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匯報

????東岳泰山號稱五岳之首,是古代帝王頻頻光顧之地。據說,漢武帝一生登過八次泰山,乾隆皇帝則登了六次,都是資歷深厚的“登友”。人一生中總有精力過盛到非要轉移出來不可的幾年,我那幾年毫不猶豫就近轉移到泰山。

????也許是八登泰山后與漢武帝有了默契,現在才知道,泰山極頂的無字碑并非秦始皇所立,而出于這位漢代的皇帝。此碑每天站在山頂笑迎第一輪紅日,真正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過去皇帝禪封泰山,很有些國慶大典的味道。宋真宗的泰山之行,文武百官統(tǒng)統(tǒng)晉升一級,全國百姓大醉三天,幾乎是古代意義上的普天同慶。為了趕在日出前到達極頂,皇帝跟吾輩一樣,前一夜就開始登山,據說那晚烏云密布,負責氣象的官員嚇得面如土色?;实鄣琼敽?,天公遇天子,竟一時風止云散。宋真宗隨即默禱:“風雨以順,稼穡以登,既庶既富,無震無驚?!痹谟^禮者的歡呼聲中,四方所獻珍禽奇獸盡數放生泰山,只是不知當時是不是也有七天長假。

????細考一下,五岳之中,惟獨泰山最有皇城根的氣質,“泰山安則天下皆安,泰山穩(wěn)則四海皆穩(wěn)”,這樣的說法有一種不講理的霸道。上古到周朝,前后有七十二位帝王登封泰山,秦統(tǒng)一后,又有十二位皇帝三十多次前來拜山。其他幾岳端坐在自然中,一切聽憑造化,惟獨泰山,造化之外,景物亦政氣十足。

????在黃山,名松被喚作“迎客松”(聽說已代之以塑料樹,國人造假真好功夫),而在泰山,卻被喚作“五大夫松”(秦始皇當年曾在松下避雨),小小一松,官位超過今天的省長。文以載道是吾祖吾宗的傳統(tǒng),可這景色載道卻是泰山獨一份兒。

????有時,我會情不自禁可憐一下山東,這個中國的巴伐利亞,它承載了太多的傳統(tǒng)和倫理。想知道中國版圖的秘密嗎,看一下山東這個手掌心吧。一位朋友說,在山東,能夠找到最純粹的中國。就像每一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基因字一樣,地域上,也都有一兩處“基因地”。踏上彼地,一個民族的血液、氣質、個性,情不自禁橫陳泄露,脈絡分明。

????意大利的基因地是佛羅倫薩,三巨人(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菲爾)接踵而至聯(lián)袂演繹了文藝復興。日本的基因地是京都,唐朝氣象混合東瀛剛烈演變成菊花與刀。

????中國的基因地為什么偏偏是山東?一定要有答案,只好說,這里有泰山、有黃河、有孔子。這三大組合在中國任何一地都再難復制。泰山,決不能代之以廬山(那太偏秀偏俏)。黃河,也肯定不會誘拐到黃浦江再奮身入海(那是商旅之江——長江的本事)。孔孟二圣,不會誕生在岳麓山下橘子洲頭,水滸不會發(fā)生在金陵,聊齋也斷斷不會遷至紹興。中國的才子佳人紛紛在秦淮河一帶集會,元帥將軍統(tǒng)統(tǒng)吃著辣椒落戶四川湖南,圣人則沿著皇城一路南下,在遭遇密集商賈之前及時停下,選擇了山東。

????說起來,老子、莊子都是中國文化的“老字號”,幾千年只說了幾千字即令人高山仰止。但他們太高標,太另類,很難成為純粹的中國“基因人”。中國的基因第一人,是那個1米8高的孔子,他的基因化成柴米油鹽綿綿纏繞了我們幾千年。不管以何種方式,這個山東人讓歷史狠狠記住了他,而他的家鄉(xiāng)不遠處,就一聲不吭躺著黃河,站著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