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軟件行業也摸爬滾打了快七年,似乎在職業生涯問題上,也存在著“七年之癢”的問題:七年時間,足以讓人充分了解一個行業,并產生一絲淡淡的厭倦。
IT
行業很有意思,由于其發展非常迅速,從業者可以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經歷到整個行業的起伏跌宕,經歷到浪谷峰尖的循環往復,而這個周期在其他行業可能會長達十幾年。
“贏海威”在中國開路時,我還在上學;記得
96
年的時候,學校建立了計算機開放實驗室,可以上網。費用是每小時
1
塊錢。被北京籍的同學興沖沖地拉了過去。當時自以為很有些計算機的基礎,可是看到那位同學瀏覽網頁,
ftp
下載文件和收發
email
的時候,感覺自己象個白癡。
99
年的時候,趕上了互聯網泡沫的尾巴,當時還沒畢業,在一家創業公司兼職做技術,用的是
asp+sql server
。當時的風險投資都瘋了,以為建個網站就可以上市圈錢。當看到自己開發的網站開通時,還真有一種傻乎乎的興奮。當時,根本沒考慮過網站運營的問題。
2000
年,我也瘋了,和幾個同學拉了一筆投資,也開始創業。帶著濃厚的書生氣,想著憑自己的技術肯定能研發出產品。當時,根本沒考慮研發的成本問題。
創業失敗后,去了國內某大型
IT
公司。開始用
java
寫應用。在此之前雖然也接觸過
j2ee
,但是由于當時的技術太雜,幾乎什么都用,再加上
j2ee
屬于新鮮事務,也就沒怎么放在心上。到了這里,真正踏實下來,才對
java
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但很快,對技術的興趣少了,對項目管理的興趣多了,于是做
PM
。這時最爽的事情是跟客戶討價還價,最自豪的事情是三杯酒省掉三人月的工作量。
再后來,就是寫方案,談項目,搞客戶關系,當然,最終我沒有做成銷售,否則現在也沒時間和心情在這里回首往事。
這么技術-管理-業務走了一遭,再回頭看看這個行業,以前很多不理解的事情理解了,不接受的情況接受了,不習慣的規則習慣了,同時以前感興趣的東西也有點厭倦了。
IT
行業發展的趨勢是什么呢?從其他行業的規律來看,我認為大的趨勢是分工協作,伴隨著分工協作的是標準化,這符合經濟學的規律。如果說從成本的角度考慮“軟件工廠”是一種理想化,那么從標準化的角度來說,“軟件工廠”就成為一種必然。不但“軟件工廠”會出現,“軟件超市”也會出現。所有的軟件產品越來越容易整合,人們可以把軟件產品作為標準件組合拼裝,滿足自己的需要。甚至軟件可以不買,而采取租用的方式使用。
如果說前幾年“產品”+“服務”的方式是國內軟件行業的主流,那么今后幾年這種方式恐怕就要改一改了。“軟件工廠”的出現,導致軟件產品的利潤下降,競爭越來越激烈,最終由于規模效應幾條大魚會吃掉大部分小魚。那么新的利潤點在哪里呢?知識經濟時代,價值體現在服務和創新。更多的機會會出現在領域(行業)專業咨詢及
IT
解決方案的方向。說到這里不得不佩服
IBM
當年收購普華永道的前瞻性。
這樣看來,新的時期和機會馬上就會出現,撓撓癢癢,打起精神,我們重新上路吧!
本人的最新博客遷移到http://thinkinside.tk,使用GitHub Pages建立。我會陸續將所寫的文章遷移過去,并進行補充和修正,
歡迎過來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