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能臣不容易。第一要忠,第二要能。忠而無能曰庸,能而不忠曰奸,都不是能臣。但,光是又忠又能,還不夠,還得大家都承認。這第三條最難。因為嫉妒別人的能,是官場的通病;懷疑臣下的忠,是帝王的通病。所以歷史上的能臣,好下場的不多。不是生前被貶,便是死后挨罵,能做到生前生后都沒有什么人說閑話的,大約也就是諸葛亮。
然而諸葛亮活得好累!
諸葛亮的形象,千百年來走樣得利害。在一般人心目中,他老先生很是瀟灑的。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那結果都是事先料定了的。計謀也很現成,甚至早就寫好了,裝在一個袋子里,只等執行者到時候拆開了看。自己則既不必親自上陣殺敵,也不必操心費神,只要戴個大頭巾,搖把鵝毛扇,泡壺菊花茶,擺個圍棋盤,便“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真是何等瀟灑。
其實,諸葛亮的心理壓力大得很。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際遇,歷來就被看作君仁臣忠、君明臣賢的楷模。尤其是那有名的“三顧茅廬”,千百年來讓那些一心想出來做官又要擺一下臭架子的文人羨慕到死。實際上他們君臣之間的猜忌和防范,沒有一天不深藏于心。君臣關系畢竟不是朋友關系,最信任的人往往同時也就是最疑忌的人。因為雙方相處那么久,交往那么深,知根知底,對方有多少斤兩,彼此心里都有數。這就不能不防著點了。你看白帝城托孤那段話,表面上看是心不設防,信任到極點,其實是猜忌防范到不動聲色。劉備對諸葛亮說,我這個兒子,就托付給先生了。先生看他還行,就幫他一把;不行,就廢了他,取而代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是扯淡!劉禪的無能,簡直就是明擺著的,還用看?無非因為明知諸葛亮之才“十倍曹丕”,自己兒子又不中用,放心不下,故意把話說絕,說透,將他一軍。諸葛亮是明白人,立即表態:“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鐵了心來輔佐那年齡相當于高中生、智力相當于初中生的阿斗。
陳壽說,劉備的托孤,“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這種說法,如果不是拍馬屁,就是沒頭腦。誠如孫盛所言,如所托賢良,就用不著說這些廢話;如所托非人,則等于教唆人家謀反。“幸值劉禪暗弱,無猜險之性,諸葛威略,足以檢衛異端,故使異同之心無由自起耳”。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劉備托孤成功,全因為諸葛亮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又為人謹慎,處處小心,這才沒鬧出什么事來。但要說劉禪沒有猜疑忌恨過,則不是事實。諸葛亮去世后,蜀漢各地人民懷念他,要給他建立廟宇,劉禪就不批準,說是“史無前例”。可見劉禪內心深處是忌恨厭惡諸葛亮的。事實上,一個人只要當了皇帝,就會忌恨手下能力比自己更強的大臣,而且越是弱智,就越是忌恨。因為所有的蠢才都一樣,只要手握權力,高人一等,便會自我感覺良好,牛皮馬屁不絕。一旦發現手下人比自己強,又會惱羞成怒,必欲去之而后快。劉禪其實也一樣。只不過有賊心無賊膽,有賊膽也無賊力,只好在諸葛亮死后做點小動作,發點小威風,表示他還是個人物。
其實,即便劉禪對諸葛亮真心“事之如父”,也是沒意思的。這家伙實在太蠢。又豈止是蠢,簡直就沒有心肝。他做了俘虜后,被遷往洛陽,封安樂縣公。有一天,司馬昭請他吃飯,席間故意表演蜀國歌舞。蜀國舊臣看了,無不愴然涕下,只有劉禪,照吃照喝,“喜笑自若”。司馬昭感慨說,一個人的無情無意,怎么可以到這個份上(人之無情,乃可至于是乎)!又一天,司馬昭問他:很想念蜀國吧?劉禪立即答道:“此間樂,不思蜀”。舊臣
郤
正聽說了,就對劉禪說,下次再問,就說先人墳墓遠在隴、蜀,沒有一天不想的,說完再把眼睛閉起來。后來司馬昭又問,劉禪果然照著說,照著做。司馬昭說,我怎么聽著像是
郤
正的話呀!劉禪立即睜開眼睛,驚喜地說,猜對了,正是他!旁邊的人都忍不住笑。當然,這也可能是為了保命,裝傻。但即便是裝傻,也是沒心肝。事實上,除了“樂不思蜀”這句成語外,劉禪對于中國歷史半點貢獻都沒有。輔佐這么個東西,有什么意思?
所以諸葛亮很累。又要打天下,又要哄小孩,又怕老的起疑心,又怕小的不高興,能不累嗎?事實上,諸葛亮不像軍師,倒像管家。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親自過問,親自操持,即所謂“事必躬親”。這固然是生性謹慎,也是勢之所然。不這么做,他怎么能大權獨攬而國人不疑呢?他實在是害怕出差錯啊!
過度的疲勞,嚴重損害了諸葛亮的身體;沉重的壓力,又使他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諸葛亮曾上表致劉禪云:“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公元
207
年,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倒在了北伐途中,享年五十四歲,比曹操少活了十二年。諸葛亮的身體原本是很好的。陳壽說他“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是個偉丈夫。如非勞累過度,心力交瘁,豈能逝世于年富力強之時?
諸葛亮實現了他的諾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其實是累死的(蜀魏交戰,相持五丈原。蜀使至魏軍營中,司馬懿不問軍事,只問飲食起居。當他聽說諸葛亮黎明即起,深夜才睡,罰二十軍棍以上的事,都要親自過問時,便斷定說:“亮將死矣”)。
posted on 2006-09-05 19:17
matthew 閱讀(241)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