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2011-04-06 15:46
幻海藍夢 閱讀(167)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生活
說話、說話的形態、說話的次數、以及說話的氣氛……是工業機制系統中的生命血脈。
--理查·狄勒
一個人氣質如何,首先會從語音表現出來。氣質好的人,往往說話也自信,可謂"擲地有聲",一個人有沒有自信,是完全可以通過說話判斷出來的。懦弱、膽小的人,往往說話聲音也小;而那些聲若洪鐘、說話干凈利落的人,則常常是很自信、底氣十足的人。
2002年9月,英國保守黨領袖伊恩·鄧肯·史密斯在接受BBC電視臺記者采訪時。面色茫然、靦腆、毫無生機,他用有氣無力的、平乏的語調攻擊托尼·
布萊爾首相及其政黨的政策。記者問道:"你認為自己能出任下一屆首相嗎?"他猶豫了一下,目光下垂,語氣不堅定地說:"是的,我可以,但我需要努力爭
取。"幾分鐘之后,電視臺出現不滿意的觀眾的電子郵件及電話錄音:"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成為首相,讓我們如何相信他可以做我們的首相?""他看起來根本
就不像個英國首相!""難道保守黨再找不到別人做領導者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說:"這個人性格開朗"或說"那個人很內向。"其實,"開朗"或"內向"的印象,并非由性格來判斷,而是由自我表現的方式所決定
的。 拿破侖·希爾指出,有很多思路敏銳、天資高的人,卻無法發揮他們的長處參與討論。并不是他們不想參與,而是他們缺少自信。
在會議中沉默寡言的人都認為:"我的意見可能沒有價值,如果說出來,別人可能會覺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不說。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并不想讓他們知道我是這么無知。"
這些人常常會對自己許下很渺茫的諾言:"等下一次再發言。"可是他們很清楚自己是無法實現這個諾言的。時間久了,次數多了,沉默寡言也就成為一種習慣了。這種習慣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他會愈來愈喪失自信。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如果盡量發言,就會增加信心,下次也更容易發言。所以,要多發言,讓發言成為一種習慣,這是信心的"維他命"。
響亮的語言、自信的語調總是能感染別人;連話都不敢大聲說,還能指望你去做什么呢?
別擔心如何說話這件事,只要你培養自信、讓你的語音也"響亮"起來,你也一定會擁有自己的個性魅力。
一位公司的董事長大衛·M.顧立區便是通過先閱讀并朗誦抒情詩開始訓練演講的聲音技巧的。
他參加訓練班前曾告訴過卡耐基先生,他的發音不大準確,而且每逢說話時便驚恐萬狀,一個字也說不出。于是卡耐基先生讓顧立區先生在訓練班同學面前先發言并朗誦詩,開始顧立區先生非常靦腆,但還是朗誦了印度戲劇家卡利大森的詩。
3個月后,他的演講進步神速,在一次聚會中他激動地說:"讓我們祛除對生命的恐懼吧!"
這種聲音訓練法又被卡耐基先生稱之為"將微笑及愉悅的靈魂投入聲音中"的技巧。首先,你得有勇氣站出來身體力行的去演說,但又不要把演說看成是一個大難題,那只不過是一場稍微嚴肅些的談話而已,不用害怕,你運用你的聲音首先感染自己,再去感染別人。
每天訓練自己有意識地大聲說話,讓自己的嗓音在習慣中洪亮起來。
試試看,大聲說:"我今天很痛快!"說話時是不是感覺比先前更舒服一點呢?你必須時時刻刻保持這樣的狀態,讓大聲說話成為習慣,你的感覺每天都會很好。
對生活沒有掌控力的人往往也"人微言輕",而那些積極掌控生活的人則往往說話擲地有聲。多表達,多發言,讓發言成為一種習慣,這是信心的"維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