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天來自芒果的一篇文章(當然也是她從別的地方摘來的)讓我開始深入的思考起ERP系統的未來了,因為,畢竟現在園長正在從事ERP的軟件公司工作。
其實,關于ERP沒有未來的想法我也有過,畢竟,人不是機械和理智的動物。ERP將一切都搞的非常正式化,機械化,理性化,這種方式(如論它的程度有多深)必然還是不合人性的方式。芒果摘來的文章這樣說:
“。。。。。。管理軟件之所以被企業廣泛采用,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它能夠忠實地體現管理的智能。當管理需求發生變化時,其重心也要隨之變化。傳統ERP所呈現出的越來越多的局限性,已漸漸成為制約其發展的軟肋。。。。。。”
首先讓我們來考慮考慮什么叫做“管理需求的變化”?這個短語的意思是管理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是變化的,那么好,OK,怎么變?是不是一定以我們不可預知的方式變化呢?再考慮一下,一個企業管理的方式可以突然發生翻天復地的變化嗎?不會,變化一定是漸進的,緩式的。就像<<誰動了我的奶酪 >>里面描述的一樣,人們通常覺得變化來得太快,變化是一夜之間發生的事,就像奶酪沒有了,“它一定是被哪個人偷走了”。
這篇文章還告訴我們:
“。。。。。首先是適應性。企業競爭環境不斷發生變化,需要管理軟件及時調整,而這種調整一定要從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入手,一味對軟件修修補補是不可取的。
其次是適用性。傳統ERP起源于制造業,并主要用于制造業,ERP的先進性和優越性能得以充分發揮。雖然ERP現已擴展延伸到各行各業,但大多通過改制軟件來迎合客戶,不具備通用性,同時也使得軟件成本過高。另一方面,用管理工廠的思路去管理一般性經營結構,從詞匯、專業術語、界面等多個方面來看,都有牽強附會的感覺。
再次是可發展性。傳統ERP管理模式是一種“腰斬型”管理模式,它向下切斷了自動化控制等作業環節,向上切斷了知識管理等決策環節,不能與底層軟件及頂端軟件實現無縫集成。比如說,作為管理軟件系統,傳統ERP軟件從來不涉及工廠基礎自動化控制部分。。。。。。”
對于這一點我是這樣想的,上面三個方面其實都在講一個問題:“ERP缺乏自適性”。那讓我們來看看什么軟件不缺乏自適性。首先,一般意義上的管理軟件都缺乏自適性。但是會計類軟件不是,因為這類軟件往往需要使用者遵守嚴格的規范,真實不加任何處理的反映企業運作中的真實情況,因而也就談不上什么變化。財務軟件可能就不同了,它向管理者反映企業運行中的財務情況,為管理者作出決策提供依據。還有,人工智能可以實現我們所說的自適性,因為這類軟件本身就為了適應變化而產生,如專家系統可以幫助我們理財等等。
等等,這一分析的中間狀態給了我很大的啟事,有沒有可能是這樣的:ERP之所以缺乏自適應性就是因為它處在兩個極端應用之間?它既不是復雜困難靈活多變的應用,也不是規范嚴格井然有序的工作。而是一種中間狀態的應用,既不需要在微小的變化發生時采取果斷的措施,也不需要因日夜遵循同一個標準而變得規范。所以它才會讓人們有一種缺乏適應性的錯覺。
天哪,我在想什么?!假如這個假設成立的話,(如果不成立就當我白說了白想了,反正也沒死多少腦細胞),那我已經寓言了ERP軟件下一步的發展方向——走高或走低。走高是指走向高復雜度的產品,使其更具備適應性,當管理需求發生上面所說的那種變化時,管理軟件能迅速的采取果斷的行動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反應”方式,和組織方式。走低是指低成本,低成本意味著短期收益成為可能,我們期待著能出現用完就扔的ERP軟件,就像我們當年迎接“用完就扔的 PC”來臨的年代一樣。低成本使ERP軟件更少的依賴于自適性,既然我只是為了完成這個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下這個特定領域的問題才買的這套產品,那么當發生它不能適應下一個時期或下一個環境或下一個任務的情況發生時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但是,正如Esther Dyson所說,經濟領域的模式進化不是達爾文式的,而是拉馬克式的。沒有哪個商業模式會完全消亡,它們只會衰落,或者再度興起。中間狀態的ERP軟件會不會作為一種商業模式保留下來呢?我想會的。
做軟件的泡泡
posted on 2005-03-01 19:39
Brian Sun 閱讀(2416)
評論(8)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軟件