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參加了公司的一個客戶體驗項目培訓。兩位老師以一種新穎的授課方式,讓我們兩組學員通過模擬一個實際的項目,讓我們切身體驗了策劃一個比較購物網站的全過程。整個課程內容新奇有趣,課堂氣氛也很活躍。
這個課程的另一個名稱是“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既然是以用戶為中心,那么用戶的需求就是根本。用戶的需求自底向上大致可分為“有用”、“能用”、“易用”、“友好”和“品牌”這五個部分。隨著一個產品市場的逐步推廣,一個產品的品牌給予用戶的感受已經不僅僅只是一個標識,而更多的是一種體驗。Nike品牌給人留下的印象應該不僅僅是簡單的一個勾的符號,而應該是穿上耐克鞋后那種舒適透氣以及活力四射的感覺。一個成功的產品設計應該讓產品能夠與用戶進行對話,這無疑是很有趣的一種說法,按照老師的話說,是讓產品的“表現模型”更接近用戶的“心智模型”。我本人在IT行業混跡多年,一直以來都是在和軟件產品打交道,我想在這個行業中的大多數人應該和我一樣,在潛意識里更多地是把自己當作一個“程序的編寫者”,而不是一個真正的“產品設計者”。老師在臺上講解的過程中,我一直在不停地點頭和微笑。在老師的幫助下,我的確是第一次意識到,經過我們程序員的手創造出來的軟件產品,其實不應只是冷冰冰的一段代碼而已,而應該是有生命的,應該具備“智能”、甚至是具備“情感”的一個玩意兒。兩位老師講課時用的是蘋果電腦,手上拿的則是蘋果的iphone,在說到用戶體驗的時候,她向我們現場展示了iphone查看圖片的功能,只需要用兩個手指在屏幕上輕輕一撥,圖片就自動放大,再輕輕一撥,又可以縮小,非常方便。把手機橫過來,圖片就自動地跟著橫過來,完全不需要用戶的操作,看似簡單的一個功能,卻的的確確是對用戶非常貼心的一個設計,那家伙,那是相~~當的酷。
有一份調查結果顯示,對于所有的產品來說,用戶都幾乎不會按照設計者的思路去使用,這無疑是一個不小的諷刺。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我們的設計者往往找不到它的用戶在哪兒。在大多數的項目中,設計者通常都沒辦法直接跟用戶打交道,而需要越過他的領導和其它成員這兩個障礙,才能最終到達用戶那里。一個好的設計不應該是設計“用戶應該怎么用”,而是能夠發現用戶的需求,更加貼心地去為用戶著想。這里有一個例子很有啟發性,在第一輛汽車被發明出來之前,有人問人們希望得到一個什么樣的交通工具,所有的人的回答都是“一匹更快的馬”,沒有人會想到汽車這樣一個東西,而最終汽車仍然被設計了出來,更好地滿足了人們的交通需要,馬在交通方面的地位完全被汽車取代。這個例子就充分說明,用戶的需求很多時候是需要設計者去挖掘的。
接下來,兩位老師設計了一個虛擬的項目,目標是建立一個“圖像搜索網站”,把學員分成兩組,每組有5位成員,其中1人是產品經理,2人負責用戶研究,2人負責交互設計。通過實際項目的模擬,來向我們展示什么是“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大體的過程可分為以下幾步:市場研究->用戶定位->產品概念->用戶群劃分->分析功能需求->人物角色->交互設計->可用性測試。而貫穿這整個過程的是一個用戶調研,也就是說,在這整個過程中,設計者必須隨時隨地地為用戶設想。以下就是我們實際操作的簡單過程:
一、市場研究
這個過程主要是去獲取一些參考數據,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最終為我們的產品定位用戶。
二、用戶定位
通過上一步的市場調查識別出產品的用戶群,同時給出用戶群特征,即找出特別影響用用戶目標或行為的關鍵因素。并且通過一些小紙片,分別按照這些關鍵因素對“用戶行為”以及“商業價值”的影響程度在墻上貼出來。
三、產品概念
通過對目標用戶群的需求分析,尋找強需求或強價值的關鍵點。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請了現場的其他學員充當風險投資人,在短短的5分鐘時間內,向他闡述了我們這個“圖像搜索網站”的產品概念和設計思路。
四、用戶群劃分
這個過程主要是按照之前對目標用戶群的基本特征將其分類,分析不同群體的需求和偏好,為不同群體制訂不同的產品策略。個人覺得這個步驟很重要,感覺在我以往的經歷中,好象一般是將一個產品的使用用戶看成一樣的,沒有用戶群劃分這個意識,而實際上,對于同一個產品,使用者可能有很多類型,我們在設計的時候,就應該注意到這一點,并且明確我們的主要用戶群和次要用戶群,針對不同的用戶特征去制訂不同的產品策略。在這個實例中,我們對用戶劃分了三類用戶群,分別是:甲類用戶:經常上網購物,喜歡比較;乙類用戶:經常上網購物,但不喜歡比較,屬于沖動型購物;丙類用戶:很少上網購物,但喜歡比較。
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步驟是用戶調研。用戶調研有很多方法,如焦點小組、卡片分類、用戶訪談等。在現場的模擬中,我們采用的是用戶訪談的方法,同樣是在現場的學員中找一位充當我們的用戶,我們現場對其進行訪談,以此識別出該用戶的目標、期望和特征等。
五、分析功能需求
這一步對于做軟件設計的人來說,肯定不會陌生了,也比較好理解。無非就是對每個用戶的需求細化為可能的功能,同時確定每個功能的重要程度和優先級。
六、人物角色
這個步驟比較好玩。其實就是把我們之前確定的用戶群特征具化成一個特定的人,像講故事一樣地給某個用戶群設計一個角色,為她取一個名字,設計她的個人資料,描述她的行為特征、性格等等,甚至還會給她起一個昵稱、綽號,為她找一張真實人物的照片,等等,所有的這一切,只是為了將用戶群更具體化,在后續的設計中,我們將不會再用用戶群甲、用戶群乙來描述我們的用戶,而為具體為“王霞”、“馬輝”、“劉阿姨”等這三個人。這樣做的好處是,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讓設計者的腦海中時時刻刻有這三個具體的用戶的形象,時刻記住他們的用戶行為,他們的期望和目標等等,這樣最終設計出來的產品,當然會更加人性化,對于我們的目標用戶來說,無疑也會覺得我們的產品更親切。
在設計人物角色的時候,有幾點是需要注意的:一定要為用戶起一個真實的姓名;盡量避免和現實中身邊的人重名;用戶的照片一定要注意真實和平凡。最后,一定要記住陳列我們的商業目標和用戶目標,這一點很重要,我們時刻不要忘記我們為什么要設計角色!
七、交互設計
到了這一步,就可以著手設計產品的業務流程了,通過任務統計和任務分解,將產品的主要框架搭建起來,這個時候,已經需要涉及到主要的流程處理(包括出錯提示等)和一些關鍵頁面要素的設計了,至此,我們的“圖像搜索購物網站”已經初步成型了。
在做任務分解時,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過程就是場景設計。同樣是像講故事一樣,描述一位特定的用戶是如何來使用我們的產品的,通過設計這個使用場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去分解任務,設計場景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把初級用戶容易遇到的問題表現出來。
八、可用性測試
這個過程注重的是找實際的用戶來進行可用性測試,也可以說就是真正的“用戶體驗”的過程。設計者會在一旁觀察用戶的使用情況,并且記錄下來。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個過程中,設計者只記錄現象,不要試圖去向用戶解釋,在用戶對產品進行體驗的過程中,也不要去問用戶“為什么這樣做,而不那樣做”諸如此類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留待用戶體驗結束后去問。總之,可用性測試的目的就是驗證之前所說的產品的“表現模型”和用戶的“心智模型”是否一致。
精彩語錄(以下語錄為我個人整理,可能不是講師的原話,但求表達大致的意思):
1、“長期成功的產品必須給人帶來快樂”
2、“做指揮家而不是演奏者”
3、“用戶會用腳投票”
4、“不要讓用戶有一種被產品操縱的感覺”
5、“應該為產品留下一些情感的東西”
6、“賺錢的企業分兩種,一種是離市場最近的企業,一種是離用戶最近的企業”
7、“用戶是會不斷學習和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