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Business On Demand由來
2002年10月,IBM在全球首次提出"電子商務隨需應變"(e-Business On Demand)的理念,雖然當時還只是一個概念,但其前瞻性已經在信息產業界引起了廣泛的共鳴。2003年2月21日,IBM中國發布了以"隨需應變"為核心的2003年新戰略,由此開始將這一理念推入了實質性階段。
IBM的e-Business On Demand 把電力行業的隨需應變引申到IT能力隨取隨用,把客戶對信息化的需求變成每個家庭對電力的需求那樣,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于是就誕生了"電子商務,隨需應變"。
二、隨需應變四大特征
"隨需應變,既不是一種新的技術,也不是一個新的產品,而是指新的業務模式"。IBM大中華地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總裁周偉先生開宗明意地點明了這一理念的本質。"它是令企業在當今充滿不確定性的商業環境中,變得更靈活,反應更快的業務模式。"IBM認為"隨需應變"為未來的企業勾畫出如下藍圖:"當企業能夠整合橫跨其內部的各業務流程,以及與關鍵合作伙伴、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業務流程,即所謂整合端到端的業務流程,它就能對客戶需求、市場機遇以及外來威脅做出快速靈活的反應。"
以IBM的詮釋,在"隨需應變"的時代,企業將具備四大特征:
首先是"實時響應",無論是對無法預測的供求變化,還是對初露端倪的客戶、合作伙伴、供應商和雇員的需求情況,還是對競爭對手的出人意料之舉,都具有敏銳洞察力和動態反應能力。
其次是"可變的成本結構",公司將擁有能夠調整成本結構和業務流程的靈活性。
另外,"隨需應變"的企業還能夠"專注于核心能力",始終致力于提高核心競爭力,明細任務和資產。這樣公司就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密切協作的戰略合作伙伴的作用。
最后,這樣的企業也是"堅忍不拔"的,無論是遭受到計算機病毒的攻擊,還是遇到地震或者是需求突然猛增,企業都有足夠能力來應對。
三、按需應變與IT
簡而言之,按需應變就是將IT資源當成水、電一樣的成熟資源來使用,而不再需要考慮這些資源的架構、軟硬件構成和其他后臺的整個過程。它的表現形式就是當業務人員需要IT資源時,CTO可以將企業IT資源中的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和網絡資源即時分配給業務人員,此時CTO并不需要知道這些資源是位于哪一些設備上,因為所有可用的資源都成為一個整體;而當資源使用完畢后,CTO又通過自己的操作界面回收這些資源,重新放入企業IT資源庫中,等待其他業務需求的調遣。這種方式明顯的優勢是一次投資不會過大,且可以比較容易地看見投資回報,因此在現階段比較容易被接受。它的具體實施依托于網格計算、虛擬存儲等技術的發展與成熟。
按需計算得到了CEO/CFO們的歡迎,他們看到,IT部門的資源盤活了,冗余需求大幅降低,不同規模的業務需求可以享用與之對應的計算力,僅此一點,就能節約大量的IT投資成本;同時,在共享的IT資源中,業務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和業務流程將大大優化,效率也將隨之顯著提高。
四、先變成大象再跳舞
IBM e-Business On Demand產生的背景,是基于國外具有世界500強的商業環境,其目的是"教大象如何跳舞",讓企業的IT支出和回報與自身的成長相適應。這一點其實和HP提出的"動成長企業"十分類似。其目標是讓企業IT終于不再成為變化和成長的制約,而是超越了傳統的企業業務層面,與企業戰略、成長目標全面吻合,最終成為企業追求成長、應對變化的有力支持和動力。
隨需應變描述的是企業能整合內外部所有資源時的一種理想狀態:"當企業能夠整合橫跨其內部的各業務流程,以及與關鍵合作伙伴、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業務流程,即所謂整合端到端的業務流程,它就能對客戶需求,市場機遇以及外來威脅做出快速靈活的反應。"
這種理想狀態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景,但中國的商業環境--由于地域、規模、實力等諸多原因,中國企業中具有大象級別的企業,可以說是鳳毛麟角,更多的是斑馬、羚羊甚至兔子,他們面臨的問題,可能還不是"大象如何跳舞",而是如何強化能力、優化管理、進化業務成長真正的"大象"。
參考資料:
[1]http://it.sohu.com/20041224/n223635033.shtml
[2]http://cnw2004.cnw.com.cn/issues/article.asp?filename=n30515.txt
[3]http://law.hr.com.cn/detail.php?id=113162
溫建明
200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