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青梅煮酒論領導》
1.報時型領導與造鐘型領導
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領導者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報時型領導,整個團隊都不知道幾點了,只有領導知道,大家就都來問領導,領導能夠準確地告訴大家幾點。領導在的時候,一切正常。這樣的管理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盡管一切正常,但是領導自己會很忙碌、很辛苦,因為所有的人都來找領導,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領導來拍板;二是如果領導不在,大家找不到領導,正常的工作馬上就會陷入混亂,找不到報時的人,大家都不知道幾點了,都不知道工作該怎么干。
與此不同,第二類領導是造鐘型領導。領導知道幾點了,但是主要力量不是放在給大家報時上,而是集中力量給大家造一個鐘,不管自己在不在,不管自己說不說,所有的人只要看看鐘就知道幾點了。讓組織有一種自動運行的機制,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領導不需要事必躬親,而應該只關注異常、不關注正常,只關注例外、不關注例行。因為正常的事情、例行的事情,有制度管、有下屬管,不用領導自己管。只有那些超出制度框架之外的事情,領導不管就沒人來管,這時候才需要領導親自上陣。
管理首先要把基礎的、基本的事情做對。基本的事情就是為組織建立一個自動運行的機制,把基礎的制度建設落到實處?;A管理的四化是制度化、標準化、結構化、流程化。通過基礎管理,要讓組織內的每個成員遇到了正常的、例行的事情時都知道該怎么做。這好比是一座大樓的框架和支柱,先把框架和支柱建結實了,然后才能搞內部裝修。規范管理和制度建設是所有組織的基礎,一切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都要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對于一座大樓,如果框架和柱子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建設者就熱衷于搞內部裝修趕時髦,那將是非??膳碌臑碾y。
2.管理的三重境界
讓組織有一個自動運行的機制,這是管理的第一重境界。管理的第二重境界是讓每個員工都有自動運行的機制。要達到第一重境界,基本途徑是制度建設,靠的是領導者的規范能力和掌控能力;要達到第二重境界,基本途徑是動機的激發,需要綜合使用績效管理和團隊建設的手段,靠的是領導者的價值觀和激勵能力。
管理的第三重境界,也就是最高境界,是員工的自動運行和組織的自動運行相結合,互相推動,互相促進。這就好比員工不但知道怎樣看鐘,還知道怎樣調鐘和修鐘。鐘也成了智能鐘,可以根據不同場合、任務以及不同員工的特點,選擇自己的報時方式和提醒間隔。在這個過程中,文化建設和隊伍的培育與發展成為最關鍵的問題。
一旦達到了第三重境界,那么組織的管理就可以舉重若輕,收放自如。做一個閑人領導,其實不但是一種能力的考驗,看其能否建立起自動運行的組織機制,而且更是一種個人境界的考驗。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
領導者居中調度、總領全局的時候,要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逐漸從具體工作中解脫出來,要把很多執行層面的事情交給下屬去做。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下屬當中能做得跟領導一樣、能讓領導完全滿意的人不多。有些人能力不行做不好,有些人態度不行做得不主動,有些人思路不一樣做得不讓領導稱心。這個時候挑戰就來了,看著下屬不順眼,領導怎么辦?不能臨陣換將,也不能自己上陣,不但要接受這個不滿意的結果,而且在下屬完成任務以后,還要給下屬獎勵和表揚。這種情況是最考驗一個人的心胸的。
每一個管理者都應該學會接受一個不完全滿意的結果,學會安排不完全滿意的下屬去做一件讓自己不是完全滿意的事情。明知道下屬會犯錯誤,甚至連什么樣的具體錯誤都能預見到,還是讓下屬去做,鍛煉下屬,培養下屬,容許下屬犯錯誤,讓下屬在犯錯誤中成長,不斷改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