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項目質量進行評價,是對項目上線前的質量把關,而且可以對項目過程中的質量進行動態的監控,便于盡早發現問題,提高項目質量。
項目質量評價的一般步驟如下:
1、建立項目質量目標;2.定義項目質量維度;3.確定評價模型;4.確定基線數據;5.執行項目質量評價;6.對比目標、采取修正行動。
影響軟件項目質量的主要因素會在一些環節產生:產品調研、產品需求分析、PRD設計、UC編寫,編碼、測試、部署等環節及各個環節的評審。這其中就會由:人的因素、軟件需求、測試的局限性、質量管理的困難、軟件人員的傳統習慣、開發規范、開發工具的支持、各個階段文檔的完整性…等因素造成最終的質量水平。
目前比較常用的質量標準有:CMM等級、CMMI-PPM過程模型、ANSI/IEEE STOL 730-1984,983-1986標準、國際標準《ISO/IEC 9126軟件質量特性》、國家標準《GB/T16260-1996軟件產品評價、質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FCM模型…等。
由以上各個規范或者標準的核心,可以用下面的公式來表達:

其中:
F是質量的最終得分,該得分是對質量的好壞的評定,得分高,代表質量好。
C 是指用來評價質量的標度,或者度量指標的得分。標度可以是第一級的,也可以是該標度對應的下一級的標度。對于C有一定的細則,根據項目每天的數據、參照該細則,會有一個得分。關于該細則的制定:可以根據各個環節的行業專家權威的經驗,制定一個標準。該得分細則一旦制定,就具有一定的權威,以后就可以每次應用。
M是某一個得分C對應的標度 權重系數。該系數也是由經驗得到,并且可以再應用中慢慢修改優化。
L是評價質量標度的項數。
最后得出的F,是個具體的、連續的數字,根據經驗知識,就可以知道該數據F落入的區間段,從而知道項目質量的好、中、差等。
在運算的過程總,也會知道各個C的得分,從而知道哪項標度對應的工作存在問題,需要改進。
整個思維過程很簡單,很像大學里面的每個學期求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分,根據每門課的得分、和每門課的權重、平時課外活動的權重得分,得到一個最后的綜合分數。該得分參考“優秀”、“良好”、“一般”、“不及格”等區間對應的分數段,給這個學生一個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