極材料氫氧化鎳、泡沫鎳、負極材料貯氫合金粉。我國鎳礦資源比較豐富,但稀土資源分散。目前國內企業具有相當研發實力,能夠保證鎳氫電池相關原材料的供給。


    2、鋰離子電池原料——國內企業占據90%以上的正負極材料市場液態鋰離子電池包括正極、負極、隔膜及電解等四大材料。正極材料是鋰離子電池中最為關鍵的原材料,直接決定了電池的安全性能和電池能否大型化,約占鋰離子電池電芯材料成本的30%左右。目前常用的正極材料主要有鈷酸鋰、錳酸鋰、磷酸鐵鋰。

     

    鈷酸鋰最早實現商業化應用,技術發展至今已經很成熟,國內市場主要集中在中端,市場特點是在要求產品質量好和穩定,同時具有較大的價格彈性。目前比亞迪、北京當升等國內企業占據了鈷酸鋰90%以上的市場。

     

    安全廉價的錳酸鋰電池具有鎳氫和鈷酸鋰電池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能,4V錳酸鋰在充電狀態下的熱分解溫度比鈷酸鋰高約 200℃(充電狀態下的分解溫度約為 430℃),熱穩定性非常好,被公認為電動汽車最為實用的電極材料。目前,中信國安盟固利電源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錳酸鋰材料已經陸續進入國內外市場,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正極材料中最適合用于動力電池的是磷酸鐵鋰。目前國內外已經能實現量產的合成方法均是高溫固相法,高溫固相法又分傳統的(以天津斯特蘭、湖南瑞翔、北大先行等為代表)和改進的(以美國威能、蘇州恒正為代表,也稱碳熱法)兩種。與正極材料相比,負極材料占鋰電池成本比重較低,而且國內已經實現產業化,負極材料以石墨、固體碳粒為主。國內從事鋰電池負極材料生產的前三甲企業是中國寶安、杉杉股份、長沙海容。新型的硅合金、鈦酸鋰等負極材料還基本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在短期內還難以展開大規模應用。


    3、鋰離子電池原料——隔膜和電解液技術由國外企業把握


    鋰電池成本中,隔膜約占 25~30%,但毛利率卻高達 70%,是動力鋰電池中盈利能力最強、但國內還沒有產業化的電池材料,基本依賴進口。市場化的鋰離子電池隔膜主要是以聚乙烯、聚丙烯為主的聚烯烴隔膜,包括單層 PE、單層PP、三層 PP/PE/PP 復合膜。現有的聚烯烴隔膜生產工藝可按照干法和濕法分為兩大類。干法雙向拉伸工藝是美國、日本非常成熟的技術,目前,世界上只有日本、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擁有鋰離子電池聚合物隔膜的生產技術和相應的規模化產業。主要企業有日本 Asahi(旭化成工業) 、Tonen(東燃化學) 、韓國的 SK、WIDE、Finepol、美國 Celgard、英國 N-Tech。鋰離子電池電解液主要原材料為六氟磷酸鋰(LiPF6),占鋰離子電池成本50%左右,售價超過 30 萬元/噸,毛利率約 60%。由于生產技術難度非常高,目前被關東電化學工業、SUTERAKEMIFA、森田化學等幾家日本企業壟斷,年產量分別為950 噸、800 噸和960 噸。六氟磷酸鋰最上游的化合物專利也被美國美國的A123Systems、加拿大的 Phostech 和臺灣立凱電能科技公司(Aleees)所掌控。


    (二)中游產業分析


    1、鎳氫電池——國外企業優勢明顯


    全球知名的鎳氫動力電池廠商包括日本松下和豐田的合資公司 PEVE、三洋、美國的Cobasys、法國的 SAFT、德國的 Varta、美國Electro Energy,以及香港超霸、韓國現代。與國外企業相比,國內鎳氫電池主要電池廠商已掌握鎳氫動力電池的技術,具備了產業化基礎,但在以下方面還是存在明顯缺陷:

     

    第一,國外企業電池質量具有顯著優勢;

    第二,國外企業產品性能參數更優,電池組的一致性、穩定性相當好;

    第三,借助自動化生產設備,國外企業電池組生產已實現高度產業化;第四,國外企業在電池管理系統(BMS)的研發上與汽車整車廠緊密合作,而國內電池廠商和整車廠商尚處在不斷磨合過程中。


    2、鋰離子電池——中國企業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發達國家紛紛將鋰離子電池開發列為新能源產業主要攻克的目標,美國政府支持多個國家實驗室和企業一起承擔車用鋰離子電池的開發工作,歐盟制定了高比能量蓄電池的發展計劃,日本則是動力鋰離子電池技術領先的國家,其動力鋰離子電池及其關鍵材料量產技術已經成熟,性能已幾乎滿足電動汽車需求。

     

    我國的動力鋰離子電池目前正處于產業的導入期,大部分材料實現了國產化,國內已自建和引進多條生產線,鋰電池生產能力僅次于日本。比亞迪、萬向集團、深圳比克電池、天津力神電池等都置身于動力鋰電池的研究。不過,國內唯一掌握車用磷酸鐵鋰電池組規模化生產技術的企業是比亞迪,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比亞迪純電動車 E6 和混合動力車 F3DM 中已正式推出搭載其自主研發的鋰動力電池。


    (三)下游產業分析


    各國都爭相發展節能汽車、環保汽車和新能源汽車。歐洲柴油車份額逐年提高;日本汽車廠商在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力汽車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美國雖然目前的市場已被日本汽車公司占據先機,但是新能源汽車也許可以改變美國汽車公司目前的窘境。


    表1 全球主要新能源汽車廠商發展動態

     

    大眾 “清潔柴油車戰略”受阻,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計劃在2010 年開始將鋰離子電池技術應用于汽車;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車已有概念車;寶馬 側重氫燃料電池車,寶馬7 系汽油和氫能混合動力豪華版轎車將量產;計劃將混合動力技術應用到M 型跑車;已有X 系列混合動力概念車。戴姆勒與寶馬、通用共同開發“雙模”完全混合動力系統;將推出鋰電池的混合動力車;豐田混合動力領域的領跑者。旗下有普銳斯、雷克薩斯GS450h 和雷克薩斯400H 等HEV,但爆發的“剎車門”事件將極大地延緩豐田新能源汽車的開發本田 多元化戰略布局;目前混合動力Civic 已量產;氫動力燃料電池車FCX 已量產;在巴西已投放E100 汽車;日產 2006年在北美推出Altima 混合動力車型;與NEC 合資開發生產鋰電池,總投資將達到20 億日元,計劃于2010 年開始投產;2012 年批量生產純電動汽車并投放日本和歐洲市場;通用氫燃料電池領域處于領先;目前在美國市場有 5 款混合動力車型在銷售;采用鋰電池技術的電動車雪佛蘭 Volt 將于2010 年量產。福特在美國市場有 Escape 和Mariner 兩款混合動力車;在美國、歐洲和南美市場推出了14 款可使用E85 乙醇燃料靈活燃料汽車;正在研發鋰電池業務以替代目前HEV 中的鎳氫電池。


    比亞迪 已經上市 DM 雙模汽車,正在研發純電動汽車。奇瑞 A5混合動力汽車已經上市;使用各種替代燃料的車型正在研發中。長城哈弗混合動力預計 09 年上市;包括甲醇等替代能源的車型的4 個新項目正在研發,將在2009 年底前完成。吉利 華普海鋒甲醇動力轎車于 2008 年底上市;混合動力技術處于攻關階段,最早要2009年底才能正式投產:上汽上汽將實行混合動力、替代燃料和燃料電池三條技術路線的發展戰略;一汽混合動力技術是主線;東風東風主打產品是中度混合動力客車和純電動小巴;長安杰勛 HEV 已經上市;混合動力版志翔也將上市;


    三、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存在的問題


    我國目前新能源汽車產量小,投入商業化生產的產品較少,汽車企業缺乏足夠的重視與政府政策引導,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新能源汽車合資企業多,自主核心技術少


    由于我國汽車廠商與外資企業合資較多,這就難以避免地造成國內研發實力的弱化,企業越來越依賴國外技術,造成本國技術空心。在當前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潮流下,如果企業又走這一條等待國外技術的老路,則必將造成自身核心技術缺失,喪失追趕國際先進的機會。

    2、關鍵技術的缺失造成成本難以迅速降低


    在新能源汽車的一些關鍵技術中,我國企業還比較缺失。如鋰離子電池原料的隔膜和電解液技術基本由國外企業把握,而這兩者是占據鋰電池成本的70%以上,國內企業不得不為此花費大量的成本,以至于新能源汽車的成本無法降低。


    3、技術難度加大產業化難度

     

    新能源汽車可以大幅度提高燃油效率,但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系統復雜化,能效大幅提高將導致系統非常復雜;二是如果實現復雜系統的動力裝置,成本將非常高,難以產業化。如燃料電池汽車已具備很好的能量轉化效率,但是由于其催化劑和質子交換膜的耗費太高,目前也難實現大規模生產。


     

    4、清潔新能源大規模供應體系沒有建立起來


    如果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戰略規劃不能夠建立在清潔新能源大規模供應的基礎上,即使企業在新能源汽車技術方面也許會領先,但主流產品會沒有競爭力,從而將置身于危險的境地。我國大規模的清潔能源供應體系遠未建立,國家也還沒有制定出新能源大規模供應和能源基本轉型的具體計劃和時間表,從而使得新能源汽車的長久、穩定發展缺乏實質性基礎。


    4、政策扶持力度還不夠,較少直接惠及消費群體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靠的是市場的需求,而市場需求的主體是消費群體。目前,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有一部分政策支持,但是,這些政策大體上都是針對源頭生產企業的,對于廣大的新能源汽車消費群體,國家并沒制定完善的政策,及時的給與補貼。由于目前的新能源汽車售價普遍比傳統汽車高出1~2 倍,甚至數倍,這種情況下,如果國家補貼缺位,市場需求無法興起。


    5、資金缺口較大


    與傳統汽車開發相比,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仍處于初級階段,要真正實現產業化,尚需大量資金。一方面,在基礎技術研究、關鍵部件和材料的研發及產業化方面,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充電站、加氫站的廣泛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第三,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發展離不開大量的示范推廣工作,這些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資金的缺失需要建立一個支持新能源企業的完整投融資體系來彌補。


    附件七:LED 照明產業分析


    一、LED 照明產業簡介


    LED (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管)是一種能夠將電能轉化為可見光的半導體,具有發光效率高(一個兩瓦的LED 相當于15 瓦的白熾照明)、耗電量小(耗電量只有普通照明的1/10)、壽命長、體積小等優點,被認為是繼白熾燈、熒光燈之后照明光源的又一次革命。LED 照明產業科技含量高,經濟帶動性強,符合低碳經濟的發展路線,因而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青睞。美國市場研究公司Communications Industry Researchers(CIR)預測,在未來5~10 年時間內,全球LED 照明產業仍將以保持平均每年20%~30%的增長率,形成500 億~1000 億美元的潛在市場。


    我國目前的 LED 照明產業從業人數達5 萬多人,研究機構20 多家,企業4000 多家(其中上游企業50 余家,封裝企業1000 余家,下游應用企業3000 余家)。內需的拉動以及“十城萬盞”等政策的出臺,帶動了我國LED 照明產業的發展,2001~2006 年,市場銷售額年均增長率為48%。預計2010 年我國整個LED照明產業的產值將超過1500 億元。


    二、 LED 照明產業鏈分析


    一般來說,LED 照明產業鏈可以分為上、中、下游三個部分。上游產業主要包括LED 材料制備,如襯底、外延材料與芯片制造,屬于典型的技術和資金密集行業;中游企業負責LED 發光器件生產和模塊封裝;下游企業著重LED 照明應用。


     

    LED 照明產業呈現典型的金字塔產業結構:即上游企業進入壁壘很高,企業數量最少;中游企業數量較多,屬于技術和勞動密集行業;下游企業數量最多,進入門檻最低(上游外延片制備的投資規模比一些下游應用環節高出上千倍),尚屬于低端無序競爭階段。另外,LED 照明技術領域廣泛,技術工藝要求高,產業鏈中的一些關鍵設備、技術和材料也成為了影響整個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我國情況來看,2008 年LED 照明總產值近700 億元,其中上游產值僅19 億元,中游產值185 億元,下游產值450 億元。

    圖 1 LED 照明產業的金字塔結構


    (一)上游產業分析


     

    LED 照明產業上游企業家數不到整個產業鏈的20%,但擁有著整個產業鏈70%的利潤。由于對技術要求極高,我國企業能夠進入上游的企業數量很少,可以批量生產的芯片以及外延片企業僅10 余家,而且產品亮度和光效等參數與國外差距較大。LED 照明產業的上游技術、工藝和設備主要有美歐日等發達國家企業掌控。


    1、襯底材料——日美兩國企業壟斷市場


    LED 照明產業襯底材料的開發影響著整個LED 照明產業的技術路線,是各個技術環節的關鍵。目前的襯底材料主要有藍寶石(Al2O3)、SiC、Si、ZnO、GaN,但只有前兩種得到了較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其市場則由幾乎由日本和美國的兩家企業所壟斷:日本日亞公司壟斷了大部分藍寶石襯底的供應,而美國Cree 公司(納斯達克上市公司,CREE.OQ)則是唯一能夠提供商用SiC 襯底的企業。


    案例:日亞公司設置的技術壁壘


    高進入壁壘是超額利潤的良好保證。技術壁壘是國內企業無法進入該階段的主要障礙。以襯底材料龍頭企業日本日亞為例,該企業在世界LED 產品的主要生產國均擁有大量的專利,其中在日本擁有640 多項發明專利和近500 項設計襯底材料,全球3~5 家,85%外延片和芯片,國內30~50 家,產值19 億元發光器件生產和模塊封裝,國內1000 余家,產值185 億元LED 照明產品應用,國內3000 余家,產值450 億元專利;在美國230 多項發明專利和160 多項設計專利;在韓國和我國均分別擁有100 多項發明專利和設計專利。超強的技術能力使得日亞幾乎涉足所有與GaN-LED 相關的領域都有其產品,特別是在戶外全彩色大屏幕方面(對LED 要求最嚴格的領域),幾乎被日亞公司壟斷。同時,日亞公司所設置的技術壁壘也給其他企業造成了巨大壓力。2009 年8 月臺灣地區高等法院認定臺灣LED 龍頭企業之一的億光電子侵害了日亞在臺灣地區的專利,應負擔新臺幣8000 萬元的賠償;2009 年11 月,日亞公司在美國對中國深圳嘉偉(Shenzhen Jiawei Industries Co.)等三家公司提出專利侵權訴訟,要求立即停止繼續損害擁有專利權的日亞以及做出相應的損害賠償。


    2、外延片生長——歐美企業主導工藝和設備


    外延片生長主要依靠生長工藝和設備,其中設備更是成為了進入的最大門檻。LED 照明產業制造外延片的主流方法是采用金屬有機物化學氣相沉積(MOCVD),其設備制造難度非常大,價格昂貴,一臺24 片機器的價格高達數千萬元人民幣,業內常常以擁有的MOCVD 設備作為衡量企業規模和實力的重要指標。目前國際上只有德國、美國等少數國家的個別企業可以進行MOCVD的商業化生產,如德國的AIXTRON 公司(法蘭克福上市公司和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和美國的Veeco 公司(納斯達克上市公司,VECO.OQ)。


    案例:德國 AIXTRON 公司的影響力


    盡管德國的 AIXTRON 公司并不生產LED 相關的任何產品,但是作為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和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化合物半導體外延設備供應商,AIXTRON 公司在LED 照明產業的地位無可撼動。目前AIXTRON 公司在全世界安裝了千余臺MOCVD 設備,在近20 個國家有常駐代表,在全球擁有超過60%的生產占有率。德國AIXTRON 公司還是我國“國家半導體照明研發及產業聯盟”的唯一客座會員單位,可見其對LED 照明產業的影響力。


    AIXTRON 公司1983 年誕生于德國亞琛工業大學,1997 年公司在法蘭克福上市。上市之后開始進行全球收購,1999 年收購英國THOMAS SWAN 公司,2000 年收購法國J.I.P 公司股份,2001 年收購瑞典EPIGRESS 公司70%的股份,2005 年反向收購美國Genus 公司并實現在納斯達克的上市。


    3、芯片制造——韓國和臺灣地區企業實力雄厚芯片制造的難度僅次于材料制備,同屬于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進入壁壘仍然很高。其主要技術方向是提升出光效率,其中提高芯片的外量子效率又是關鍵,同時還要兼顧降低結溫和有效散熱。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設計新的芯片結構以及設備和管理的精細化。


     

    目前全球 LED 芯片制造商主要有兩大類:一類以日本日亞公司和美國Cree為主,此類公司依靠核心的襯底技術,將產業鏈向下延伸,進入外延片和芯片制造環節;一類是韓國和臺灣地區的芯片制造企業,此類企業以其在半導體方面強大的研發實力和設計實力進入LED 芯片制造領域,擁有了全球近一半的市場份額。主要企業有韓國的首爾半導體(科斯達克上市公司,046890)和臺灣地區的晶元光電(臺灣上市,2448)、光磊科技(臺灣上市,2340)、華上光電(臺灣上柜,6289)和廣鎵光電(臺灣興柜,8199)等。


    案例:臺灣地區的 LED 芯片產業臺灣地區 LED 照明產業起始于上世紀70 年代,最初十幾年集中于下游封裝,所需的芯片幾乎全部從日本進口。從上世紀80 年代開始,臺灣企業積極向中上游拓展并獲得成功,其中上游環節的發展速度明顯快于下游環節。目前,臺灣企業在芯片制造方面已占有絕對優勢,2007 年產量將近全球總產量的50%,無可爭議地成為全球LED 芯片第一大產地。芯片制造更依賴于設備和管理的精細化,臺灣企業整體制造優勢明顯。與之相比,盡管 2007 年內地GaN 芯片月產能達960KK,同比增長60%,國產率也提升到了35%,但產量總和還不及臺灣地區的1/4,而且多為低端產品,芯片可靠性較差,尤其是光衰太大,競爭優勢不明顯。


     

    (二)中游產業分析


    LED 照明產業的中游主要包括發光器件生產和模塊封裝。在我國LED 封裝已經發展約了若干年,技術上跟國外的差距不是很大的,用于封裝設備和配套產品價格也已不高,進入門檻較低。我國的LED 封裝產品產量已經達到世界第一,2007 年LED 封裝產品達到820 億只,產值達到168 億元。從LED 的發展情況來看,小功率LED 總量所占比重很大,但利潤較前幾年有了很大的降低,競爭加劇。大功產品最近兩年發展勢頭強勁,發展速度相當快,技術水平提高明顯。LED 照明產業的中游企業目前所遭遇的最大問題在于“兩頭受阻”。由于進入門檻較低,近年來進入 LED 發光器件生產和模塊封裝的企業數迅速增加,但上游技術的缺乏和下游產品應用通道的尚未通,使得中游企業的利潤率大幅下降,甚至低于下游產業的利潤率。

     

    面對如此困境,國內較有實力的LED 封裝企業大多數采取了兩種選擇:一是通過不斷優化生產線及加強管理來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依靠擴大規模來獲得更好效益;二是打通產業鏈,試圖進入上游的外延片和芯片生產,將運營模式的重心向技術研發環節傾斜。但無論上述哪一種選擇,研發實力和資金實力的欠缺成為了該部分企業的發展“瓶頸”。


    圖 2 LED 照明產業的產業鏈和價值鏈


    (三)下游產業分析


    LED 照明產業的下游主要指LED 應用,包括燈具制造和照明控制系統等,其技術更多地體現在系統設計、結構設計、散熱處理以及二、三次光學設計,但與中上游產業相比,基本不存在技術難度。我國LED 照明產業處于該階段的企業家數最大,創造了產業超過60%的產值。國內LED 下游企業主要集中在廣東,部分企業已具備一定的規模,利潤率甚至超過20%,但主要靠低成本而不是性能優勢取勝。以LED 顯示屏為例,進口顯示陣列的價格一般在10000 美元/平方米,國內企業1000 余家,主要有雷曼光電、勤上光電、中電照明等中游企業占據整個業鏈10%左右的利潤,競爭激烈國內企業近3000 余家,產值占我國LED照明產業的近60%襯底技術由美日壟斷、核心設備由歐美掌握、芯片技術韓國、臺灣稱雄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LED 封裝生產地政 策成為了LED 推廣的最大影響因素價值鏈襯底技術、外延片、芯片發光器材和模塊封裝產業鏈照明產品應用上游企業占據了整個產業鏈
    70%的利潤,主要企業有:美國Cree 、日本日亞、德國AIXTRON、韓國首爾半導體

    而國內廠商的價格只有 1000-2000 美元/平方米,而且多數出口產品是為外國企業貼牌(OEM)。同時,國內企業銷售收入很少能夠突破3 億元,平均規模與國際行業龍頭有較大差距,而2007 年,美國Daktronics 和比利時Barco 的銷售收入分別達到4 億美元和7.47 億歐元。為了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一些有實力和遠見的下游企業開始逐漸從單純的生產制造型企業向服務運營型企業過渡,即加大企業在景觀設計和顯示系統解決方案的能力,先依據客戶需求,提出系統解決方案,而后依托強大的生產資源,以增加產品附加值。


    三、 我國LED 照明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政策層面來看,我國政府對LED 照明給予了較高關注。先后制定并啟動了“863”計劃、綠色照明工程、半導體照明工程、“十城萬盞”半導體照明應用示范工程等措施,發改委等六部門在2009 年10 月12 日聯合公布《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發展意見》,以扶持我國LED 照明產業的發展。我國LED 照明產業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在于:


    1、扶持政策中的地方保護主義


    一些地方政府出臺了培育當地 LED 照明企業的政策,在當地的市政景觀照明和交通照明中給予優先考慮,這使得LED 照明下游企業不得不將主要精力放在參與政府項目的招投標當中。另外,國內尚未制訂LED 照明的標準,各地應用標準也有所差異,導致企業跨地區開拓市場時遇到很大的阻力,也限制了LED照明產業的整體發展。


    2、技術和設備瓶頸


    在 LED 襯底材料的技術和外延片生產設備方面,國產LED 照明產業存在明顯瓶頸。我國企業LED 領域的自主創新和專利主要集中在封裝階段,而在最關鍵的白光、大功率LED 燈的熱平衡問題、持久高效的熒光粉等方面,技術專利一直被歐、美、日等國企業壟斷。國內LED 產品的亮度、發光效率、抗靜電能力、抗漏電能力以及品質控制水平與國際產品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3、缺乏產品定價權


    國內 LED 企業的規模較小,產業資源分散,核心芯片特別是大功率led 芯片主要依賴于從國外進口。單個中小廠商只能單個從國外進口價格高昂的芯片,造成議價能力低的狀況,使成本居高不下。

    4、民用功能急需政策扶持


    由于 LED 燈的價格比傳統鈉燈昂貴,一次性投入較大,使得地方政府不敢大膽投入,導致LED 燈在國內的推廣應用速度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同時,我國限制的LED 照明絕大多數仍用于公用設施,其日用功能的發揮尚需相關政策的扶持。

    附件八:我國部分新能源產業未上市企業一覽


    表1 部分光伏產業未上市企業


    企業名單產業 產品 備注


    河北晶龍 光伏 硅碇、硅片
    江蘇中能 光伏 多晶硅
    洛陽中硅 光伏 多晶硅
    江蘇大全 光伏 多晶硅
    峨眉半導體 光伏 多晶硅
    河南訊天宇 光伏 多晶硅
    南通強生光電 光伏 a-Si 薄膜電池江蘇高新投投入
    正泰太陽能 光伏 a-Si 薄膜電池
    中伏光電 光伏 a-Si 薄膜電池
    常州源暢光電 光伏 a-Si 薄膜電池
    浙江慈能光伏 光伏 a-Si 薄膜電池
    沈陽漢鋒 光伏 a-Si 薄膜電池
    杭州先進太陽能 光伏 碲化鎘薄膜電池 聯想投資投入
    廈門佳科 光伏 太陽能硅
    江陰愛康 光伏 電池板專用鋁邊框
    寧波晶元 光伏 多晶硅
    上海超日 光伏 多晶硅、電池組
    向日葵光能 光伏 電池片、電池組件
    重慶大全新能源 光伏 多晶硅 紀源資本、 科星創投、上海永宣創投投入
    江西晶科能源 光伏 多晶硅 深圳創新投、中以基金等投入
    武漢日新科技 光伏 非/微晶薄膜太陽電池招商局中國基金投入
    泰州中盛光電 光伏 光伏電站綜合解決方案 匯發中國基金、聯創策源、青云創投等投入
    江蘇順風光電光伏 晶硅太陽電池 東方富海投入
    正泰太陽能 光伏 微晶/非晶薄膜疊層電池賽伯樂、上海聯和投資投入
    南京冠亞電源 光伏 太陽能發電系統配套設備 江蘇高新投投入
    新奧光伏 光伏 新型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 國際金融公司投入
    新疆新能源 光伏 太陽能系統集成商 清華創投投入
    林州中升 光伏 多晶硅


    表2 部分風電產業未上市企業


    企業名單產業 產品  備注


    浙江運達風電 風電 并網型風力發電機組生產和銷售 亞洲資產、浙江華睿投資投入
    南通虹波風電 風電 風電塔架設備及相關配套產品
    合肥陽光電源 風電 光伏逆變器和控制器
    湘電風能 風電 大型風力發電裝備制造
    蘇州能健電氣 風電 風力發電設備的控制系統 江蘇高新投投入
    江蘇吉鑫風能 風電 兆瓦級大型風力發電機組部件 江蘇高新投投入
    中航惠騰風電 風電 風電發電機組風輪葉片 普凱投資基金投入
    新疆風能 風電 大型風電場開發建設及運營管理
    深圳風發科技 風電 大中型風力發電機組設計研發 深港產學研投入
    保定天威風電 風電 并網型風力發電機組 泛太平洋投資公司投入
    廣東明陽電氣 風電 風力發電輸配電裝備 美林集團、深圳創新投投入
    黑龍江瑞好能源 風電 風力發電場建設
    華銳風電 風電 風電設備整機
    國電聯合 風電 風電設備整機
    遠景能源 風電 風電設備整機
    哈電 風電 風電設備整機
    保定惠德 風電 風電設備整機
    久和能源 風電 風電設備整機
    表3 部分核電產業未上市企業
    企業名單 產業 產品 備注
    石家莊工大化工 核電 核電核島設備制造商 美國私募股權基金(PE)曠世開融投入
    西安核設備核電 核電核島設備制造商
    山東核設備 核電 核電核島設備制造商
    蘭州特管 核電 核電核島設備制造商
    煙臺臺海瑪努爾 核電 核電核島設備制造商
    江蘇神通閥門 核電 核電核島設備制造商
    沈陽鼓風機集團 核電 核電核島設備制造商


    表4 部分生物質能產業未上市企業


    企業名單產業   產品       備注


    吉林燃料乙醇 生物質能 以玉米為原料,燃料乙醇
    河南天冠集團 生物質能 以小麥為原料,燃料乙醇
    中糧生化能源 生物質能 以玉米為原料,燃料乙醇
    山東生物能源 生物質能 以玉米為原料,燃料乙醇
    清研利華 生物質能 生物柴油
    北京惠德時代 生物質能 節能產品和解決方案 智基創投投入
    浙江東江能源 生物質能 生物柴油 凱雷投資投入
    北京正和新能 生物質能 生物柴油 上海永宣投入
    北京巴奧 生物質能 生物乙醇
    黑龍江華潤酒精 生物質能 生物乙醇
    陜西綠迪 生物質能 生物柴油
    洛陽天昌生物 生物質能 生物柴油


    表5 部分替代能源產業未上市企業


    企業名單產業   產品                    備注


    挪寶新能源   替代能源 地源熱泵領域 青云創投投入
    長春匯能科技 替代能源 氧化還原液流電池 青云創投、新加坡偉高達、英特爾投資投入
    上海德朗能   替代能源 鋰離子電池 奧邁資本投入
    宜昌歐賽科技 替代能源 鋰離子電池 武漢固德銀賽投入
    寰寶能源     替代能源 矽(硅)能蓄電池北京賽富投入
    天津安彩和平 替代能源 氫鎳電池 北京安彩科技風險投資投入
    北京創亞動力 替代能源 電池材料 被中科英華并購
    湖南科霸動力 替代能源 汽車動力電池 科力遠控股
    蘇州星恒電源 替代能源 汽車動力電池 聯想投資投入
    浙江超威電源 替代能源 汽車動力電池 長安私人資本、普凱基金、特納亞資本投入
    表6 部分LED 照明產業未上市企業
    企業名單 產業 產品 備注
    廈門華聯 LED LED 光電器件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
    大連路明 LED 發光芯片、發光材料并購美國上市公司AXT 光電半導體LED 的專利
    佛山國星光電 LED LED 光電器件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
    有研稀土 LED 稀土材料
    深圳帝光 LED LED 光電器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 56 項
    杭州遠方光電 LED LED 專用檢測儀器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深圳量子光電 LED LED 應用產品
    南京漢德森 LED LED 應用產品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上海三思科技 LED LED 應用產品
    鑫谷光電 LED LED 應用產品
    寧波升譜光電 LED LED 光電器件
    江蘇奧雷光電 LED LED 光電器件
    華夏集成光電 LED 外延片、芯片
    江蘇南大光電 LED MO 源
    無錫來德電子 LED LED 顯示系統
    北京良業照明 LED 照明顯示系統
    清芯光電 LED 芯片、光電器件
    武漢迪源光電 LED 外延片、芯片
    四川九洲光電 LED LED 光電器件
    青島杰生電氣 LED MOCVD 設備 GaN基MOCVD 設備生產商
    浙大三色 LED LED 專用檢測儀器測光設備生產商
    深圳創唯星 LED 半導體封裝設備
    深圳雷曼光電 LED LED 光電器件
    北京宇極 LED 發光二極管用熒光粉
    杭州星譜光電 LED LED 專用檢測儀器 LED測量與分選儀器設備
    杭州中為光電 LED LED 專用檢測儀器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浙江中宙光電 LED LED 光電器件 LED封裝企業
    東莞勤上光電 LED LED 光電器件江蘇高新投、深圳創新投、中科招商投入
    山西光宇 LED LED 應用產品
    四川新力光源 LED LED 應用產品
    威海科華照明 LED LED 顯示系統
    西安立明電子 LED LED 應用產品
    潮州三環股份 LED LED 用陶瓷基座
    西安中為光電 LED 外延片、芯片
    朗天新能源 LED LED 應用產品
    鄭州生茂光電 LED LED 應用產品
    武漢華燦光電 LED 外延片、芯片 IDG技術創業基金(IDGVC)投資
    浙江聚光科技 LED LED 應用產品
    德士達光電 LED LED 應用產品
    東莞科磊得數碼 LED LED 應用產品
    惠州雷士光電 LED LED 應用產品賽富、軟銀、美林投資
    深圳中電照明 LED LED 應用產品
    深圳茂碩電源 LED LED 應用產品
    深圳蘭普源照明 LED LED 應用產品
    深圳聯創健和 LED LED 應用產品
    江蘇天瑞儀器 LED 分析測試儀器創投投入 400 萬美元
    上海亮碩電子 LED LED 光電器件外資創投投入
    廈門乾照光電 LED 外延片、芯片紅杉資本投入
    晶能光電 LED 外延片、芯片 Mayfield 、金沙江創投、永威投資等投入

    posted on 2010-10-25 16:21 kelly 閱讀(548) 評論(0)  編輯  收藏

    只有注冊用戶登錄后才能發表評論。


    網站導航: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看线人动作大片 | 亚洲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色偷偷女男人的天堂亚洲网| 日本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精品国产福利尤物免费|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夜夜嗨| 88av免费观看入口在线| 亚洲第一se情网站|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裸模视频免费区无码|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的| 羞羞漫画小舞被黄漫免费|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免费的一级v一片| 久久这里只精品热免费99|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亚洲一卡2卡三卡4卡有限公司| 日本黄色免费观看| 最近中文字幕电影大全免费版| 黄色毛片免费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亚洲|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国产人成免费视频| 91手机看片国产永久免费| 成人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亚洲国色天香视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网站 | 114一级毛片免费| a级特黄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6080yy久久无码产自国产| 337p欧洲亚洲大胆艺术|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sm| 国产jizzjizz免费看jizz|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91人人区免费区人人| 亚洲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电影网|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播放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