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什么新進 ??? 清姚鼐《古文辭類纂》中收有歐陽修《為君難論》一文,此文從戰國時期趙孝成王不用老將廉頗而任用新將趙括、秦王贏政不用老將王翦而任用新將李信致使戰敗兵失得出結論,秦趙二國之君"樂用新進,忽棄老成,此其所以敗也";并闡述說,"大抵新進之士 喜勇銳,老成之人多持重,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聽勇銳之語則易合,聞持重之言則難入也。"毛澤東讀此評點到,"看什么新進。起、翦、頗、牧其始皆新進也。周瑜、諸葛、郭嘉、賈詡,非皆少年新進乎?"在毛澤東看來,事業的成敗不在于人的新進老成,而在于人是不是賢、是不是有能,是不是為將之材。 ??? 注重為將之材,強調將帥作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研究國家興亡學說的中國兵法對此作了深入探討。《孫子兵法》認為"道、天、地、將、法"是決定國家興亡、戰爭勝敗的基本因素,"將"是其中之一。賢能的將帥是國家的輔弼,輔弼的周全國家就強盛,輔弼的欠缺國家就衰弱,"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六韜》還指出,要把選人任將當作國家存亡安危的大事來認真看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將。將者,國之輔也,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將不可不察也。"什么樣的將帥才算的上是"國之輔"呢?《孫子兵法》指出,"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曹操稱此為"五德",注曰:"將宜五德備也。"為將之材要五德兼備,不可偏廢。杜牧說,"蓋智者,能機權、識變通也;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賞也;仁者,愛人憫物,知勤勞也;勇者,決勝乘勢,不逡巡也;嚴者,以威刑肅三軍也。"所謂"智"就是智慧,知識淵博,多謀善斷,能正確認識事物,預見事態變化,有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戰勝敵對勢力的能力;"信"就是誠信,言出如山,賞罰分明,有功必賞,有過必罰;"仁"就是愛人如己,珍惜生命,能與部屬同甘共苦、患難與共;"勇"就是果敢,銳意進取,不避風險,不怕犧牲,盡守職責;"嚴"就是威嚴,嚴明法紀,嚴格執法,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孫子兵法》還指出,將帥在做到五德兼備的同時,還要做到"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這樣的將帥才稱的上是"國之輔也"、"國之寶也"。 ??? 辮賢去奸,撥庸拔銳,選拔五德兼備的為將之材是中國兵法思想的重要內容。《尉繚子》說,"民言有可以勝敵者,毋許其空言,必試其能戰也。"選拔為將之材,在進行素質考察的同時,也要進行實踐檢驗,把可用之人放到實踐中去鍛煉、去檢驗。素質考察的關鍵要看是不是那塊料,不能把"世俗之言"當作選人的標準。《六韜》說,"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以世俗所毀者為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若是則群邪比周而蔽君,忠臣死于無罪,奸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則國不免于危亡。"把"世俗之言"當作辨別賢庸的標準,平庸之輩就會結黨營私、拉幫結伙、互相吹捧、以虛名蒙蔽君主獲 取爵位,出類拔萃的人難免不因莫須有的罪名而喪失晉身之途,這樣國家終將危亡。 ??? 白起、王翦、廉頗、李牧是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的名將,周瑜、諸葛亮、郭嘉、賈詡是三 國時期的主帥及謀士。白起、王翦、廉頗、李牧最初都是以新進之士建功立業的,周瑜、諸葛亮、郭嘉、賈詡更是以"少年新進"立下功勛的。因此,事業成敗的關鍵在人才,選拔人才的關鍵在能力。毛澤東曾說,三國時期,曹操帶領大軍攻打東吳,那時程普40多歲,周瑜20多歲,程普雖是老將,不如周瑜能干。大敵當前,誰人掛帥?還是后起之秀周瑜掛了帥印,結果打了勝仗。古時候可以破格用人,我們為什么不可以破格提拔!他希望在新中國能創造一種氛圍,讓為將之材脫穎而出,層出不窮,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貢獻才智,建立功勛。
??? 舉賢任能,選將用人是實施戰略決策的重要一環。《尉繚子》指出,一國之君在做出決策之后,必須要起用賢能之將去實施。不能起用賢能之將,而想占有天下,必定會落得一個亡國覆軍的結局。"視人之地而有之,分人之民而畜之,必能內有其賢者也。不能內有其賢而欲有天下,必覆軍殺將。如此,雖戰勝而國益弱,得地而國益貧。"《三略》也指出,"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于眾。……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信賢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則策無遺。"君主治國平天下,在于收攬賢人之心,得賢人者得天下,把賢人當做自己的腹心,任賢使能,這樣戰略決策才不致落空。《孫子兵法》還指出,將帥受命為將擁有臨機制宜的權力,君主不能從中制御,"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尉繚子》也強調,將帥在軍中擁有絕對權威。"夫將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無天于上,無地于下,無主于后,無敵于前。"任用賢能之人為將,保證將帥行使職權,這是國家安定昌盛的重要保障。 ??? 歷史上成就大事的老粗很多,老粗一般具有五個優點:一是思想沒有框框,沒有書生氣,不教條,敢想敢闖敢干;二是愛惜人才,肯放手用人,不吝嗇權力,能發揮人才的作用;三是尊重知識,聽得進不同意見,從善如流;四是能吃苦,肯接近社會低層;五是從實際出發,不講面子,不擺架子,不求小利,不圖虛榮。這些正是中國兵法對統帥的基本要求。劉邦是個大老粗,但他具有非凡的膽識和卓越的組織本領,這是他獲得成功的本質因素。試看今日天下,世界著名學府 MBA出身的才俊遍布全球,但是他們之中又有幾人能成為經濟王國中的統帥?在經濟王國中的成為統帥的不少倒是那些出身平民、身經百戰的老粗。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曾背誦《史記》中劉邦說的一段話,"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并說,有這么一大幫人為劉邦出點子,這位老粗取得天下,自然不是偶然的。不要小看老粗,老粗能干大事。
(三)誤于隆中對 ??? 《古文辭類纂》中收有北宋兵法學者蘇洵《權書·項籍》一文,此文評述項羽用兵百戰百勝,但其"慮之不長,量之不大",不能把戰略重點放在咸陽以制天下,雖勝猶敗,最終導致垓下之亡;并由此談到三國時期諸葛亮在戰略上的重大失誤,"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且彼未嘗見大險也,彼以為劍門者,可以不亡也。吾嘗觀蜀之險,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繼,兢兢而自安猶且不給,而何足以制中原哉?……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達之都,使其財帛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櫝而藏諸家,拒戶而守之,嗚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盜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認為諸葛亮把戰略重點放在益州(今四川及云南、貴州部分地區)難以進取 下,是戰略上的失策。毛澤東讀此評點到,"其始誤于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從評點中可以看出,毛澤東不僅贊同蘇洵對諸葛亮戰略失誤的批評,而且認為造成蜀漢滅亡的原因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 ??? 隆中對是諸葛亮未出茅廬之時向劉備提出的謀取天下、復興漢室的戰略建議。諸葛亮指出,自董卓專斷朝政以來,豪強蜂起,爭雄天下。曹操戰勝袁紹,擁兵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暫不可與之爭鋒;孫權占據江東,歷經三世,人心歸附,賢能之人盡心效力,可以聯合為援,不可以為敵。剩下可以圖謀的地方只有荊州、益州兩地,將軍可在此建立根據地,安撫夷戎,修明政治。一旦天下有變,可命一上將率荊州之軍向宛、洛進軍,將軍可親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如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從隆中對中可以看出諸葛亮為劉備策劃的戰略目標是恢復漢室,統一天下。具體步驟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占據荊州、益州,建立根據地;第二步是兵分兩路,進取中原。 ??? 隆中對為劉備集團最初尋找立足點、建立根據地起到了積極作用,因而也對三國時期的戰略走勢產生重大影響。但是,由于隆中對在戰略策劃上存有內在的缺陷也束縛了劉備集團的發展,造成蜀漢政權短命。以中國兵法理論分析,隆中對的戰略失誤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 一是戰略思想失略。"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中國兵法的思想境界。《孫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摒棄戰爭、確保周全、雙贏共惠是最高的戰略準則,興兵作戰、攻城掠地、拼得你死我活是戰略上的下策。《尉繚子》還指出,"戰再勝,當一敗。"在戰場上取得了兩次勝利其損失相當于打了一次敗仗。因此強調百戰百勝不算高明,不戰而勝才算高明。隆中對的主導思想是"先戰而后求勝",把劉備集團引導到豪強爭戰的漩渦之中,不得不進行無休止的爭戰,在爭戰中尋求勝利,這是隆中對在戰略思想上的失策。 ??? 二是戰略選擇不利。中國兵法認為自然地理條件是戰略上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占據有利的戰略地域,充分利用地形地利條件才能保全戰爭的勝利。《孫子兵法》指出,"料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強調戰略指導者要根據敵我強弱形勢,選擇有利的戰略地域,利用地形地利條件做出正確的決策,遠途作戰后續不接難以取勝,有的地域得而不利、得而難守就不要爭取。隆中對指導劉備集團謀取的戰略地域是荊州和益州。荊州是戰略上的必爭之地,也即是一個是非之地,劉備占據荊州之后導致劉備集團在戰略上始終處于被動局面,最終得而又失,損兵折將;益州地處邊遠,地勢易進難出,不足以制天下。諸葛亮從益州興兵,六次出征六次皆失,自然地理條件是其失敗的客觀因素之一。 ??? 三是戰略措施不力。戰爭是以綜合實力相競技的事情,綜合實力強的必定戰勝綜合實力弱的。"戰者,以形相勝者也"。因此,中國兵法強調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勢,戰勝兵力分散之敵。為使弱勢變為相對的強勢,要掌握戰爭中的主動權,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使敵人的兵力相對分散,我方兵力相對集中,以集中兵力各個殲滅分散之敵。隆中對指出,天下有變則一路出秦川,一路走宛、洛,分路合擊,并取天下。出秦川是走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老路,走宛城、洛陽是襲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的成算。歷史上劉備在占據荊州之后又西取益州,荊州由關羽駐守;占據成都之后,諸葛亮又進軍漢中。這即是毛澤東評說的"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勢的蜀漢政權兵力不得集中,國勢分散,戰而無功,最終滅亡。 ??? 劉備得孔明,促使其避實擊虛占據天下一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這里有隆中對的積極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當時的歷史大勢使然。可以看出,隆中對缺少中國文化的底蘊和兵法思想的淵源,不是一個很好的戰略策劃,諸葛亮也不是一個高明的戰略家。誠可謂隆中對有對無策,諸葛亮有孔無明。它較同時代郭嘉進言曹操的十勝論相差甚遠。對于諸葛亮戰略上的失誤,當時的人就已經有所認識。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曾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說,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北宋時期的兵法博士何去非也指出,"孔明有立功之志,而無成功之量;有合眾之仁,而無用眾之智。"這些都是非常中肯的評價。毛澤東把劉備集團失敗的原因歸結到隆中對身上,一語中的,道前人所未道,獨步古今。我們批評諸葛亮在戰略上的失誤,并不是否定他在歷史上的貢獻,而是以此探討治亂興亡中的道理。諸葛亮戰略上的失誤與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關系。諸葛亮讀書不求甚解,未出茅廬即受到劉備的禮遇和器重,少年得志,獨上高樓,沒有經歷過大的人生磨難,沒有對中國兵法不同層面的思想融會貫通,把握精髓。他告訴劉備走上劉邦、劉秀的老路就能復興漢室、取得天下,真乃千古笑談。中國兵法思想層面多、意境深,不同層面的思想在某些方面的表述是矛盾的,但整體是一致的。只有在人生曲折磨難的礪進中日積月累,才能領悟到中國兵法思想的意境和精髓。毛澤東也正是在人生的磨難中重視中國兵法的。
(四)郭嘉是一位著名人物 ??? 毛澤東講的實際上是智謀之士的人生境遇問題。智謀之士是不是多謀,能不能得到君主的賞識信賴;君主是不是善任,能不能禮賢下士、知人善用。這是中國兵法關注的重要問題。中國兵法認為,國無智謀之士不強,君無智謀之士不立,事無智謀之士不成,兵無智謀之士不勝。"有國家者,未有不任智謀而成王業也"。然而君主對智謀之士的信賴、智謀之士對君主的認知需要一個過程。智謀之士要多謀,謀劃國家安危大計,預見事態發展大勢,消除隱患于未發之際,匡正君主過失,解決疑難問題,輔主正確決策。君主要善任,以摯誠之心待智謀之士,隆禮重義,勿施以欺,勿施以詐,君無禮遇則智謀之士不至,君不摯誠則智謀之策不出,君主能否得到智謀之士、能否得到智謀之策全在于君主對治世大道的追求。周文王原是商王朝周部落的首領,周部落長期受商王朝的奴役欺凌,歷盡艱險危難,后來按照姜太公的謀劃才推翻了商王紂的統治;姜太公是一位具有高深謀略的人,長期不遇明主,以替人屠牛販酒為生,年愈七十才遇到周文王,受到文王的禮遇,他輔佐文王、武王平定了天下。所以《尉繚子》說,"良馬有策,遠道可致;賢士有合,大道可明。"君主與智謀之士相遇,道合而志同,志同而情親,治世的大道才可彰明。 ??? 郭嘉是歷史上罕有的智慧之星,是值得學問家深入研究、藝術家大書特寫的人物。最初他北上晉見袁紹,袁紹不能用,又投奔了曹操。他向曹操進言,論斷曹操十個方面勝于袁紹:"袁紹禮儀繁多,常為形式所困;公從實際出發,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袁紹割據一方,逆歷史潮流而動;公順應統一大勢,奉天子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東漢滅亡在于對待豪強過于寬縱,袁紹以寬濟寬,不能整飭危局;公撥亂反正,以嚴治政,上下皆循法度,此治勝三也。袁紹外表寬宏大量,內心量小忌賢,所任用者唯其親戚子弟;公外表簡單嚴肅,內心機智英明,用人不問遠近、唯才是舉,此度勝四也。袁紹多謀少決,往往事后才能意識到應當采取的策略;公謀定即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袁紹沽名釣譽,喜歡聽奉承話,那些能言善辯外表上看德才兼備而干不了實事的人多歸之;公以誠待人,不務虛名,以儉率下,有功必賞,那些有遠見灼識、真才實學的人都愿意為公所用,此德勝六也。袁紹見到饑寒之人憐憫益于顏色,卻不考慮那些從未見到的貧困百姓,謀劃救國輔民的大計;公對眼前小事時有忽略,對待大事從不含糊,思慮所及不限于直接接觸的人,恩德加于四海,此仁勝七也。袁紹不會用人,大臣之間爭權奪利,疑惑叢生;公用人得法,使人各盡其力,不能相互傾軋,此明勝八也。袁紹以親疏定是非,賞罰不明;公是非分明,賞罰有道,此文勝九也。袁紹聲眾勢強,但不懂用兵要領;公精通兵法,能以少勝眾,用兵如神,此武勝十也。"十勝論為曹操戰勝袁紹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礎。曹操曾說,"使我成大業者,必此人也!"視郭嘉為股肱,出則同車、入則同帳。曹操評價郭嘉忠誠善良,智慧淵深,品性美好,通達事理,過絕于人。有人曾非議郭嘉"不治行檢",郭嘉泰然自若,曹操見其有大丈夫意氣,愈發敬重他了。郭嘉智慧淵深,通達事理,十余年為曹操出謀劃策,動無遺失,過絕于人。赤壁戰敗,曹操又想起了郭嘉,嘆息道,"假如郭嘉健在,我不至于落得這等地步!"更加深刻的領悟到了智謀之士的重要作用。 ??? 歷史上智謀之士大抵有三種人生作為:一是為帝王之師或帝王謀臣,出謀劃策,輔主成功,姜太公、張良、劉伯溫是也;一是為帝王相將,躬身實踐,匡扶宇內,曹操、李世民、曾國藩是也;一是為布衣書生,著書行世,人不知其詳,黃石公、李筌、趙本學是也。郭嘉是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謀之士,他的十勝論幾乎涉及了中國兵法思想的各個方面,切中要害,言簡意明,博大精深,古今罕成。毛澤東還指出,我說郭嘉是借郭嘉的事來說我們的黨委書記,不要多端寡要,每天都在混混沌沌之中。毛澤東就是一位集古今智謀之大成的歷史巨人。^
??? 觀人是中國兵法的重要內容,正確觀人是任人的前提。《六韜》指出,君主觀人有"六守":一曰仁,二曰義,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謀。認為富裕而能夠循規蹈矩,不胡作非為就是仁;尊貴而能夠遵守禮法,不驕傲放縱就是義;重任在肩而能夠信念堅定,不屈不撓就是忠;受托作事而能夠公私分明,不隱瞞欺詐就是信;面對危險而能夠大義凜然,不畏懼退縮就是勇;事繁多變而能夠處置有序,應變無窮就是謀。"富之而觀其無犯,貴之而觀其無驕,付之而觀其無轉,使之而觀其無隱,危之而觀其無恐,事之而觀其無窮。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貴之而不驕者,義也;付之而不轉者,忠也;使之而不隱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窮者,謀也。"守者,關隘、關鍵之謂也。六守者,觀人之六點關鍵也;守者,守備、不失之謂也。六守者,仁義忠信勇謀,人具其一就不可棄也。"六守"的觀人思想是中國兵法觀人的基本思想,也是中國兵法觀人思想中的精華,毛澤東也正是以此觀點來看待法正的。 ??? 法正,字孝直,三國時期的智謀之士,《三國志》上稱他"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最初他投奔劉璋,久不任用,被人"謗無行",志意不得,只與益州別駕張松友善。后密結劉備,成功實施了劉備集團西取益州的戰略意圖,被劉備任為蜀都太守,輔佐劉備經治巴蜀。建安二十二年(公元 217年),曹操進兵張魯,平定漢中。漢中是益州的北部屏障,曹操占據漢中后沒有乘勝攻打益州,而是留下夏侯淵駐守,自己倉促北還。法正判斷曹操此次出兵漢中,不是不想進軍巴蜀,也不是力量不及,而是憂患所迫不得不還。"此蓋天以予我,時不可失也。"他勸劉備出兵漢中,占據這塊戰略地域。劉備善其策進軍漢中,夏侯淵敗死。曹操在西征烏丸時得到漢中戰報,不無感慨的說,"我本來料定玄德不會有此舉動,必為人所教也。"法正輔佐劉備西取巴蜀,北征漢中,為劉備建立帝業奠定了基礎。劉備稱帝后,發兵東征為關羽雪恥,群臣莫能勸阻,大敗而歸。時法正已死,諸葛亮嘆息道,"法孝直若在,定能制止主上東征,即使不能勸止也不至于落得如此慘敗。 ??? "毛澤東讀《資治通鑒》時評點的就是法正在蜀都太守任上的事。法正量小失政,不足稱道,但以一時一事觀人更不可取。金無足赤,世無完人,十個手指不會一般齊。明智的領導者,常常見到人之所長,求其長而任人;昏庸的領導者,常常見到人之所短,責其短而棄士。善于觀人的人,見到人之所長則知人之所短,見到人之所短則知人之所長。觀人見短不見長是愚,任人避長不避短是蠢。任人之長者勢益強,責短棄士者勢益弱。倘若一個人在領導者眼里沒有了缺點過失,各個方面就像組成木桶的每一塊木頭,這樣的人很難說不是一個巧偽圓滑的諾諾奴才;一個人在群眾眼里沒有了缺點過失,十個手指一般齊,這樣的人很難說不是一個庸碌無為的好好先生。峭峭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木桶理論"是一種不折不扣的求全責備理論。蘇詢在《衡論》中曾說,"先王之選才也,自非大奸劇惡如虎豹之不可以變其搏噬者,未有不欲制之以術,而全其才以適其用。況為將者,又不可責以廉隅細謹,顧其才何如耳。" 管仲曾說,吾嘗鮑叔經商,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與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我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恥,知我不恥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觀人觀大節,選才貴適用。毛澤東也正是在一次"開除黨籍"、兩次撤銷紅軍總政委職務的境況下,背著許多莫須有的罪名,被歷史推舉到黨的領導核心的,從而才使中國革命走上勝利的征程。
(六)街亭之戰亮宜自臨陣 ?? 馬謖與張合 交兵于街亭,馬謖據城弱不敵強,上山占據險阻以待諸葛亮大軍北進。張合攻山不下,絕馬謖水道,馬謖斷水兵敗。諸葛亮大軍行至祁山未與魏軍正面交鋒即無功而返,殺馬謖以責其街亭之敗。 ??? 諸葛亮初次北伐失利的原因不在于街亭之敗,而在于諸葛亮用兵無法,調度失略。中國兵法強調,戰略指導者要估量敵我強弱形勢的變化,選擇有利的時機,利用有利的地理條件,同敵人展開決戰,戰勝敵人。諸葛亮北伐之際,蜀漢的總體實力弱于曹魏。時因劉備去世,魏邊關多年無犯,關中及隴右地區兵力空虛,守備廢弛。這對于諸葛亮來說是一個天賜良機。諸葛亮本可以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率大軍直取長安一舉平定關中。但是,諸葛亮沒有采納大將魏延集中兵力攻取關中的建議,而是以趙云、鄧芝為一部攻打箕谷,以馬謖、王平為一部攻打街亭,自率大軍駐足祁山,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戰勝攻取,把本已相對強勢的蜀漢兵力進行分散,變強勢為弱勢,致使馬謖兵敗街亭。張合 圍困馬謖之時,諸葛亮當北進街亭,策應馬謖, 與張合 展開決戰,戰勝張合 。這就是毛澤東評點中所說的"亮宜自臨陣"的關鍵所在。 ??? 諸葛亮對于自己的失誤內心里應該是清楚的。毛澤東在讀《資治通鑒》"(太和五年)六月,亮以糧盡退軍,司馬懿遣張合 追之。合 進至木門,與亮戰,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亂發,飛矢中合 右膝而卒。"時評點道:"自街亭敗后,每出,亮必在軍。"說明自街亭之敗,諸葛亮已經吸取了教訓。據《三國志》裴松之注記載,諸葛亮也曾說:"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 兩處戰敗,一人之責。一人者誰?亮自身也。諸葛亮初戰失利的更深層的原因,還在于他在戰略指導思想上的失誤,過于強調戰爭手段,主動進攻,窮兵黷武,缺乏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在平定天下中作用的認識。這一深層的原因不僅決定了諸葛亮初次北伐的失 敗,也決定了他整個北伐戰爭的失敗。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說,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這是非常中肯的評價。諸葛無謀,馬謖冤死。 ??? 馬謖,劉備之謀臣,從荊州隨劉備入蜀,被任為綿竹成都令、越 太守。諸葛亮南中平叛,問計于謖,謖籌策征服南人之心。亮采納馬謖之策,縱孟獲而南方平定。及馬謖被斬"十萬之眾為之垂涕",蔣琬也指責諸葛亮做了一件親者痛仇者快的事。諸葛亮以馬謖為先鋒,令其孤軍深入敵境,馬謖上山是敗,守城亦敗,諸葛亮非任之也,棄之也。馬謖是一位難得的智士謀臣,諸葛亮不能量才器用,裁定失中,"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毛澤東從辭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部長后開始研究戰爭問題,以一介書生投身革命戰爭,他從不諱言自己曾經打了許多敗仗,不能帶兵。遵義會議后他進入黨的領導核心,從此導演了一幕幕戰爭奇跡。
??? 孫臏的"駟馬之法"源于《孫子兵法》的虛實思想。《孫子兵法》指出:"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兵之所加,如以 段投卵者,虛實是也。"認為能做到從戰爭實際出發,因敵情的變化而變化,避實擊虛,戰勝敵人,就是用兵如神。無為虛,有為實。中國兵法上講的虛實,一般而言弱、寡、饑、勞、怯、亂、不虞是虛,強、眾、飽、逸、勇、治、有備是實。用兵的法則是避開敵人之實攻擊敵人之虛。這關鍵在于掌握戰略上的主動權,駕馭戰爭形勢的變化,發現和制造敵人之虛,適時攻擊。這是中國兵法思想的核心,李世民正是抓住了這一核心才做到了以弱勝強,百戰百勝。 ??? 李世民一生南征北戰,以弱敵強,屢建奇功,千古罕有。1920年毛澤東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時曾說,李世民是草莽英雄,"太原公子,褐裘而來";晚年還曾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樣,先守不攻,讓敵人進攻,不準士兵談論進攻的事,談論者殺。待敵人屢攻不克,兵士氣憤已極,才下令反攻,一攻即勝。這樣一可練兵,二可練民。"一再流露對李世民能征善戰的贊賞。秋收起義失敗后,在幾千起義官兵中愿意再跟毛澤東走的只有七十二人,毛澤東就是以這七十二人為班底,以寡敵眾,以弱勝強,在與強敵的斗爭中不斷壯大,最終走向勝利,干出了一翻震撼世界的事業。李世民與毛澤東相比遜色許多,千古中國能軍能出李世民之右者,僅毛澤東耳。
??? 孫臏"圍魏救趙"是運用兵法思想的輝煌戰例。《呂氏春秋》上說"孫臏貴勢",何謂"勢"?《孫子兵法》指出:"勢者,因利而制權也。"意思是說,所謂"勢"就是要根據戰爭實際創造出有利于己的作戰態勢。"因利而制權"思想的核心還在于"致人而不致于人",即掌握戰略主動權,這里面應具有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處于主導戰爭全局的地位;二是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決定自身的行動;三是能夠在較大程度上主宰敵人的行動。 ??? 唐代兵法家李靖曾指出,中國兵法千章萬句,不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孫臏"圍魏救趙"的關鍵也正在于此,駕馭戰爭全局,后發先至,調動敵人,變被動為主動,掌握戰略主動權。毛澤東對"圍魏救趙"這一戰法非常重視,對這一戰法所蘊含的思想認識深刻。抗日戰爭時期,他在其著名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論述外線作戰靈活機動打擊敵人時曾指出,"這就是'圍魏救趙'的辦法";解放戰爭時期,他創造性地運用這一思想,指揮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實現了人民軍隊由內線防御作戰向外線進攻作戰的戰略轉變,牢牢掌握了解放戰爭的主動權。 ??? 中國兵法是在天下傾覆,生靈涂碳中概括出來的學問,掌握中國兵法思想有兩個必由途徑:一是胸懷天下安危,躬身實踐,在實踐中舍得拿身家性命去拼賭,在腥風血雨中闖蕩,獲得勝利自然成為兵法大家;一是志心兵法研究,身罹磨難,在磨難中體悟兵法思想,在書本上鉆研只能掌握中國兵法的皮毛,磨難才出真功夫,身罹磨難才能掌握中國兵法的精髓,在鉆研過程中身受磨難、在身受磨難中反復鉆研自然成為兵法通家。舍此兩個途徑不能掌握中國兵法的精髓,從書本到書本只能掌握中國兵法的言辭,夸夸其談,無濟于事。孫臏就是在研究中國兵法的過程中遭受嫉害,身陷窘境,磨煉出真功夫,成為中國兵法的千古人物。孫臏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躺在輜車上謀劃戰爭策略的大軍事家,這不能不讓曾經躺在擔架上謀劃中國革命戰略的毛澤東感慨贊嘆。
???? 中國兵法思想的主旨是"兵不頓而利可全",追求以政治經濟手段解決戰爭問題,不追求以戰爭手段解決政治經濟問題。因此,中國兵法關注的首要問題是保全利益,把戰爭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謀取不戰而屈人之兵,在戰爭中發展壯大自己。司馬懿敵諸葛亮的主導思想也正在這里。諸葛亮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司馬懿稱贊諸葛亮是"天下奇才",當時百姓所說"死諸葛走生仲達"都是司馬懿釋放給曹魏集團的煙幕,曹魏集團才是司馬懿的真正對手。司馬懿的目的是,在與諸葛亮的戰爭中保全司馬集團的政治軍事實力,發展壯大自己。這才是毛澤東評點中所說"司馬懿敵孔明之智"深層次的思想所在。 ???? 司馬懿通權達變,戰功卓著,對中國兵法有深刻的理解,把握中國兵法不同層面的思想,這和他的人生磨礪不無關系。當初曹操得知司馬懿通謀略便薦其為官,欲納為己用,懿不愿屈己附曹,稱病推辭。曹操任漢相后,又派人召懿,并說:"若復盤桓,便收之。"司馬懿懼怕曹操加害,不得不歸附曹操。曹操察覺司馬懿有雄才大略,又夢見"三馬同食一槽",因而對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內心里戒備司馬懿。因此,司馬懿常常做一些養牛喂馬的小事,兢兢業業,夜以忘寢,這樣才使曹氏父子放過他。正是這段經歷才使司馬懿形成韜光養晦、膽大心細的稟性,輔佐曹氏四代,為魏重臣屢建奇功。毛澤東曾說,司馬懿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我看有幾手比曹操高明。贊賞司馬懿多權謀,善權變。
??? 君主制御將帥是用兵弊法,兵家大忌。將帥是國家安危的主宰,君主必須授予將帥駕馭戰爭的全權,推之以誠,待之以禮,充分發揮將帥作用,將帥擁有獨斷決策、臨機定奪、因敵制宜的權力;君主不能制御將帥行使職權,君主制御將帥行使職權是亂軍取敗之道。《孫子兵法》指出,"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孫臏兵法》指出,"得主專制勝"、"御將不勝";《三略》也指出,"出軍行師,將在自專。進退內御,則功難成。"都把君主授予將帥指揮調度全權,不制御將帥行使職權當作戰爭勝敗的重要因素。這是"萬世之法戒"。中國兵法摒棄君主制御將帥,原因不外有三:一是將帥身處戰爭前線,直接掌握戰場對比情況和戰爭發展態勢,隨機決策更有針對性,及時準確,利于捕捉戰機,掌握戰略主動權,立于不敗之地;二是樹立將帥的權威,充分發揮將帥的主觀能動作用,利于將帥協調指揮,令出一門,三軍一體,提高整體的作戰能力;三是避免君主決策失誤,造成全局的被動和整體的損失。 ??? 君主放手任將,不僅要有識人之智、容人之量,更要有愛人之心、用人之略。君主不是在將帥行使職權上羈縻制御,而是充分發揮將帥的作用,在更廣闊、更深層的地方駕馭將帥、激勵將帥;讓將帥成為君主座下的戰馬,戰馬馳騁天下,君主得意于天下。這是君主的真正應該做的事情,這是君主真正應該有的本領。毛澤東在他數十年的戎馬生涯中十分重視對戰爭指揮藝術的把握,賦予前方將帥戰場指揮臨機決斷的全權,充分發揮了前方將帥在戰爭中的重大作用。他認為在整體戰略高度統一的前提下,前方將領必須發揮能動作用,自覺根據戰場實際,機動靈活地組織作戰,牢牢掌握戰爭主動權,確保實現中央的戰略意圖。宋太宗趙匡義在對契丹的戰爭中秉承"弊法"制御將帥,被毛澤東稱作"無能"、"此人不知兵",極力唾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