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aike.baidu.com/view/17840.htm#sub17840
善良感的本質
氛圍美感
其實善良感的本質是:一種【
心理氛圍美感】
(氛圍美感是相對于單一美感而言的,是很多事物合在一起的整體美觀)
★善良感本身就是一種情感,而這種情感是“好”的“舒適”的,因此屬于一種美感,而美感又分為【單一美感】(對單一事物產生的美感)和【氛圍美感】(很多事物的合力整體美感);而善良是很多事物所引發的整體情感,又是好的,所以就是屬于【心理氛圍美感】。
1.如果人們發現自己做了什么壞事,心理也會感到不安
因為自己的這段記憶是丑陋的,不美麗不和諧美好的,心理排斥它
2.如果人們發現了社會的骯臟不良現象,心理就會難受
因為人們希望自己內心里
存儲的東西都是美麗純潔的,心理排斥它
3.如果心里都是自己做的好事和社會美好現象,那么心理就會很舒適
★用【
全集然文明】
邏輯來
推導:自然萬物都有引導它們存在的東西,簡稱為【導存】,人的意識就是【二次導存】(第二次引導事物存在的東西);而【情感】就是二次導存的【指示工
具】,【美感】就是【正向特示】(正方向的特級指示)指示人們:那些事物是對人們的存在有利的,可以去追求和獲取;最后人們可以發現【善良】也是一只
美感,而且是一種氛圍美感(不是單一事物的美感)。
1.畢竟如果自己習慣了做壞事,那么最終會眾叛親離
2.如果整個社會充滿了惡意,那么我們的生存就必然受到威脅
3.所以對人對事要充滿善意,心中就自然會更加的美好快樂而且生活也會得到更多幫助
★總之:善良感的本質是心理氛圍美感;而人們總是傾向于讓自己更快樂,于是人們傾向于喜歡善良。
實例證明
1.一個心理的美感氛圍是會受到單個事件的影響的,所以人們做了很多好事,但就算做了一件壞事,整個心理的美感氛圍都會受到影響,會覺得自己變壞了,會很自責,除非自己做一些補償的事情來重新建設一個美好的氛圍。而這些舉動都是善良的表現。
2.一個心理氛圍也會影響到人們對事物的看法,于是作為美好心理氛圍的“善良”,也會讓人們覺得自然萬物是偏向美好的,從而更加的喜歡和珍惜自然萬物,也因此善良的人看起來都比較“
博愛”
★總結:善良感符合氛圍美感的各種特征,所以善良感的本質就是心理氛圍美感。
《
禮記·學記》:“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
孔穎達 疏:“良亦善也。又能招求善良之士。”
請添加圖片說明
唐
韓愈 《
爭臣論》:“ 晉 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幾千人。”
宋
曾鞏 《齊州雜詩序》:“
余之疲駑,來為是州,除其奸強,而振其弛壞;去其疾苦,而撫其善良。”
《
醒世恒言·大樹坡義虎送親》:“原來這稍公,名叫做 張稍 ,不是個善良之輩。”
曹禺 《
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一個來自 匈奴 底層的既聰明又善良的人。”
★善與使用
工具一樣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一個基本特征,但善不是工具也無法被當作
工具使用。善來自于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的雙重影響,反過來說沒有良好的社會、家庭環境是無法產生善的。
★善并非
本能,與生俱來的善只能通過后天的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強行的灌輸是沒有用的。
★善良的、忠心的、心里充滿著愛的人不斷地給人間帶來幸福。——
馬克·吐溫
★善良的心就是太陽。——
雨果
★生活中的善越多,生活本身的情趣也越多。二者水乳交融,相輔相成。——
托爾斯泰
★但唯有善良的品格,無論對于神或人,都永遠不會成為過分的東西。——
培根
★善良的行為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
盧梭
★靈魂最美的音樂是善良! --(法)
羅曼·羅蘭
★做一個善良的人,為人類去謀幸福。(俄)
高爾基
★善良與品德兼備,猶如寶石之于金屬,兩者互為襯托,益增光彩。——(英)
蕭伯納
★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宋)楊萬里
★善良人在追求中縱然迷惘,卻終將意識到有一條正途。 ——《浮士德》
善良是生命的黃金
人世間最寶貴的是什么?
法國作家雨果說得好:善良。“善良既是歷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幾乎優于偉大的人。”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追求一個“善”字:
待人處事,強調心存善良、向善之美;與人交往,
講究與人為善、樂善好施;對己要求,主張獨善其身、
善心常駐。記得一位名人說過,對眾人而言,唯一的權力是法律;對個人而言,唯一的權力是善良。
我讀到國外的兩則小故事。一則是說一場暴風雨過后,成千上萬條魚被卷到一個海灘上,一個小男孩每撿到一條便送到大海里,他不厭其煩地撿著。
一位恰好路過的老人對他說:“你一天也撿不了幾條。”小男孩一邊撿著一邊說道:“起碼我撿到的魚,它們得到了新的生命。”一時間,老人為之語塞。
還有一則故事是發生在
巴西叢林里,一位
獵人在射殺一只豹子時,竟看到這只豹子拖著流出腸子的身軀,爬了半個小時,來到兩只幼豹面前,喂了最后一口奶后倒了下來。看到這一幕,這位獵人流著悔恨的眼淚折斷了獵槍。如果說前一個故事講的是孩子對生命善良的本性,那后一個故事中獵人的
良心發現也不失為一種“善莫大焉”。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稱善良為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
盲人“看到”、聾子“聽到”。心存善良之人,他們的心滾燙,情火熱,可以驅趕寒冷,橫掃陰霾。善意產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觸,往往智慧得到開啟,情操變得高尚,靈魂變得純潔,胸懷更加寬闊。與善良之人相處,不必設防,心底坦然。
播種善良,才能收藏希望。一個人可以沒有讓旁人驚羨的姿態,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銀”的日子,但
離開了善良,卻足以讓人生擱淺和褪色———因為善良是生命的黃金。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謙讓,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讓人們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這
是善良的人們向往和追求的,也是我們勤勞善良的中華民族所提倡和弘揚的。
真正的善良
真正的善良是以人的品質表現出來才為真正的善良。
從時間上來說真正的善良之舉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長期堅持善舉,終身不誨。如深圳的藝人
叢飛數
年向希望工程捐款數百萬,捐完所有的積蓄,即使在得知自己患絕癥時,仍不停止捐款。“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從空間上來說真正的善
良之舉不僅是一點一事之善舉,而是對萬事萬物都有善心、善意、善舉,“普渡眾生”。真正的善良之舉是隱名埋姓,不張揚、不作秀、不圖回報的善舉。
善良之善事、善舉,何止千千萬萬,而我要說的不止是這些具體的東西,我要說的是善良的本質。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對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成果除滿足自己的生活還有剩余,產生了貧富,便有了強弱;如何對待貧富、強弱,便有了善惡,
善與惡是相對而又相伴。
佛教中的普渡眾生,意即勸人向善。古人的善良體現在多方面,打獵者不獵殺幼仔和孕獸,打漁者不用密網網小魚,伐木者不伐稚苗等。可見善良的社會性及作用于社會的意義。善良是中華民族的
美德,人人都有善心、善意、善舉;善良在社會中產生互動,便是和諧社會!
提醒善良
白頭偕老的秘密 / 紅西子
聽多了“兩個好人未必能在一起”之類的話語,總是好奇:這是為什么呢?看多了
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差異,而導致
婚變的故事和解析,似乎也理解。但是,想了又想,我卻要否定這樣的說法。我的理由是:兩個足夠善良的人,能
相濡以沫終老。
這個理由或許會被乍聽的人訕笑:"啥叫足夠善良?嘿嘿...”我想我能理解此問話,我會回答:足夠善良,就是舍不得周圍的人
傷心。
一個人,只要他/她善良到希望所有的人都高興,不管嫁娶了什么樣的人,都不會讓對方過得差到哪兒去。假設對方也是這么一個心底柔軟的人,他們不論人生觀有什么差異,都會竭盡自己所能,讓日子和美。談
中國走向談不攏,那可以談柴米油鹽;談
家訓家教說不到一塊兒,他們會主動讓出自己的部分權利;......——咱們仔細觀察,真的有不少這樣的家庭。
我認識一個高級教授家庭。教授享受國務院津貼,妻子是一名普通護士。他每周會有固定的半天,和
太太一起大掃除,抬沙發、清死角、擦窗戶,沒事時也在太太身邊轉悠遞手,直到太太打掃好了衛生去做飯,他才去看書。每次差不多兩小時。我看到的情景是:他
們話語不多、配合默契。當太太被孩子氣哭時,教授總會適時出頭,開始苦口婆心地給孩子
講道理,不時瞟一眼在身邊擦淚的太太,滿眼不舍和憐愛,其后才是對孩子不乖的怒氣。——我想強調的是,這不是特例,周圍的模范伉儷很多。對了,
林超雄教授也是,他對伉儷李老師充滿了尊重。
夫妻雙方,只要兩個人足夠善良,日子沒有過不下去的,只會重新譜寫特定的主旋律,然后越過越和
諧。不過,有些動不動要離婚的,并非不善良,而是自我意識有些強,大都把對方是否遷就當作愛不愛自己的證明。然而,愛情不是證明出來的,美好姻緣更不是求
證得到的。如果誰能日復一日地漠視到對傷心的表情視而不見,只能說,這個人比較自私,離“足夠的善良”太遠了。
純美的善良
有一種美麗,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需要我們用心來感受,這種美麗就是善良;有一種氣質,是至尊的,高貴的,它需要我們用心來品位,這種氣質源自于善良。
一個人的外表可以平凡,但內在的東西卻可以使這個人不平凡。善良是一種高貴的氣質,它可以令你在人群中發出非凡的光芒。
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善良同忠厚一樣,不知不覺地變成了無用的別名,今天,再提善良,似乎顯得有些過時或老土了,特別是現今的青年一代,更是對“善良”這個詞熟悉而又陌生。
心與心的溝通,愛與愛的傳遞,本來是生活中稀松平常的舉動。可是,為何有時愛心變成了奢望,善良也只能可望而不可及呢?反到倒是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人,在危難時伸出一雙手,在渴望慰籍時掏出了一顆心。其實,愛是沒有界限的,給善良設防的是冷漠的心。
人與人之間充滿善意與親和,是激勵人們奉獻愛心,忘我奮斗的動力,是消除內耗,造成一個和平,安定,幸福社會的重要原因。為了未來,我們不但與自己,更需要用善良和情愛來滌蕩和凈化我們的心靈。
善良的人是不糊涂的,他們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他們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有的時
候,善良的人不是不會自衛和抗爭,只是不濫用這種“正當防衛”的權力罷了。因為善良的人深信,善良是幸福之源,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
彼此相處,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設性的有意義的事業上,善良才能擺脫沒完沒了的惡斗與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實現健康的起碼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
平。
善良的人的單純的。他們擁有一顆廣博的心。對于他們來說哪里都會是天堂,他們沒有私心雜念,頭腦“簡單”,他們從不知道要去設防別人,在他們看來別人都和他一樣的有善心,值往往被自認為聰明的人,不一般的人所嘲弄。
善良的人是低調的。他們不會炫耀,不會賣弄,不隨意抬高自己的人生的價值,不會不遺余力地“推銷”自己,他們會正確地估量自己的人生價值。善良的人總是把自己當成
一個平常人,與別人沒有什么兩樣。有一則諺語說得好:“口袋里裝著麝香的人不會在街上大吵大嚷,因為他身后飄出是香味已經說明了一切。
善良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
善良是一種仁愛的光芒,無上的福分,是對別人的釋懷,也即對自己的善待。
善良是一種智慧,是一種遠見,是一種自信。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是一種精神的平安,是一種以逸待勞的沉穩。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快樂,一種樂觀。
善良能使人美麗,美好的品行能幫你塑造美好的外貌。你做過事,說過的話,動人之處都會存在心里,點點滴滴積累起來,慢慢地令你周身透出可親,動人和美麗的光芒,充滿迷人的魅力。
一個人只要有善心,就會變得有修養,有品位,他(她)會魅力一生的。
開啟我們隱藏的真心,熱心和愛心,讓善良在這世界變成主流。那么,不敢我們的口袋多么羞澀,我們的生活多么貧窮,我們的心靈將無比的富裕,一份昂貴的善良將永遠是我們驕傲的勛章。
善良,成就你的蕙質良心
“風送花香紅滿地,雨滋春樹碧連天。”是的,世界很美,不僅是因為有春的煙波畫船,有夏的朝云暮卷!,有秋的云霞絢爛,有冬的冰肌玉骨,更是因為有善良的滋潤,有關愛的呵護,有理解的支撐,有祝福的陪伴。
善良,不是容顏的閉月羞花,不是舉止的溫文爾雅,不是財富的腰纏萬貫;更不是權勢的叱咤風云。善良,是黑暗凄冷中的如豆星火,是干涸枯竭時的點滴甘露,是迷惘徘徊時的一句點化,是沉迷無助時的一把攙扶。真正的善良是來自心靈深處的真誠的同情與憐惜,無私的關愛與祝福。
真正的善良,無須剪紅刻翠,無須粉黛雕飾,它本身就是人們內心最原始的一種純樸的純潔的感情精
華。
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在經歷了太多的錘煉之后,我們在學會堅強的同時也逐漸變得冷漠起來。我們匆匆地在人潮洶涌中尋找適合自己的角色,漠然地與一切和自己
不相關的人與事擦肩而過,我們似乎早已習慣了“各自打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處世哲學,而不愿再牽掛別人的任何困苦。于是,眼看著那顆曾經晶瑩的善
良之心在紅塵碧紅之中慢慢被塵土侵蝕包裹,而后結成厚厚的繭,于是,我又不得不負載著這顆結繭的沉重的心孤獨地在冷漠中艱難跋涉……
當歲月的風塵將皺紋刻上人們的額頭,將雪鬢遷上人們的
青絲,當我們不知不覺地在孤獨與冷漠中逐漸老去時,在夕陽殘照下,剝去心靈的堅冰,去打開心靈的一隅時,才忽而發覺沒有了善良,沒有了那顆原本容易受感動的心,而只剩下麻木的干枯的軀殼和永無止境的疲勞與困頓。
善良,是人生大廈的基礎,是人性品質中的瑰麗珍品。擁有善良的人才會懂得去感激,去回報,才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才會有“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才會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執著,才會有“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樣春”的堅韌和那份“寵辱不驚,閑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氣度與胸懷。
善良的人,即使沒有巍峨高山的冷峻與清峭,也可以有
平川凡壑的踏實與穩健;即使沒有牡丹玫瑰的雍容絢麗,也可以有芙蓉夕醉的
高潔與典雅。善良的人,即使不能居廟堂之高來兼濟天下,也可以處江湖之遠獨善其身。擁有善良,就擁有了生命的方向,即使在物欲橫流燈紅酒綠中穿梭,也會永遠來去從容,兩袖清風。
善良,不需要太多的詮釋,它是寒風中的一只火把,失意處的一句安慰,痛苦中的一絲愛撫,無助時的一點支援。把善良給別人,也給自己,那么人類將與日月同輝;留一份善良給世界,那么世界將與星宇同壽。
珍愛善良,擁有善良,灑播善良,那么,你將會開一樹燦爛的紅花,既使自己美麗,也使別人溫暖。
用善良開一扇心窗
不覺間,我已匆匆走過十六個春秋。歲月如水,沖淡了些許美好的記憶。而惟獨留下了那扇我用心底
的那份善良開啟的明鏡的心窗。
每天都經過那幢小小的閣樓,我都會仔細地欣賞那滿墻的爬山虎。我領略著那四季不變的綠色,那勃勃的生機,更有那點點綠芽探春的調皮,那條條青枝待春的靈
動,那片片綠葉迎秋的瀟灑,那絲絲墨枝送冬的希冀。
滿墻的爬山虎交織成了一張嚴密的網,那扇陳舊而孤零的窗就身在其中,宛如一只久經滄桑的眼眸,
那灰色的窗簾亦是那渾濁的淚,把本屬于窗內的那份陽光全擋在了外面。
輕輕搖響車鈴,出現了一幅令人略有所思的畫面:一個滿頭華發的老人打開了那窗,眼里滿溢著的是驚喜與興奮,可隨即又是滿目的失望無奈與憂愁。接著她便又放
下了窗簾,再次關上了那扇點綴在綠茵叢中的依稀的小窗。
我震懾于老人的孤獨與辛酸。可憐的老人,多么像我年邁的奶奶,一人獨守舊屋,而每次回家都能看到她滿臉的辛酸淚。
我慈祥的奶奶此刻一定在屋門口惦念著我吧,亦如那位窗內的老人一定在思念著自己的兒女吧。
夕陽苦苦挽著樹梢,久久不肯離去,難道是在等待著什么嗎?
再次搖響車鈴,給窗內的老人一個燦爛的微笑,灑一抹絢麗的色彩。無需過多的言語,那扇窗會多次的打開。微笑和鈴聲成了我和老人每日的特殊的問候。
我用我心底里那份小小的善良,輕輕叩開了老人內心孤獨的窗,裁一副精美的窗簾,裝點那份美好,讓陽光照射進老人的心底。
簡評:小作者從自己純潔的心靈出發,引發了對關愛老人這一社會問題的真情思考;通過細膩的描寫,輕輕柔柔間傳達出內心的那份至誠至真。語言生動,情溢于表。
善良的夢
坐看庭前花開花落,黛玉葬花,含情脈脈,這是善心所在;
李劍英用16秒實現了人生的最大價值,這是善心所在;叢飛,用愛心感動了中國,這是善心所在。 善良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至高至真的心理,每一份善良都是一個美麗的夢,為人感動。
“花落花飛花滿天,紅銷香逝有誰憐。”黛玉紅顏薄命,這正如枝頭的花,有著最輝煌的艷麗也有著
衰敗的悲慘的結局。黛玉憐花,步履輕盈,攜花袋,提花鋤,溫文爾雅撿拾著落紅,吹落沾上的碎泥,將它們的美麗收藏于地底。飄零入水的花瓣在她多愁的目光中
愈飄愈遠。正是這份善心醞釀了一個美妙的夢,溪水中的花瓣將流入這美夢,定格在黛玉葬花這一幕。
“七尺之軀搏長空,信念何重身何輕。”李劍英在跳傘與迫降的16秒生死抉擇時毅然選擇了后者。
望著下方密集的村莊,他沉勇地作出了決斷,可幸的是人民的生命財產得以保全,不幸的是我們的英雄湮滅在了沖天的火光中,但正是這一無畏的犧牲鑄就了光輝的
軍魂。正是善心締造了這么一個偉大的夢,那漫天的火光印證了夢的絢爛,定格在李劍英駕機迫降的那一幕。 “首善叢飛,從未停止過的愛心。”
叢飛,一個
感動中國的大善人。將每次演出的所得傾盡捐給失學兒童,哪怕是得知自己身患絕癥也未停止過他的愛心。在他離開的那一刻,臉上也始終洋溢著微笑。正是善心充盈著這可歌可泣的夢,他那安詳的微笑就是夢的和弦,這夢定格在叢飛始終微笑的那一幕。
善是葬花的真情流露,善是16秒的
生死抉擇,善是生命不息愛心不已。世界需要善良,生活呼喚善良,讓善良永駐我們的心間,一起構鑄我們善良的夢。
點評:作者通過自己對“善良”的理解,結合現實生活的角角落落,可謂現實性強烈,有一定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