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霖鈴①
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② 都門帳飲無緒,③ 留戀處,④ 蘭舟摧發。⑤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⑥ 念去去千里煙波,⑦ 暮靄沈沈楚天闊。⑧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 晚風殘月。 此去經年,⑨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⑩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 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上 下闋,一百零三字,仄韻。 ②驟雨:陣雨。 ③都門帳飲:在京都郊外搭起 帳幕設宴餞行。無緒;沒有情緒,無精打采。 ④留戀處:一作“方留亦處”。 ⑤蘭舟:據《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后用作船的美稱。 ⑥凝噎: 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復言之,表示行程之遠。 ⑧暮靄:傍晚的云氣。沈沈:深厚的樣子。楚天:南天。古時長江下游地區屬 楚國,故稱。 ⑨經年:一年又一年。 ⑩風情:男女戀情。
【品評】 柳永多作慢詞,長于鋪敘。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亭送別的情景。上 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 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 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這與同樣表現離情別緒但出之以比興的唐五代小 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時柳詞不但都下傳唱,甚至遠及西夏,“凡有井水飲處, 即能歌柳詞”(《避暑錄話》)。柳詞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這種明白曉暢、 情事俱顯的詞風不無關系。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后情景。劉熙 載《藝概》卷四:“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 那堪冷落清秋節。念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 ‘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確實,“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為名句, 不僅在于虛中有實,虛景實寫,更因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 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楊 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凄清冷 落的懷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經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 與何人說”,回環往復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不盡愁思。 宋人論詞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詞一向被判為“俗曲”。此詞上片中的“執手相 看淚眼”等語,確實淺近俚俗,近于秦樓楚館之曲。但下片虛實相間,情景相 生,足以與其他著名的“雅詞”相比,因此堪稱俗不傷雅,雅不避俗。 |
posted on 2005-11-07 21:04
Sung 閱讀(1258)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唐詩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