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貼地址:http://spaces.msn.com/zbw25/
互聯網投資的熱潮已經過去了,由盛轉衰的速度之快,實在令人心寒。其間言論眾多,心態復雜,以至于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定論,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沒有人知道今后的發展方向,唯一的區別,就是有的人樂觀些,有的人悲觀些。
分析過去,理解過去,才有可能對將來的發展方向做出一個有價值的展望,本文希望能夠通過對于互聯網投資行為的分析、疏理,在總結以往投資行為、投資心態的基礎上,探討今后的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方向。
一、基本觀點以及來源
1、 “反身性原理”“市場總是有偏向的”
亨利:20世紀最為成功的金融投資家,但是在《金融煉金術》一書中,筆者認為最有價值的,倒不是他本人的具體的一次一次的操作,而是在于他所提出的“反身性原理”。
將這一原理套用在現在互聯網投資市場,得出的結論是:美國的納斯達克的漲落,與美國互聯網產業的實際情況是有區別的。納斯達克的漲落與中國互聯網市場的實際情況,關系就更小。那些看了NASDAQ指數就來評論中國互聯網產業的評論家,看問題,只怕是簡單了些。
2、張 賓《20世紀基金泡沫回顧》—“新的泡沫會在新的概念包裝下粉墨登場”
歷史往往驚人的相似,這句話不知被人使用了多少次,但是它總是能夠被再一次的使用,而且能夠一而再、再而三的正確,這就顯得有點耐人尋味了。
3、《混沌經濟學》及M.Wordlop 《復雜》—“從系統的角度分析問題”
在《復雜》這本書中,我們能夠了解的是,經濟領域肯定是一個復雜的非線性系統。看了這幾本書之后,筆者得到了兩個結論:首先,分析復雜系統,必須將其作為整體來看待,不能只顧一點,不及其他。其次,越是分析復雜的系統,數學工具就越是力不從心,宏觀分析、全局把握以及經驗的累積越來越重要。
二、基本分析
1、投資人、企業與用戶的關系
我們可以首先區分出這樣幾種力量:投資人、互聯網企業與用戶。投資人與創業者的關系,可以說是我們這篇文章需要分析的重點,筆者將在第三節詳細論述。至于互聯網用戶的作用,既可以說是無關緊要的,也可以說是決定性的。為什么會有這樣自相矛盾的說法?說他們無關緊要,是因為在大多數時候,并不是用戶左右了市場的方向,而是市場的冷熱決定了用戶的取舍。而說他們是決定性的,是因為在關鍵的時候,用戶的實際情況是市場熱度的試金石,任何泡沫之所以會最終破滅,用戶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2、市場與理論的關系
還有一些間接的力量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首先是評論與理論的力量,這樣的力量一直以來既是市場現象的解釋者,又是市場發展的推動者。經常起作用的是評論,但是力量相對來說還不是很大,更有力量的是新的理論,這樣的理論往往會強有力的改變市場的觀念,以及人們對市場的看法。既可以稱之為更有力,也可以稱之為更危險的力量。我們可以在美國經濟發展的這幾年看到這樣的現象,首先是經濟的長時間的持續繁榮,逐漸的開始有了一個新的名詞來稱呼這樣的時期:“新經濟”,以與傳統的經濟周期及經濟調控所描述的狀態相區別。隨后,人們發現,過去幾年推動美國經濟的首要因素之一是產業結構的迅速轉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信息業的快速增長和網絡技術基礎上的電子商務發展。人們相信,新的電子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開掘正在改變以物質資源投入為主要支撐的"舊"的經濟增長模式;新經濟其實應當叫做“信息經濟”或者干脆直接叫做“網絡經濟”。再進一步的說法就更表象化,直接稱為“注意力經濟”、“眼球經濟”。只要一個網絡公司能夠吸引注意力,就能上市發行股票,獲得巨大的收益。最后,這樣的經濟成了瘋狂的“泡沫經濟”。在這樣的過程中,理論總結對于市場的刺激力量是可怕的。
3、市場與技術的關系
對于互聯網市場來說,技術對市場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但是以往人們只看到了,技術通過企業給社會帶來了財富,進而對市場造成的影響。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市場對技術的相信或者說迷信程度,決定了市場中某種技術的實際價格。在一個技術信任周期(指人們對技術的信任程度的變化周期)內,一般有這樣一個變化過程:首先是漠不關心,然后是逐漸受到注意,然后人們開始相信這項技術能夠帶來大量的財富,然后人們開始愿意投資預計回收期越來越長的技術項目,然后出現了第一次反省,人們開始懷疑該技術或者說這類公司的盈利能力,很多公司就開始保證越來越短的投資回收期,但事實上,投資回收期不可能通過保證來縮短,于是,在最后的瘋狂之后,投資人開始要求看到回報,而且越來越急,直到喪失所有的耐心,收回投資。最后,人們對于技術的信任程度也大大降低,泡沫破滅!
4、投資者分類
再進一步的分析,則投資者也是可以進行分類的,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劃分,一是從時間的角度,二是從層次的角度。從時間的角度又可以分兩個方面,一是投資同一個企業的先后時間,可以分為種子投資,孵化式投資,IPO投資和股票投資。二是投資整個互聯網產業的先后時間,可以分為:試驗者,成功者,暴富者,跟風者和失敗者。前一種劃分只有因為投資者財力的大小不同,而后一種劃分,則人們往往都會說:“都是那些跟風者把事情搞糟了。”前一段時間看到一篇文章,是一個老牌風險投資公司對市場的評價,大概意思是:“都是那些后來的風險投資公司,盲目投資,壞了風險投資的規矩,導致市場成為泡沫。”但是,有一點他沒有考慮到,如果沒有后來的那么多跟風者,前面的人也不可能那么成功,正因為市場受到“神話”的激勵,流入了大量資金,才能使早期風險投資的人通過IPO得到高額回報。也可以這樣說,正是因為早期的風險投資者,為了能夠吸引后來的“接棒者”而夸大自己的成功,才引來了更多的資金與更加頭腦發熱的投資者。
從層次的角度,我們可以將投資者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人數最多的大眾投資者,他們對市場的了解主要來自于市場評論,股評家,媒體,雜志等等,他們對于市場基本上沒有自己的見解,因此他們之間觀點的差異,主要取決于他們更多的受到哪一種輿論、媒體的影響。第二類就是影響他們的人,股評家、理論家、各類基金、政策制定者,他們不斷的對市場進行著評價,不斷的發表著自己的意見,他們的有的悲觀,有的樂觀,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影響市場,但是他們的總體的偏向,引導著市場的發展。第三類是人數最少的,可以稱之為高手,因為他們相信市場沒有不變的規律,任何事情都必須隨機應變,因此他們很少作出公開的評論,對市場的影響不是通過言論,而是通過行動來體現。但是總的來說,他們無法左右市場的趨勢,因此,在這樣一個投資者金字塔中,市場實際上是受金字塔的中層所左右的。
?
?
三、互聯網投資各階段
1、偶然事件及其必然性,點子階段
技術在不斷的進步,帶給世界的是不斷方便的生活,從這一點來說,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是必然的。但是沒有人能夠未卜先知,最早的對互聯網企業的投資,都是偶然事件,甚至是一種賭博。風險投資的名字,十分恰當。但是,他們成功了,而且成功得激動人心。人們因此而忘記了與他們同時開始創業的更多的失敗者,只記住了最閃光的幾個名字。“據說”那時候,只要有好的點子,甚至只要一兩頁紙的說明,就有可能拿到風險投資。那是一個“黃金時代”。
2、理論的進化,PageView與注冊用戶數階段
市場上出現了這樣一種令人難以理解的現象,評論與理論必須能夠跟上,前面已經提到過,從“新經濟”到“知識經濟”,然后到“網絡經濟”,然后是“注意力經濟”的變化。最初的幾個成功的公司,在沒有市盈率的情況下,獲得了市場的追捧,而這樣的事實用以往的理論無法解釋,于是就出現了“市夢”“信心指數”這樣的指標。
投資人開始關注的不再是互聯網企業的實際利潤,因為都沒有。他們開始關心網站的訪問量(PageView),注冊用戶數,這樣的關注,畢竟還是有一定的效果,訪問量不高的網站,被首先擠出了“黃金時代”。也可以說,為了獲取投資,網站開始注重自己的訪問量,或者走正道,吸引注意力,或者走邪道,偽造訪問量。
3、走向現實,商業計劃書與管理團隊階段
投資人越來越多,要求投資的網站也越來越多,對于風險投資公司來說,從眾多項目中,篩選出值得投資的項目,成為一件繁重,而且沒有把握的工作。于是風險投資公司開始要求內容豐富,言之有據的商業計劃書。寫出一份好的商業計劃書,成為創業者們努力的方向,在這個階段,沒有人被擠出“黃金時代”,因為商業計劃書總可以一遍一遍的修改重寫,直到成為天衣無縫的商業計劃書。
于是風險投資人越來越謹慎,他們開始選擇好的管理團隊,同樣的計劃,不同的人能實現出不同的效果,這樣的出發點極其正確,但是逐漸走上了極端,最終演變成了“非美國名校MBA畢業生的計劃書不看”。好像“美國”、“名校”、“MBA”就能保證企業的管理水平。但事實上,絕大多數互聯網創業者沒有搞過實際的管理,或者說在拿到風險投資之前,從來沒有管過那么多人,那么多錢。當然,這樣的篩選還是有效果的,畢竟國內目前的不少著名網站,創始人的資歷還是很拿得出手的。至于實際的管理效果,那就不知道了。
4、急切的心情,贏利模式階段
風險投資者開始有些警覺了“只怕會是泡沫吧!”美國那邊也傳來一些不好的消息,XX網站居然也倒閉了,國內的幾大門戶網站在NASDAQ顏面掃地了,NASDAQ本身也是大幅震蕩,一些悲觀的經濟學也發話了,但是與此同時,好消息也不少,B2B正是熱門的時候,YAHOO也開始贏利了。全球包括中國的互聯網用戶也在持續高速增長。正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時候,風險投資商們更加“謹慎” 了。他們開始要求在商業計劃書中有明確的贏利模式。但是,商業計劃書中的“贏利模式”,不過是包裝得更好的假設與猜想罷了。為了能拿到投資,商業計劃書中的贏利預期時間可以越寫越短,盈利數額可以越寫越大,所有的市場調查都可以不做,但是口氣一定要堅定。這就是風險投資商們看到的“贏利模式”。
5、現狀,蜜月結束
互聯網創業者與風險投資者的蜜月已經結束了,從互相需要、互相欣賞、共同成長到互相猜疑,互相欺騙,互不信任。投資公司不斷在懷疑創業報告的真實性,而創業公司的心態就是圈錢,同時在感嘆:現在圈錢越來越難了。錢似乎還是有的,但是要想拿到,是沒什么希望了。
四、對今后發展方向的探討
市場是復雜的,預測將來的發展非常困難,筆者在這里冒昧提出一些看法,希望與大家共同探討。
1、軟著陸與硬著陸
目前的互聯網經濟可以說已經進入了一個低谷,無論是美國的網絡經濟還是中國的互聯網產業,都處于萬馬齊喑的境況,接下來的發展其實就是一個泡沫過后的著陸問題,是會軟著陸還是會硬著陸?現在沒有人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是千奇百怪的議論和互相矛盾的數據,今天來了一個消息,說明事情沒有想象的那么糟。明天又傳過來一組數據,證明經濟危機已經不可避免。有的人很樂觀,對于壞消息就理解成調整階段的必然現象,有的人很悲觀,對于好消息都不愿意相信。就看看國內吧,有不少網站的確是倒閉了,有不少網站的確是轉型了,有不少網站的確在大量的裁員,有不少網站的確是有高層人士大變動。但是這會造成什么影響呢?對于中國經濟來說,可以說幾乎沒有實質性的影響。中國的經濟與市場,還沒有建立在網絡的基礎上,而且互聯網的用戶數不會減少,互聯網的硬件設施依然存在,IT從業人員依然能找到不錯的工作,除了倒閉了一些花錢過快而沒有收益的公司。
因此,我們可以說,軟著陸還是硬著陸,這不是我們要擔心的問題,而是美國經濟要擔心的問題。對于中國的互聯網產業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們在還沒有浪費大量的國內資金的情況下,就停止了“燒錢”,就已經開始反省,就已經認識到這個行業和所有的行業一樣,不是只需要“點子”“資金”“知名度”就可以成功的。
2、投資熱點的轉移
無論美國經濟對中國的互聯網產業的實質影響有多么的小,從對互聯網投資的角度來說,一定會受到影響。原來的投資模式已經受到質疑,但是對于互聯網的前途(至少是長遠的前途)依然被看好。投資的熱點會發生轉變,但是基于對風險投資的本質的認識,筆者對于風險投資的實際效果并不樂觀。風險投資的本質是賺取利潤之后能安全撤退,在成熟的風險投資規范中,退出機制可以有多種選擇。風險投資商的考慮重點主要有兩個,一是利潤最大化,而是能夠有足夠的保障。前一段時間的投資的考慮是偏重于利潤最大了,而對于安全退出的可能性做了過于樂觀的估計。因此,接下來的調整,也許會矯枉過正,偏重于盡快的安全退出。風險投資商的投資熱點會轉移到目前已經贏利的網絡公司,至少是號稱馬上就能贏利的公司,或者是看起來已經贏利的公司。這樣的投資行為,相比起之前的投資,同樣是短視的。
3、創業板市場的可能情況
眼下,創業板的出臺已經進入了倒計時,但是又一再推遲。這樣的現象同樣說明了一種熱潮過后的反思,一方面是無數家企業已經在創業板排隊,另一方面是美國的NASDAQ已經一再降溫。等到國內的創業板推出,只怕市場不再會有想象中的那么熱鬧,冷靜的投資者會更多一些,盲目的跟風者會更少一些,在國內的創業板上市會更難一些,從過創業板能夠籌集到的資金會更少一些。但是,這是一件好事。
2000年,發表于:互聯網周刊
posted on 2006-06-06 10:35
OMG 閱讀(204)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思想>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