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象棋黑方的炮寫作是砲,就是投石車,火字邊的炮,古文中多指的是炮烙。投石車是利用杠桿原理拋射石彈的大型人力遠射兵器,它的出現,是技術的進步也是戰爭的需要。春秋時期已開始使用,隋唐以后成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但宋代較隋唐更有進一步的發展,不僅用于攻守城,而且用于野戰。古書中的“拋石”、“飛石”指的就是投石車。古代西方投石車也是主要進攻手段之一,波斯人希臘人都曾經大量使用過它。
最初的投石車結構很簡單,一根巨大的杠桿,長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裝載的石塊,短端系上幾十根繩索,當命令下達時,數十人同時拉動繩索,利用杠桿原理將石塊拋出,這就是古代的戰爭之神了(斯大林說炮兵是戰爭之神)。中國戰爭史上投石車首次大規模使用,應當是李信(飛將軍李廣的遠祖)攻楚,楚軍秘密準備了大批投石車,當秦軍渡河時突然同時發射,無數尖利的石塊烏云般砸向秦軍,二十萬秦軍全面潰敗,李信自己也兵敗自殺。后來戰國四名將之一的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才攻下了楚國,可見當時投石車的威力。隨著技術的發展,投石車也越來越先進,很多三國游戲中的“霹靂車”就是戰國時代投石車的改進形。中國的投石車在宋代到達高峰。宋代兵書《武經總要》中說,“凡炮,軍中利器也,攻守師行皆用之”,足見對投石車的重視,書中還詳細介紹了八種常用投石車,其中最大的需要拽手250人,長達8.76米,發射的石彈45公斤,可射90步(宋軍制換算成現代單位就是140.85米),這里必須指出,《武經總要》可能是出于保密或者故意誤導敵人的目的,將發石車的射程大大縮小了,實際上根據別的古籍記載和現代科學計算模擬,這種投石車的發射距離不少于500米,這在冷兵器時代,可說是超遠程打擊了。
說到這里,玩過帝國時代的朋友一定很奇怪一件事情,既然投石車需要幾十甚至上百人同時拉動,為什么游戲中的投石車周圍一個士兵也沒有?哪怕是象征性畫上幾個小兵也好?這是因為《帝國時代》等游戲中出現的投石車,是屬于較高級的對重式投石車,很少幾個士兵可先用絞車將重物升起,裝上炮石后,再釋放重物,將炮石投出,這種方法除了大幅減少操作的人員,減少操作所需的空間外,對于投擲的準確度也大為提升,可以調整重物來控制射程,若是以人力拉擲則無法控制,而且人員必須訓練才能順利的投擲出炮石(試想讓250個人同時精確發力拉動繩索,是需要很長時間磨合的)。中國是北宋-南宋時期發明的對重式投石車,金國在滅亡北宋的汴京之戰中,一夜之間架設拋石車5000余座,在汴京長達50里的城墻外同時向心突擊,金軍發射了無數的石彈,以至于汴京郊外當時竟然再也找不到石塊!攻城時先將護城河填平,而后萬炮齊發,再輔以大量強弩,一舉擊潰守城部隊的部署,進而出動與城墻等高、可容納80人的巨型攻城車對城池展開登城戰。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當時壯觀的發射場面,簡直不遜于現代戰爭規模的火力準備!
金庸小說的讀者一定還記得郭靖守衛孤城襄陽十幾年的故事吧?歷史上襄陽創造的守城奇跡并非是因為郭靖,而是因為守城戰中大量使用了投石車,曾滿天花雨拋射過百公斤的石彈,將地面砸出無數2米多深的彈坑,蒙古軍隊雖然兵強馬壯,但是面對如此可怕的守城武器,也只能望洋興嘆,血肉之軀,究竟不能和機械抗衡。其實如果我是金庸,寫這段好看的守城戰時,一定會讓黃藥師多多設計幾種有趣的守城器械。
西方的投石車主要特色是巨型。《孫子兵法》中說攻城“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最初攻城的主要手段就是云梯,士兵像是螞蟻般的去爬城墻(是不是想起了光榮的三國系列前幾作?),后來投石車充當了城堡的克星,西方的投石車最多的用途是摧毀城墻。中世紀時歐洲的投石車動輒發射數百公斤的石彈,規模比中國的大的多。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的時候,為了對付數米厚的巨石城墻,蘇丹下令建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投石車,可以發射數噸的巨石!為了運送這龐然大物,一千頭牛充當了動力。這簡直可說是古代的核武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