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初愈,最近做了幾次培訓,性能測試和測試工具。現在自己弄了一個論壇也把很多的心思放到性能測試上,個人喜好所在。
在這幾培訓和最近別人問的問題中,感覺到有這么幾件事情:
1、有些人很想接觸性能測試,但是一到具體的細節,興趣索然。不管是工具的操作,還是理論的理解。要說我講課能力有限,可以把人講的沒有興趣,這是我個人問題。這個因素在實際的操作中,總不會有吧。實際的操作還是有些人覺得沒什么意義。有的人就像是見了刺猬,不知道從哪下口。要說工具有多麻煩,我覺得也不至于。至少LoadRunner比word簡單多了。我曾經說:一周時間完全可以掌握LoadRunner的操作,其他的就要看練習和經驗了。這么說,是不是有經驗的過來人,感覺對?當然人不可能都一樣的。我想強調的就是工具并不復雜。復雜的是應用。
2、理論對性能測試的指導作用容易被忽視。很多時候,技術人在考慮問題的時候,都是技術細節,覺得只要是理論都挺無聊的。大而泛,忽悠人用的。從我自己的感受來說,我覺得完全不是這樣。當然對某個詞的定義這樣的理論問題,我們用不著太細究。但是性能測試理論,真的對我們的實際工作沒有指導意義嗎?或者說意義不大?比如,在討論基準測試的時候,很多人都知道基準測試是什么意思?但是很少有人能把基準測試的范圍和程度說清楚。應該測試什么?做到什么程度?這些僅是技術問題嗎?在相應的位置上的測試人員,有沒有考慮過你的職位能做或不能做什么事?能做到或做不到什么事情?應該做或不應該做什么事情?這些都會對項目的質量產生影響的。
3、面對性能測試過程、結果、數據,真的理解清楚了嗎?針對同一個數據和過程不同的人感覺到的層面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經驗和能力的區別,就算是兩個人做的結果完全一樣,我想由于能力不同,也會這一結果的理解不同。在多次培訓的過程中,我解釋最大、最小、平均、標準方差等值的時候,都會有人有醒悟的樣子。我們說為什么這幾個值,重要到放在summary里面,為什么不是中位數?為什么不取個微分放那兒?其實,這都是有設計上的原因的。所以說,我們面對這些東西的時候,要知道它具體的含義,從而把握的更清楚。也對我們做的事情更確定。不會經常出現別人問幾句就問倒了的現象。
寫這個文章就是想告訴大家:
1、技術是一步步積累的;
2、理解自己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