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地址:http://blog.csdn.net/yeka/archive/2007/04/22/1574446.aspx
按:昨天和Aimingoo聊,聊到我們共同欣賞的人,發現我們都很喜歡一個朋友,這個朋友身上有目前比較少見的未經污染的純樸,甚至還有些學生氣,但因為其身上幾乎完全沒有那種聰明自賞的東西,所以給人以極大的好感。而且其實他是有著大聰明的(但他自己一定不會這么認為),也是他所在的那個圈子里最具有反省精神的人。
我所認識到的所有自認為聰明的人,都是不大肯聽別人的意見的,也是較少具備反省精神的人,我一天天看著這些“聰明的兔子”開始跑的快,慢慢就落后了。也是看到他們這樣,我知道我資質很是平平,倘若還自作聰明,就是“人作孽,不可活”了。活到40多歲了,才真正弄明白一些樸素的道理,已經是悟性比較差的人了,好在總有類似Aimingoo這樣的朋友適時點醒我。
有位小朋友和我說,她就是不大能聽得進別人的意見,這是她一向的缺點。既然知道,就改了吧,讓這種缺點如影隨形,不是真的傻,還能是什么呢?難道是聰明?要知道,這就是我原來有的毛病,我已經吃大虧了,不希望她像我一樣走那么多彎路。
還有位小朋友說,他就是不大喜歡和比自己優秀的人交往,這是他一向的缺點。既然知道,就改了吧,讓這種缺點如影隨形,不是真的傻,還能是什么呢?難道是聰明?這可不是我有的缺點,我喜歡和比自己優秀的人交往,這樣會看到自己的差距,知道自己的局限,能不斷給自己設置向上的目標。所以,我雖然也走彎路,但總有比我高明的朋友點撥我。
還有位小朋友更有意思,資質其實普通如我,但內心自視頗高,每每醉酒之后,便口吐狂言,仿佛天下就屬他最聰明,那一幕總是被大家拿來當樂子的。這樣的小朋友,當然還不知道人生之防身必備乃是反省的習慣。
我喜歡看《讀者》,每每感到讀了上面的文章,實在是物超所值,不過是3元錢,但很多道理是金不換的。今天讀到這篇“上帝不為難頭腦簡單的人”,覺得有意思,推薦在這里。
上帝不為難頭腦簡單的人
何 帆
才智平平的人往往成就更大。金庸小說中的郭靖就是一個例子。
郭靖憨厚質樸,但懂得用功不輟,也把握得住善惡界限。有這兩條,就有了后來的郭大俠。像小龍女、周伯通之類的人物,智力固然卓異,但也有其木訥、天真的一面。像楊過這樣飛揚跳脫、聰明外溢的,如果不是受盡挫折、性情大變,估計最終一定是泯然眾人矣。貫穿金庸小說的一個思想就是道家的棄圣絕學。當年在學校時,玩過一個電腦游戲《金庸群俠傳》。游戲的情節是一個金庸迷突然掉進了虛擬世界,他必須親自經歷江湖險兇,最后才能回到現實世界。游戲一開頭,那個“小蝦米”撓撓頭說,我除了“野球拳”,什么武功也不會呀。所謂“野球拳”,估計是閩南話里“瞎胡亂打”的意思。游戲中有意思的設計是,如果你選擇練“野球拳”,那會練得最辛苦,而且往往攻擊力很久也沒法提高,而一旦到了最高的第十級,這個“野球拳”的威力會超過“九陽真經”和“降龍十八掌”。這個小小的富有哲學意味的設計讓我對這個小游戲一直念念不忘。
在現實世界的學術圈中,我所看到的也大抵如此,聰明者未必最后勝出,知道堅持才是最后的贏家。學問和武功一樣,天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用功,沒有下足夠的功夫,學問是做不出來的。聰明人往往淺嘗輒止,而且對聰明人來說,誘惑常常更多,他們在起跑的時候會把別人都甩在后面,但卻經常是最早退出比賽的人。
比學問更復雜的是人生和社會。在社會中生存的最優法則是什么?我相信,這些法則仍然是那些最古老、最簡單的道理,比如誠實、勤勞、寬恕、合作。我把電影《阿甘正傳》看作是一則寓言。阿甘的智商只有75,幾乎屬于傻子。他最喜歡說的話是“我媽媽說……”。阿甘的媽媽告訴他了什么?遇到危險的時候要跑,跑得越快越好。阿甘就這樣從越南戰場上揀回一條命,還成了英雄。從常人所理解的成功角度來看,阿甘是成功的。他有錢、受人尊敬、生活經歷豐富多彩。盡管當所有這些來到的時候,阿甘渾然不覺。阿甘的女朋友Jeniffer走的是另外一條道路。他們這一代人認為自己是聰明的,聰明到足以對抗社會、顛覆傳統。Jeniffer所做的一切都似乎是在尋找極端的邊界:她被大學開除、上《花花公子》雜志、跳脫衣舞、流浪、吸毒、反戰。但末了,她被碰得頭破血流,悄悄地回到阿甘的身邊,又悄悄地逝去,死于艾滋病。阿甘和Jeniffer的這兩條路再次證明:上帝從不為難頭腦簡單的人。
成功的訣竅必須符合兩個條件:第一,它必須是對每個人都適用的。假如成功的秘訣是只有國王的兒子才能成功,那這樣的秘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有的人,哪怕是像阿甘和郭靖這樣頭腦不太靈光的人,只要能始終如一遵照某一規則,就能最終成功,這才能算作好的訣竅。第二,它必須是顛撲不破的。用經濟學術語來說,必須符合“穩健性”。朝代變遷、歲月流逝、制度更迭,應該都不會對這些基本規則帶來顛覆性的沖擊。換言之,這一規則一定是一代代人重復博弈的結果,而不是一次性博弈的產物。
數學家兼政治學家Axelord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試驗。他邀請了很多學者,將每個人心目中最優的在競爭中制勝的規則寫下來,并翻譯成計算機程序,輸入計算機,讓各個計算機模擬不同規則的競爭。最終勝出的規則是所謂的“針鋒相對”(tit-for-tat)。這一策略包括:(1)如果別人不欺騙,自己永遠不欺騙;(2)如果別人欺騙,馬上懲罰欺騙者;(3)如果欺騙者悔改,馬上寬恕他,讓他返回合作的軌道。根據Axelord的解釋,這一策略之所以成功,一是因為它是善良的,它從不主動欺騙,而且有寬恕的胸襟,二是因為它是簡單的,只有簡單的規則,才能讓對手準確無誤地了解你的行為和動機。有趣的是,在Axelord邀請的學者中,幾位經濟學家給出的備選策略都是比較“惡的”,即更容易主動背叛。被淘汰的很多規則是因為過于復雜,復雜的規則是難以被執行的。說謊就是一個復雜的規則,為了圓謊,你必須再撒新的謊,到最后謊言會變得無比復雜。正如馬克·吐溫說過的:說實話的好處是你不需要費心去記自己以前說過的話。
一說起這些,很多聰明的年輕人就會瞪著狐疑的大眼睛說:如果成功的秘訣這樣簡單,那不是人人都能成功嗎?因此他們斷定:成功的秘訣一定是一些更加詭秘的東西,比如厚黑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走這條路的人還真的非常非常多,這就是為什么成功的人會非常非常少。
阿甘的媽媽說的最精彩的話就是:“只有做傻事的才是傻人”。(Stupid is as stupid do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