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雨其蒙關于吳瑩瑩事件的深度思考
摘要
本文主要討論了吳瑩瑩事件引發的思考,主要選擇了四個關鍵詞:看不得人好,炒作,造假和草根。對于民眾話語權與民主言論的進步進行了闡發,個人覺得,經過兩年的Web 2.0的發展,和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素質的提高,我們看到了更多理性的聲音,更多基于事實的討論,本文主要就是用來發現這些進步的。
新聞背景
根據北京師范大學的新聞發布會,吳瑩瑩已經擁有100項發明,其中有3項國家專利,擁有計算機界著名的編程比賽ACM(美國計算機協會)的亞洲區總決賽銀牌,是世界頂尖的機構ACM主席團第一個中國人,同時還是10多年舞齡的"舞"林高手。
一時間議論紛起,吳瑩瑩以及她所在公司,成為焦點。
關鍵詞
看不得人好
我一向不憚以自己的小人之心度那些偽君子之腹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看不得別人好的優良傳統。郭德綱火了,圈內的有關人士則開始掀起一股倒綱熱,不斷地負面新聞,然后就是詛咒,有說他在2006年火不過六月的,火不過十一的,火不過07年元旦的,恨不得拿一滅火器立馬給他澆滅了;周杰倫火了之后,也不知道為什么有那么多人看不慣他,唱片賣得好叫商業歌曲都是垃圾,唱片賣的不好叫人氣下降;風格不變叫黔驢技窮,風格改變叫不如以前的好聽;咬字不清是生理缺陷,咬字清晰聽不習慣——嗚呼,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于單火了之后,有說她將《論語》《莊子》庸俗化的,有說她偽國學禍國殃民的。
一個人火了,大家就都在討論,他什么時候會不火,然后開始行動搞臭他!
或許是我太過狹隘,但是我想對于吳瑩瑩的攻擊是否是出于這樣的目的呢?
有些人覺得吳瑩瑩被美國公司利用了,利用完了她就廢了,然而我是覺得吳瑩瑩的這段經歷,對她而言絕對是有好處的,看她在《魯豫有約》中成熟老練的與魯豫對話,覺得經過公司一段時間的磨礪,她只能越來越優秀,不會越來越差的。
其實我起初知道這件事情時,也在懷疑,因為看媒體的宣傳說是一個跨國公司如何如何,我還以為是像Google那樣的企業找了個大四女生做VP呢,后來知道了那是一家什么樣的公司以及從事的業務,和吳瑩瑩的經歷,我覺得那家公司完全可以放心的將中國區的事情交給吳瑩瑩,正如她自己所言,平常的事情基本上都是事務性的,沒有太多的決策;中國公司只有三個人,另兩個看上去也都是毛頭小子;主要的工作對象應該就是像學校介紹他們公司的比賽了。這些對于一個當過這家公司組織的比賽的助理的吳瑩瑩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我想很多人都能做到,所以也沒必要多么眼紅啊。
炒作
吳瑩瑩在炒作?
搜狐和新浪的Blog都已經停博,搜狐的Blog的標題欄有一句"謝謝以往的關注",而在新浪上是一句"謝謝大家的關注"。
搜狐專門做了期專題,編者按耐人尋味:12月18日,僅僅開博十天之后,吳瑩瑩就關閉了她的博客。所有的文章、評論、留言都被刪除。只留下一行"謝謝以往的關注"。只有171265的訪問量表明著這里曾經的繁華。
關于吳瑩瑩個人我不想多做評論,我相信她的才華和能力,還有她的機緣,但是能做到這一步,說明她很優秀。
美企在炒作?
不需要多說,看一下Goolge趨勢的搜索趨勢就可以看出,就世界范圍而言,吳瑩瑩的搜索量和這家IT公司的搜索量的曲線在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初達到了驚人的重合,而且這也是該公司發展史上受關注的巔峰。
Google趨勢搜索結果
吳瑩瑩??? topcoder???
?
?
再來看下面這幅圖,這家美國公司在美國也不怎么有人知道,我想其主要替Google這樣的公司做比賽平臺,而參賽者肯定是看著Google和獎品去的,誰會在意平臺提供者呢?而在印度這樣一個軟件外包大國,這樣一個公司收到關注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而在中國,吳瑩瑩和這家公司的搜索量不相上下,你能說這兩者沒有關系嗎?
?
?
再來看下面這幅圖,排名前十的城市竟然沒有美國的,前四位都是中國的,在北京、上海、廣州這三個軟件業發達的城市,都可以看到兩者搜索量的關系。
目前(2007年3月25日星期日),吳瑩瑩在Google的焦點人物排名第14,而且還有上升的趨勢。
Google焦點人物
?
?
下面這兩個搜索結果就很耐人尋味了,我們可以看到吳瑩瑩的搜索量和這家公司的搜索量竟然驚人的相似!
Google.cn搜索
?

?
無論怎樣說,這家想打入中國市場的IT公司在打入中國市場這場戰爭中取得了明顯的勝利,從Google趨勢等方面就可以明顯地看出。
其實,這家企業借吳瑩瑩炒作自己進入中國市場,早就被中國的很多企業家點破了,無論這家企業如何說自己原先的目的并不是想借吳瑩瑩炒作來打入中國市場,這不能不讓我們懷疑它的原始動機。
然而這一點是否值得我們深思,外國公司不費一槍一炮,就靠著熱心的中國民眾和媒體,成功地讓軟件圈外的人都知道了這家公司,意味著什么?當年沃爾瑪進駐哈爾濱時,報紙上打出了這樣的標題"沃爾瑪來了,中國的超市怎么辦?"當時很多中國超市的老板就說,沃爾瑪進駐哈爾濱,都不用做廣告,媒體自然就幫忙宣傳了,實在是不知道媒體在幫誰的忙。
也有人認為,被大家揭穿后,該公司在中國就不好混了,我想這純粹是瞎扯,因為其舉辦的比賽還是很有吸引力的,而且都是和Google這樣的公司合作的,莫非廣大的程序員會因為這么一個小公司而放棄Google的比賽嗎?
北師大在造假?
吳瑩瑩無疑是北師大的驕傲,科技新貴,天才少女,有新聞稱北師大已經出面承認造假,然而,我想這可能只是一個在我們多少年的學校教育中,評選制度暴露出的一個小尾巴而已。追求"高大全",而且也不仔細核實,大家都不是基于事實在說話。而且師大的領導們也可以借助媒體對自己歌功頌德,因此北師大主動造假的嫌疑是不能排除的。
造假
詳情見下文
http://liuch0208.blog.sohu.com/25732621.html
也或許大家不是忍不了吳瑩瑩火了(估計很少有人會忍不了那家IT企業火了,除非是它的競爭對手),而是覺得造假這件事是可忍孰不可忍。
網友們找出的造假點包括:
在這里我不想去深究這些事情是真是假,不少人已經貼出了很多證據,如我引用的那篇文章。我只是在想,這是否意味著,造假,已經達到了讓人們無法忍受,以至于會如此刨根問底的狀況了?如果人們不是出于嫉妒,非要將吳瑩瑩置于死地,或是非要證明吳瑩瑩不是天才之類的想法,那么有如此之多有良知、實事求是的人站出來,還原事實的真相,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不過我覺得吳瑩瑩是個很幸運的孩子,生長在一個很好的家庭,雖然現在很多人說什么實用新型的專利花錢就可以申請,但是不是還是很少有人申請嗎?大多數人還是不知道這件事,由于我父親也有很多項國家專利,也有一部分屬于實用新型,所以我很早就知道了。不過我沒有吳瑩瑩勇敢,因為她敢把想法實現,其實這就是進步,中國人有很多好想法,然而大家都只是想法,沒有人去實現,那有什么用?然后回頭來,卻愛說老子早就想到了,就是那破玩藝我都不希的做。很多人少年成才都是因為家庭的良好培養,有些事情不難,有些機會也不難,只是或許你生活的環境就是閉目塞聽,什么都不知道。我想從吳瑩瑩這個事情我們也可以得到一個啟示,如果你對發明感興趣,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國際和國家的有關規定;如果你喜歡計算機或其他,你也可以加入國際協會,按規定交納會費就是了;參加國際數學建模競賽,并不一定每個人都是那個解題高手或編程高手,如果你是一個理解力超強或者組織力超強的人也可以找到解題高手和編程高手合作,因為其強調的是團隊,不要因為人家不是那個解題的人就貶低人家。很多事或許你不知道,但是你不知道只能怪你自己,因為你無知!
草根
????全民媒體
從2005年開始,隨著Web 2.0的風潮,中國出現一個詞叫草根,李宇春,郭德綱,胡戈,這些草根英雄在線上線下紅得發紫,玉米,鋼絲組成了強大的陣營。另外Blog的出現,使人民有了話語權,大家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言論了。這次對于吳瑩瑩的事件,我們是否可以看出深層次的民眾話語能力的進步?從Blog剛出現時民眾只是簡單的評價和謾罵,根本不是基于事實的武斷,而到了這起事件的發生,網友們廣泛的挖掘資料,借助搜索引擎,中國知識產權局專利搜索網站,那家IT公司的網站,門戶網站的新聞,北師大校內新聞站點,北師大的同學等,多方搜集證據,其架勢不次于任何一家專業媒體。而且網友的力量也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共同努力,形成了一股來自民間的力量。
?
?
理性與跟風
?
從過去的跟風,到如今理性的思考,可以說是中國民眾民主思想進步的表現。學會用事實說話,能夠通過證據講道理,具有辯證思維,不盲目跟風,武斷下結論,都是好的現象。
在今年寒假看中央電視臺一個節目,討論中國電影市場是需要藝術片還是商業片,一個中國人民大學的什么教授說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垃圾,結果他根本就沒看過,他還說看這樣的片子是對自己的侮辱。真讓人受不了,對于自己沒看過沒感受的東西就可以妄下結論,這是什么樣的學術風氣,毛主席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知道身為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他是怎么想的?
不調查,沒看過,沒研究就胡亂發言,是早已經暴露的問題,韓寒當年最火的時候也遭遇這樣的事情,大人們根本就沒仔細看過韓寒的東西,就下結論;或者看了只言片語就斷章取義,韓寒當時也感覺很無奈。不過,這已經是幾年前的事情了。
然而幾年過去了,現在已經是2007年了,透過這次新聞事件,我們如果看到了民眾在發揮話語權能力的方面的巨大進步,那么這就是一件好事情。吳瑩瑩和那家公司,甚至是北師大,可能都是只是我國民主進步的炮灰,只有這種真正的理性思維在討論中不斷蔓延,我想中國的民主化道路才會越走越好。中國的老百姓不是好糊弄的,我們也會思考。
?
?
總結
????為什么吳瑩瑩的事情會如此火爆?我想這和胡戈當年的火爆是一樣的原因,胡戈之前也有人惡搞,比如大史記惡搞東方時空改版改時間,為什么就沒火。我想就是因為當時的網絡還不夠發達,人民還沒有那么多話語權和自主權。如果吳瑩瑩的事情只是北京師范大學招來一些媒體,宣傳一下會像如今這般搞得沸沸揚揚嗎?如果不是有網友對吳瑩瑩事件的質疑,引來正反兩方的網上交戰,會有如此之高的關注率嗎?如果網友的質疑只是簡單的謾罵,沒有實際的證據,討論還會如此激烈并且延續這么久嗎?
當傳奇的經歷
遇到
人民自主的話語權(以Web 2.0來體現),再
碰上
理性思考的進步時,或許才迎來了今天如此熱鬧的討論場面
,這就是我對于整個新聞事件發生的原因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