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北大講座,遇到一位學生問我,“老師,你說學習重要,還是經營人脈重
要?”看著他一臉大雜燴的表情,我先拿出本子記下了這個問題,然后告訴他說,這是
個比較大的話題,我會仔細寫篇文章放在網上的,然后給了他我的博客地址 。而后又
補了一句,“相信我,所謂的人脈就算重要,也根本沒他們說的那么重要”。
讓我們細說從頭。先動腦思考一下,你愿意與什么樣的人成為朋友?從幼兒園開始
,每個人就都已經有一些選擇朋友的原則——盡管并不自知。事實上,資源分布的不均
勻,必然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某種依附關系。觀察一下,就可以看到事實:幼兒園里玩具
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當作朋友。那么,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么?答案并非肯
定。
如果你像我一樣有機會、也恰好愿意多花一點心思與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談的話
,你也很快就會發現,在他的心目中,與所有成年人一樣,朋友被劃分為“真正的朋友
”和“一般的朋友”。以下我們姑且把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強”。
當時我很好奇。耐心等待小強告訴我誰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終,他告訴我,真
正的朋友只有兩個。其中一個是男孩,另外一個是女孩。那我就問他,“為什么你認為
那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 小強一秒鐘都沒猶豫,告訴我說,“他從來都不搶我的玩
具,他跟我換。”我又問他,“那,為什么你認為那女孩是你真正的朋友?”這次小強
猶豫了好一陣子,在確定我會給他保密之后,磕磕巴巴地說,“她好看。我把新玩具全
都先給她……”我笑。過一會兒又問他,“她覺得你好看么?” 小強愣了一下,滿眼
的無辜,“不知道……”我又問,“那她現在手里的玩具是誰的?” 小強突然顯得很
緊張,“不是我的。”我決定不去問那小女孩什么問題了。
基于種種原因,生活中總是只有少數人是大多數人想要結交的朋友。但是同樣基于
種種原因,大多數人并不知道那些少數的人是如何理解他們大多數人的行為的。剛才小
強說他那個“真正的朋友”從來都不“搶”他的玩具,而是“換”。注意這兩個詞。
在這里我們不討論所謂的“心計”。確實有些人有很深的城府,至少比另外一些人
更深,他們可以用常人想不出的,就算想得出來也做不到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
里,我們只討論最普遍的情況。
所有的人都喜歡并重視甚至偏愛一種交換,“公平交換”。小強也許并沒有意識到
,他所擁有的玩具數量,使得他從概率角度出發很難遇到“公平交換”,因為絕大多數
孩子沒有多少玩具,甚至干脆沒有玩具,所以,那些孩子實際上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
與他進行“公平交換”。對他來講,不公平的交換,等同于“搶”,沒有人喜歡“被搶
”。而與他“換”的那個男孩,讓小強感受到公平。小強也有自己想要的但是卻不擁有
的,所以,他也去“換”而不會去“搶,”因為他自己就不喜歡“被搶”——把最新的
玩具都給那女孩先玩……
某種意義上,盡管絕大多數人不愿意承認,他們的所謂“友誼”實際上只不過是“
交換關系”。可是,如果自己擁有的資源不夠多不夠好,那么就更可能變成“索取方”
,做不到“公平交換”,最終成為對方的負擔。這樣的時候,所謂的“友誼”就會慢慢
無疾而終。也有持續下去的時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換,以便實
現“公平”。電影《教父》里,棺材鋪的老板亞美利哥?勃納瑟拉決心找教父考
利昂替他出氣并為自己的女兒討回公道的時候,亞美利哥就是“索取方”。許多年后,
教父考利昂終于在一個深夜敲開了亞美利哥的門……
所以,可以想象,資源多的人更喜歡,也更可能,與另外一個資源數量同樣多或者
資源質量對等的人進行交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公平交易”更容易產生。事實上
,生活里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哪怕在校園里,“交換”本質沒有體現的那么明顯,但
是,同樣性質的行為并不鮮見。比如,某系公認的才子,會與另外一個系里公認的另外
一個才子會“機緣巧合”地邂逅而后成為“死黨”。俗話常說,“英雄所見略同”,可
能就是他們一間如故的原因,所以,他們之間的談話以及任何其他活動往往都會讓他們
覺得相互非常“投機”。
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
當15歲的沈南鵬和14歲的梁建章第一次相識時,這兩個懵懂少年不會意識到17年后他倆
會聯手創造一個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奇跡。在1982年第一屆全國中學生計算機競賽上,這
兩個數學“神童”同時獲獎。
不是因為他們兩個要好,才各自變得優秀。而是因為他們各自都很優秀,才可能非
常要好,而后命運的碰撞產生絢麗的火花。
而反過來,這些被公認為優秀的人,事實上往往并不“低調”,也并不“平易近人
”。這并不是他們故意的。他們無意去惹惱身邊那些在他們看來“平庸”的人,只不過
無形中他們有這樣的體會——“與這些人交流,溝通成本太高……”除非有一天,這些
人終于意識到自己應該保護自己,因為有些誤解根本沒機會解釋。于是,他們開始“謙
虛”,他們學會“低調”,他們顯得“平易近人”。
好多年前,我注意到一個現象,當別人求助于我的時候,我內心往往非常抵觸,卻
又怕別人說我是所謂的“不夠意思的人”,于是硬著頭皮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有
一次特別受傷的時候,突然一閃念,想明白,原來這種尷尬本質上并不是來自于我沒有
“樂于助人”的品性,而是來自于我自己的精力并不足夠旺盛,沒有旺盛到處理自己的
事情綽綽有余的同時,還有大把的時間精力用來幫別人做事——事實上,我自己根本已
經是正在過河的泥菩薩。后來,我開始懷疑,雷鋒的領導是否太白癡,因為他沒有給自
己的下屬分配足夠的工作。——這是那天晚上與我來講非常驚喜的一件事兒,因為我發
現我正在獨立思考。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從我重新思考雷鋒的領導那天開始,我掙
扎著去學習如何做事量力而行。說起來好笑,自己的智商有限到過去竟然沒想到“量力
而行”是如此高難度的行為模式——1)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2) 不怕在別人面前露怯;
3) 敢于不去證明自己是“好人”……
所以說,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并且正因為這些人隨時隨地都可能
要回避“不公平交換”的企圖,他們才更加注重自身的質量,知道不給他人制造麻煩,
獨善其身是美德。常言說,“事多故人離”,是非常準確的觀察。而那些不優秀的人往
往并不知道這樣貌似簡單的道理,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狀況只能使得自己扮演“
索取者”的角色;進而把自己的每一次“交換”都變成“不公平交換”,最終更可能使
交換落空——因為誰都不喜歡“不公平交換”;每次交換的落空,都進一步造成自己的
損失,使得自己擁有的資源不是數量減少,就是質量下降,進一步使自己更可能淪為“
索取者”——惡性循環,甚至可能永世不得翻身。
還有些人,過分急于建立所謂的人脈,并全然不顧自己的情況究竟如何。對于這樣
的人,人們常用一些專門的詞來描述他們,“諂媚”、“巴結”、“欺下媚上”、甚至
“結黨營私”等等。這樣的人,往往也不是他們故意非要如此的。他們只是朦朧地意識
到自己一個人的力量過于渺小,所以,才希望能夠借助其他的力量。而一個人越是渺小
,越是襯得他的欲望無比強烈。這樣的人特征非常明顯,其中一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
他們經常有意無意地用親密的方式提及大家仰望的人物,無論他們與“大人物”是否真
的存在私交密往。在中文語境里,他們就會只說名字不說姓氏:李開復不叫“李開復”
,在他們嘴里是“開復”;李彥宏不叫“李彥宏”在他們嘴里是“彥宏”,沈南鵬不叫
“沈南鵬”,在他們嘴里就是“南鵬”;最近我聽到更恐怖、更另人毛發悚立的是,“
小俞”(俞敏洪),“小鄧”(鄧峰),“大想”(理想)……
整體上來看,人脈當然很重要。不過,針對某個個體來說的話,更重要的是他所擁
有的資源。有些資源很難瞬間獲得,比如金錢、地位、名譽,尤其在這些資源的獲得更
多地依賴出身和運氣的現實世界里。然而有些資源卻可以很容易從零開始,比如一個人
的才華與學識。才華也好學識也罷,是可以通過努力必然獲得的東西。一個人心智能力
一旦正常開啟,就會發現自己在這個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
耐心和時間做朋友,很容易成為至少一個領域的專家。努力并不像傳說中的那么艱苦,
只不過是“每天至少專心學習工作六個小時”;耐心卻遠比大多數人想象得巨大,“要
與時間相伴短則至少五年,長則二十年” 。
許多年后的今天,我又發現另外一個多年前智商平平的我不可能想明白或者預想到
的事情(當然我現在也依然智商平平,只是多了些智慧):當一個人身邊都是優秀的人
的時候,沒有人求他幫忙——因為身邊這些優秀的人幾乎無一例外都以耽誤別人的時間
為恥,同時,這些人恰好是因為遇到問題能夠解決問題才被認為是優秀的。
如果,終于有一天,你已經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你會驚喜于真正意義上的有價值
的所謂高效的人脈居然會破門而入。你所遇到的人將來自完全不同的層面,來自各種各
樣意想不到的不同的方向。而你自己也不再是過去一無是處的你,你不再是“索取者”
,你扮演的是“樂于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討厭善意的幫助,更何況你是被找來提
供幫助的呢。
甚至,你會獲得意外的幫助。如果你是一個優秀的人、有價值的人,那么就會有很
多另外優秀的人、有價值的人為你提供幫助。這樣的時候,這樣的幫助往往確實是“無
私”的。正如沒有哪個醫生做到救死扶傷之后僅僅因為酬勞太少而惱羞成怒的一樣,那
些品質優秀到一定地步,境界豁達到一定層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圖報”
。因為對他們來講,能夠有機會“驗證自己的想法”本身就已經比什么都重要,并且可
以令他們身心愉悅。然而真正有趣的現象是,被幫助的你也正因為并非尋常之輩,所以
一定懂得“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的道理。最終皆大歡喜,只因為“溝通成本幾近
于零”,同時的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對無窮放大”。良性循環。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變那些能夠改變的,而把那些不能改變的暫時忽略
掉。專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獨立的人,比什
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脈——如果人脈真的像他們說的那么重要的話。事
實上,我總覺得關于人脈導致成功的傳說其實非常虛幻,只不過是不明真相的人只好臆
造出來的幻象罷了。
我并不是說,從此就不用關心自己身邊的任何人了,或者說從此就無需與任何人打
交道了。善于與人交往也是一種需要學習,并且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實踐的技能。我只
是提醒你,別高估自己,誤以為自己有那么多足夠的時間可以妥善地處理好你與你身邊
所有人的關系。瀏覽一下你的手機通訊簿里的名字吧,有多少已經很久沒有聯系過了?
這么多年,我只見過兩三個人回答我說,“最長時間沒聯系的,也不超過兩個星期。”
其中一個還是特別固執而特殊的人,他的手機通訊簿里,總計才有22個名字。
事實上,真正的關心最終只有一個表現:為之心甘情愿地花費時間,哪怕“浪費”
時間。這也很容易理解。因為,當你把時間花費到一個人身上的時候,相當于在他的身
上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哪管最終的結果如何,反正,那個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中
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喜歡還是不喜歡。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最終,“真正
的好朋友”誰都只有幾個而已。
這實在是一個大到寫兩本書都可以的話題。以下是我的幾個簡單的,但實踐起來并
不是那么容易的建議:
專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學習并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為一個值得交往的人;
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他人制造麻煩為美德;用你的獨立贏得尊重;
除非有特殊原因,應該盡量回避那些連在物質生活上都不能獨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
活上都不能獨善其身的,就更應該回避了——盡管甄別起來比較困難;
真正關心一個朋友的意思是說,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費甚至浪費更多的時間;
記住,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決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脫離對外部世界的依附。
posted on 2011-08-26 11:03
sanmao 閱讀(449)
評論(0) 編輯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